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专卖
汉武帝时实行的经济政策。汉初,富商大贾把持盐铁经营,操纵着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大权,不仅影响中央财政收入,也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为了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和削弱地方割据势力,汉武帝采纳了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把私人垄断的冶铁、煮盐等重要工商部门收归朝廷,由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煮盐,制造铁器和买卖盐铁等事务。严禁私人冶铁、煮盐,违者没收其财产并施以酷刑。此后,这项盐铁专卖政策,终西汉之世不变。武帝死后第六年,即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曾召集各地推举的贤良、文学六十多人到京师长安举行会议,“问民间所疾苦”。贤良,文学从反对盐铁专卖开始,对朝廷的政策进行了全面批评,并和御史大夫桑弘羊进行了反复辩论。这次会议由桓宽记录,并最后整理成书,即现存的《盐铁论》。会议的结果仍未改变盐铁专卖政策。
盐铁专卖
亦称“盐铁官营”。旧时政府为限制工商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相传最早始于春秋齐国,《管子》一书中说的“官山海”,即由官府垄断经营山海之产。当时山海之产主要是铁和盐,官府经营盐铁,寓税于价,使人民既避免不了征课,又感觉不到征课。汉初统治者主张无为而治,对盐铁采取放任政策,使经营盐铁的商人富比王侯。武帝时迫于财政需要剧增的压力和对商人“不佐公家之急”的反感,遂采取桑弘羊的建议,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官府,实行盐铁专卖。元狩三年 (公元前120年),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大铁商孔仅主持盐铁专卖之事,在产盐和产铁的地方,分设盐官和铁官进行管理。盐专卖采取在官府的监督下由盐民生产,官府定价收购,并由官府运输和销售,即所谓民产、官收、官运、官销。铁专卖采取官府统管铁矿采掘、钢铁冶炼、铁器铸造和销售一切环节。盐铁专卖使国家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收益。《盐铁论》追述:“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此……盐铁之福也。”盐铁专卖也起到了“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浮侈,绝兼并之路”的作用。但盐铁官营后流弊严重。主要是盐铁产品质次价高,平民买不起,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又煮盐冶铁多在偏僻的原料产地,官府征发民丁前往生产和运输,增加了人民的徭役负担。汉武帝之后的历代旧政府,对铁的专卖渐为放松,但对于盐,从生产到消费,则一直严加控制。实行专卖制的时间多于征盐税的时间。盐专卖收入为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