论语释疑 论语释疑魏晋玄学的著作。王弼(生平见《周易注》条)撰。系对《论语》疑难问题的注解,借释《论语》以发挥其玄学理论。原书在唐以后已佚,只有部分佚文保留在何晏《论语集解》的邢昺《正义》和皇侃《义疏》中。 此书认为,作为万物本源的“无”就是“道”:“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就是说,“道”是对“无”的称谓,是贯通于一切事物的统一原理,是天地万物无不遵循的一般法则,但本身又是寂静的、无形体的,不可以用言、象表达的。 否定天是会说话的人格神。在解释“天何言哉”时说:“以淳而观,则天地之心见于不言;寒暑代序,则不言之令行乎四时。天岂谆谆者哉!”认为天并不说话,“天地之心”就体现在寒暑代序、四时行焉的规律中。这是对汉儒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否定。 此书提到了常和变、经和权的关系。“权者,道之变。变无常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豫设,尤至难者也”。作者认为变动中出现的偶然性,虽无法预先测定,但圣人把握了常道,就能随机应变,作适当的处理,这就是“权”。这是要求以不变之常道为基础而作出权变。 关于人性,作者认为人性出于自然,是无善无恶的。在解释“性相近”时说:“今云近者,有同有异:取其共是无善无恶则同也,有浓有薄则异也。虽异而未相远,故曰近也。”无善无恶的人性有浓薄之异。性虽无善恶,但表现为“情”,则有正邪之分。“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正?此是情之正也。若心好流荡失真,此是情之邪也。若以情近性,故云性其情。情近性者,何妨是有欲。若逐欲迁,故云远也;若欲而不迁,故曰近。但近性者正,而即性非正,虽即性非正,而能使之正……能使之正者何? 仪也,静。”作者认为“情”与“欲”是人人都有的,如果情欲“近性”,顺其自然,那便是“正”;如果情欲“迁性”,损其自然,那便是“邪”。既然性本身无善无恶,那么为什么“近性”能使“情正”呢?这是因为性中本来具有仪则、规范,清静无为就能使情顺乎自然之理。这是强调喜怒哀乐之情要顺其自然本性。 此书还认为圣人的神明“接物不以形”,他只要反观自身,并推己及物,就能认识天下之理、万物之情。“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也。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这是先验论的观点。 在“言意”问题上,提出用“对反之名”来揭示“不可名之理。”说:“温者不厉,厉者不温;威者必猛,不猛者不威;恭者不安,安者不恭,此对反之常名也。若夫温而能厉,威而不猛,恭而能安,斯不可名之理全矣。”作者认为温与厉、威与不猛、恭与安这些相反对的概念,通常是把对象分解开来加以把握的。而《论语》却说“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就是用一种相反相成的语言揭示了“不可名之理”,即圣人的“中和”。这包含着要用辩证的概念来揭示事物本质的思想因素。 今收入中华书局版《王弼集校释》。 ☚ 老子指略 庄子注 ☛ 论语释疑一卷。魏王弼(226—249)撰。清马国翰辑。弼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人,魏著名思想家。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隋书·经籍志》有《论语释疑》三卷。马从皇侃《论语注疏》、《经典释文》,《论语正义》辑得四十节,合为一卷。是书解释道,语涉玄妙,近于老庄。而在性情欲的解释上,又与汉代经师及马班二史所说不同。王释有音而马氏未收,并有切语,其作反切,说明王氏音义与他家不同;这使其书完整,并有可采之处,不能因其言玄而忽视了它。该书版本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论语释疑 论语释疑三国魏王弼撰。《隋书·经籍志》载《论语释疑》3卷,唐以后即佚。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宋邢昺《正义》和皇侃《论语义疏》中有部分佚文。旨在解释《论语》之疑难,亦表现了以无为本的思想。子曰:“志于道”,弼释曰:“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全然以玄学的思想解说《论语》。近出《王弼集校释》(中华局书版)有辑录。 ☚ 论语讲义 论语注疏 ☛ 000003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