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西方国家首脑经济会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西方国家首脑经济会议

西方国家首脑经济会议

亦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它是主要西方国家政府首脑就共同关心的重大经济问题举行的一系列多边会议的总称。与会者包括各国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1975年第一次会议的参加者有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意大利六国。从1976年第二次会议起增加了加拿大。1977年起,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也应邀参加会议。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每年举行一次。会议讨论的问题很广泛,通常涉及经济形势、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世界贸易、货币政策、能源问题、南北关系等各个方面,但每次会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会议的目的在于谋求对付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等共同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商讨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与配合。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政治问题也日益成为重要议题。由于各国利害不一,每次会议除就一些原则性的问题达成某些协议外,大量实质性的问题很少达成协议。
第1次——“朗布依埃会议” 于1975年11月15日至17日在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城举行。当时,资本主义世界正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西方各主要国家的货币比价波动剧烈;第三世界国家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日益高涨。为此,美、联邦德国、 日、英、法、意六个工业发达国家召开了第一次以经济问题为主要议题的首脑会议,共同研究形势,商讨对策,谋求协调。这次会议通过的宣言,强调要为“国际合作和建设性的对话”而努力。会议的特点是,在总的经济目标上,着重强调各国要保证恢复经济和避免大量失业,而把对付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问题放到次要地位;在国际贸易上,强调努力扩大贸易额;在能源上强调“节约能源和促进开发替代石油的新能源”。在货币问题上,美、法之间达成一项协议,同意在浮动汇率制度下,通过各国中央银行相互协商并干预货币市场,使汇率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
第2次——“圣胡安会议” 于1976年6月27日至28日在美国波多黎各岛的圣胡安举行。与会国增加了加拿大。这次会议的背景是,前次会议强调的“经济持续发展”引起了新问题,即在经济回升的美国、联邦德国和日本,出现了通货膨胀;西方主要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进一步扩大。会议上各工业国首脑对通货膨胀问题均表担忧,但在解决办法上却因各国利害不一而发生了对立。美国强调控制经济增长速度,避免严重的通货膨胀,它要求英国和意大利削减政府开支,并企图压联邦德国马克和日元升值。但其他各国的意见不一致。另外,美国要求盟国协调对第三世界的政策,并限制对东方的贸易,也均遭到拒绝。只是在对苏联信贷问题上作出不竞相放宽条件的决定。会议最后发了一个显示“团结”的联合宣言,强调彼此“相互依赖”,“有必要以共同的目的感来处理共同的经济问题”。
第3次——“伦敦会议” 于1977年5月7日至8日在伦敦举行。会上围绕上次会议没有解决的贸易盈余国与赤字国的责任问题进行了激烈交锋。会议宣言强调,为实现持久的、非通货膨胀性的经济增长和纠正各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现象,美、 日、联邦德国要发挥“火车头”作用。此外,各国原则上一致认为,在国际收支方面,“强国”要设法扩大国内需求和增加长期资本输出,“弱国”则要尽力排除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在能源问题上,强调增产、节约、多样化和增加核能生产。
第4次——“波恩会议” 于1978年7月16日至17日在联邦德国波恩举行。由于1973年至1975年经济危机后,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失业问题继续恶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金融形势十分险恶。加之各国的“根本利益”受到苏联加紧全球范围扩张的威胁,与会国一致强调了加强彼此间“联盟关系”的必要性。会议还强调,与会国要“协调刺激经济”,改伦敦会议上提出的靠三个“火车头”牵引西方经济回升的办法为所谓同舟共济的“护航队”策略。为解决共同面临的经济问题,与会各国还作出了一些承诺。如美国承诺要控制通货膨胀,提高经济增长率,并削减石油进口;联邦德国同意追加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1%的资金,用于刺激经济; 日本表示要努力使经济增长率达到7%,并将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援助在3年之内增加2倍;英、法、意、加则表示要防止通货膨胀、紧缩财政支出等。这次会议还讨论了一些政治问题。
第5次——“东京会议” 于1979年6月28日至29日在日本东京举行。前次首脑会议结束以后,西方工业国家的通货膨胀并未缓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丝毫没有改善,贸易战日益加剧。另一方面,伊朗动乱发生以后,中东石油市场供应形势变化,出现了长期供不应求的趋势。因此,这次首脑会议便成为一次以能源问题为主要议题的“能源首脑会议”。经过一番争论,与会国同意各自制定以1977年石油进口量为基准的、直至1985年的石油进口最高限额。此外,还同意设立国际石油买卖登记处,把石油现货市场的工作实况公开,以控制投机活动。各国还提出把加速开发其他能源作为一项紧迫措施。会议宣言承认“积极的南北关系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表示要加强与产油国对话,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但没有商讨具体措施。
第6次——“威尼斯会议” 于1980年6月22日至23日在意大利名城威尼斯举行。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能源危机和通货膨胀。在能源问题上,会议提出,要在10年内“打破经济增长同石油消费结构的现有联系”,减少石油消费量,增加利用其他燃料,并扩大核能生产能力。会议认为,抑制通货膨胀是当务之急,必须采取果断的财政金融政策,同时谨防失业率上升和全球性的经济衰退。这次会议还就阿富汗问题、难民问题、扣留外交人员作人质以及劫持飞机等问题发表了声明。与会国要求苏联军队全部撤出阿富汗。
第7次——“渥太华会议” 于1981年7月20日至21日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会议主要讨论了国际经济形势。与会国强调,发达国家必须使“经济恢复生气”;必须“把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减少失业人数的斗争置于最优先的考虑。”会上,美国的高利率政策遭到了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首脑的指责,而美国也未作出让步。会议公报一方面承认,只要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心还存在,利率就仍可能会保持在高水平上;另一方面要求与会国控制预算赤字,把利率和汇率的波动减少到最低限度。会议表示将通过1981年10月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南北首脑会议,同发展中国家进行磋商。会议还发表声明,要求苏联全部撤军和召开阿富汗问题的国际会议。
第8次——“凡尔赛会议” 1982年6月2日至4日在法国凡尔赛宫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对策。在讨论共同经济政策时,与会国对高利率、国际贸易和稳定汇率等问题各抒己见。最后发表了联合声明,承认世界经济形势的严重性,并把经济复苏的希望寄托于进一步控制通货膨胀、恢复经济的稳步增长和提高就业水平。联合声明表示,为了降低高利率,使货币汇率趋于稳定,各国“将把奉行谨慎的货币政策和加强对预算赤字的控制作为当务之急”。
关于南北关系,会议承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及增进同它们的建设性的关系,对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繁荣至关重要”。会议宣称,“发起举行全球性的谈判”是这次会议赞同的一个重大政治目标,表示七十七国集团提出的决议草案可以“作为同有关国家进行磋商的基础”。但是美国强调全球谈判要取得成功,在于“各专业化(国际货币、贸易)机构的独立性得到保证”。这实际上是对全球谈判设置了障碍。
在国际政治问题上,会议讨论了东西方关系,英国与阿根廷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武装冲突,伊朗与伊拉克的战争以及以色列武装入侵黎巴嫩等问题。
第9次——“威廉斯堡会议” 于1983年5月28日至30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威廉斯堡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促进经济复苏,并使之持久,“从而扭转10年来通货膨胀不断上升的趋势,减少失业”。会上,美国总统里根回避了西欧国家对美国高赤字、高利率和美元高汇价的指责,强调只要美国经济复苏并带动世界经济回升,就可以解决高利率和失业问题。而法国总统密特朗则建议召开一次国际会议,讨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恢复固定汇率制度。对此,美国的态度漠然,只表示在适当时机可以考虑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使货币汇率稳定。会议发表了《威廉斯堡经济回升宣言》和题为《为发展和稳定而加强经济合作》的文件,表示在宏观经济政策、贸易、货币、第三世界国家债务以及南北关系等问题上“高度一致的意见”。
这次会议为协调对苏联的“强硬政策”,还发表了关于核裁军问题的声明。
第10次——“伦敦会议” 于1984年6月7日至9日在英国伦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问题,重申了一系列旨在继续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张。会上,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提出倡议,要求在1986年举行一轮新的全球贸易会谈,但未得到西欧国家的赞同。会议还谈到一些对与会国经济增长及就业前景“有决定性影响的科学技术问题”。
关于南北关系,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3国强烈要求加紧援助第三世界国家。而美国强调第三世界国家应采取坚定步骤来调整自己的经济,奉行减少开支的紧缩政策,并要求债务国改善自己的经济,以吸引外国投资。英国、联邦德国和日本支持美国的主张,坚持继续奉行各项分别处理债务问题的政策。
在国际政治方面,会议就东西方关系和核裁军问题发表了宣言,要求恢复1983年11月中断了的苏美武器控制会谈。会议还对两伊战争的不断扩大表示不安。
第11次——“波恩会议”于 1985年5月2日至4日在联邦德国波恩举行。这次会议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贸易摩擦加剧,世界金融市场更加动荡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发表了《政治宣言》和《波恩经济宣言》。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及扩大就业是这次波恩声明的主要点。声明中详列了各国在本国问题上所应采取的立场和措施,如美国要削减财政赤字,进行税制改革; 日本必须开放金融市场和进口市场,促进日元的国际化;西欧和加拿大则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扩大就业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等。会上,美国还提出召开新一轮全球性多边贸易谈判的建议,但法国坚持,贸易谈判要与国际货币的改革问题联系起来,这与美国的货币问题应另题专门讨论的观点相悖,所以,贸易谈判的进行,还将经过艰难的协商。
第12次——“东京会议” 于1986年5月4日至6日在日本东京举行。这次会议的背景,既有西方金融市场货币汇价波动激烈、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放慢等不利的一面,也有因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大多数石油进口工业国受益不少,各国通货膨胀率普遍下降,利率趋跌,经济形势较前有利等令人乐观的一面。在此背景下发表的《东京经济宣言》强调加强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协调和合作,认为油价下跌及通货膨胀趋于稳定使世界经济前景乐观,希望通过建立多边的相互监督经济政策的体制,达到经济、贸易发展的平衡。汇率问题是这次首脑会议的一个主要议题。会议重申了1983年威廉斯堡首脑会议上的承诺,即在必要时各国应联合干预外汇市场。此外,会议还发表了《政治宣言》,强调美、日、欧的伙伴关系,表示欢迎东西之间的对话。
第13次——“威尼斯会议” 于1987年6月8日至10日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东京首脑会议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利率也有所降低,但主要发达国家的经常收支不平衡,欧洲各国的高失业率、美国的财政赤字和持续增长的第三世界国家债务问题仍是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协调西方各国经济政策、稳定货币汇率、恢复国际贸易的基本平衡、避免新的衰退的到来,成为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会议发表了《威尼斯经济宣言》。宣言强调了对经济进行相互监督的必要性,并要求七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定期举行会议,加强各国协调行动,对经济指标进行跟踪调查。宣言认为,汇率的进一步波动将对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反作用,同意更协调一致地阻止汇率的剧烈波动。宣言还强调了贸易顺差国和逆差国的责任。在实行贸易自由化问题上,宣言强调了新的多边谈判的重要作用。
第14次——“多伦多会议” 于1988年6月19日至21日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其背景是,虽然西方国家80年代以来的经济持续增长达5年之多,但发达国家之间国际收支不平衡,外汇市场货币汇率波动剧烈、金融市场脆弱,一些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沉重等等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会议发表的《经济宣言》涉及三方面内容:农业补贴问题;第三世界债务问题;世界经济发展问题。会议对农业补贴问题意见不一,仅原则上达成了进一步讨论这一问题的意向。会议原则上通过了关于减轻第三世界债务负担的协议。会议强调,各国必须进一步推动自华盛顿广场会议和威尼斯会议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协调政策的发展,积极进行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以减少目前严重存在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第15次——“巴黎会议” 于1989年7月14日至15日在法国巴黎召开。这次会议把经济问题置于次要地位,主要讨论了政治问题,特别是东欧局势。这是近一年来一些东欧国家事态发展的结果。会议发表的《政治宣言》表示,支持波兰、匈牙利正在进行的改革活动,并对1989年6月初中国平息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横加指责。会议发表的《经济宣言》,表示支持“布雷迪计划”,但没有就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制定出具体方案和措施。《经济宣言》认为,“保护主义仍是真正的威胁”,“在外汇市场上需要继续进行合作”。《经济宣言》表示,与会各国“同意相辅相成地实行监督和协调政策”,而没有提出解决问题和分歧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次会议还第一次涉及了环境问题。

☚ 清算协定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
000013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