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西安城市供水水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西安城市供水水源汉唐时代的京都长安规模宏大,有完备的城市供水系统。1949年前,西安市公用饮水设施近于空白。1949年后,西安市自来水公司着手筹建城市供水工作。1951年6月开始恢复1949年前遗留的自来水工程,仍在西关南侧打深井3眼,供水能力0.5万立方米/日,于1952年10月1日投产,建成西安市第一个自来水厂。此后,西安城市供水先后完成了4期较大规模的供水建设。一期城市供水工作: 1954年,市自来水公司分别在东郊田家湾、西郊沣镐路建立了供水水源地。1955年地质部916队在苏联专家帮助下,首次开展西安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提出了浐、灞、𣴡河沿岸傍河开采地下水的供水方案。次年对上述地段开展了地下水动态观测。一期供水工程建设主要开辟灞河、𣴡河水源地及扩建浐河田家湾、沣镐路和西关一厂井群。截止1959年底,供水能力16.6万立方米/日,连同调节水源,最大供水量19.1万立方米/日,1964年又建成沣河水源地。二、三期城市供水工作:1966年省地质局第一水文队地质工程地质队对西安市供水进行第二次补充勘探,重新计算了灞河、沣河两水源地的地下水资源,并提出渭滨和西北郊两个后备水源地,勘察成果基本满足了二、三期供水建设的要求。二期供水工程主要是扩建灞河和沣河两个水源地,到1972年建成后,全市实际供水能力33万立方米/日,形成东西郊两大地下水源体系和多水厂、分区分压的供水系统。三期供水工程建设于1973年开工,1978年投产。新建项目有渭滨水源地及北郊配水厂。扩建沣、𣴡河水源地和灞河水源地等,形成东、西、北3个方向供水的水源布局,日供水量达48万立方米。四期城市供水工作: 1981~1984年,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完成西安市1:5万综合水文地质勘察,先后提交了西北郊与东北郊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首次用非稳定流的解析解及数值解——有限单元法评价了地下水资源,为四期供水工程建设提供了水文地质依据。四期供水工程从1983年开工,计划在西北郊沣河入渭河口开辟日供水能力15万立方米的水源地,1985年已建成日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的供水设施。截止1985年底,市区内配水厂、加压站及管道等工程也相继投产,全市各水源地的日供水能力已达53万立方米。继上述几项供水工作之后,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开始了对整个西安市区的地下水资源勘察工作,于1988年底提交了《西安地区地下水资源勘察报告》,计算了灞东水源地地下水可采资源8.85万立方米/日,沣、𣴡河水源地17.7万立方米/日,渭滨水源地10.83万立方米/日,浐河水源地0.82万立方米/日,西北郊水源地15万立方米/日,东北郊水源地28.7万立方米/日,总计西安地区地下水可采资源为87.68万立方米/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