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1936—山东济南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纲要》、《中国文学概论》等。主编有《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字:春澍 袁行霈博采精鉴 深味妙语——袁行霈教授的中国古 典文学研究 | 孟二冬 | 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5期 | 袁行霈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办公室编 | 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第602页 |
袁行霈 袁行霈1936—字春澍。江苏武进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7年毕业於该校中文系。 早在60年代就参加主编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 1962年)。 其《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里收有《言意与形神——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与陶诗的自然美》、《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等论文。 他的专著《中国文学概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88年第1版,1990年第2版/香港三联书店 199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中有对古诗的总体研究。 另著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纲要》 (《中国文学史纲要》 2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版,1986年第2版)。 另有《从《昭明文选》所选诗歌看萧统的文学思想》(《昭明文选研究论文集》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8年)、《锺嵘诗品陶诗源出应璩说辨析》(在中国学术研究之承传与创新研讨会上的报告1989年 香港大学 收入会议论文集)、《陶渊明的自然之义》(台湾《国文天地》1990年第1期)、《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中国社会科学》 1990年第2期)、《陶渊明与魏晋风流》(在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 台湾成功大学 1990年9月 收入会议论文集)等论文。 目前独力从事《陶渊明集编年笺注》(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编撰工作。 袁行霈的研究范围偏重於魏晋南北朝的诗歌。无论在资料的整理、考订、注释等文献学方面,还是在诗歌史的描述、诗人的评论,以及诗歌理论的阐释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对陶渊明用力尤深,所发表的关於陶渊明的论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注意。 ☚ 曹道衡 ·论争· ☛ 袁行霈 袁行霈1936——字春澍。江苏武进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该校中文系教授。他的专著《中国文学概论》中有对唐宋词的总体研究。另一部专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里,收有《温词艺术研究》、《词风的转变与苏词的风格》、《以赋为词——清真词的艺术特色》三篇词论,提出了温词富于装饰性、暗示性、跳跃性和以静态描写代替人物的抒情;清真词善于铺叙又有余韵,结构回环往复、风格黏腻而浑厚典重等创见。他研究唐宋词艺术,既深入到言、意、象、境和风格的范畴,又旁涉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领域,力求将词人的人格和风格,词学主张与词创作成就,艺术渊源与艺术创新,互相沟通起来论述,并把他们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去观察,对他们的艺术个性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作深入细致的探索。他的论著,气度洒脱,文笔优美,引人入胜。 ☚ 谢桃坊 蒋哲伦 ☛ 袁行霈1936年生,江苏武进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该校教授。著有《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纲要》、《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等。 袁行霈认为,李白诗歌之所以能征服同时代的读者,在同时代人们中间产生巨大的魅力,主要在于李白诗歌是盛唐文化的集中体现,他是六朝以来新诗歌的优秀代表者,也是盛唐文化新潮流的代表。寻找李白与盛唐文化的关系,主要应从气质、才情上去把握。(见《李白与盛唐文化》)袁行霈从意象方面分析李、杜诗风的差异。他认为在建立自己独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飘逸与沉郁这两种不同的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不同的意象群上。李白诗歌的意象群常常是超越现实的,杜甫诗歌的意象群偏于写实。李白诗歌的意象组合比较疏朗,杜甫诗歌的意象组合比较紧密。他认为杜甫的人格主要由三方面的因素:面对现实的态度;坚强乐观的态度;热爱生活的态度。杜甫诗歌动人的力量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题材和思想,同时也取决于艺术的表现。杜甫的思想、性格找到了多样统一的形象,同时又在客观世界丰富多彩的形象中发现了自己,这样就达到了主要情志与客观物象的统一,创造出完美的诗歌意境。袁行霈从禅意与画意方面分析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他认为王维诗中的禅意,集中地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王维描写物景时,既不堆砌辞藻,也不作琐细的形容,总是给读者留下充分的余地,供他们去联想、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对李贺的诗歌,袁行霈认为李贺是一个苦闷的诗人,他的诗歌主题,一言以蔽之,就是抒写内心的苦闷;他的诗歌艺术,一言以蔽之,就是苦闷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