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共振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共振论

研究结构化学的一种理论。

属于价键理论的范畴。本世纪30年代出现的。

代表人物是美国化学家鲍林(Pauling)。当时一般的价键理论已经解释了许多共价化合物的性质,也说明了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但对于有一些物质,如有机化合物中的许多共轭分子,用单一的价键结构式不能很好地描述该分子的性质,共振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解决这类问题而提出来的。

鲍林等人认为许多分子的结构不能用一个价键结构式来代表,而是共振于许多共振结构式之间。如苯利用电子配对法可以写出许多结构式。

为了限制这些结构式的数目,鲍林等人提出了三个共振条件:(1)共振结构式中所有核的平衡位置或分子骨架构型应该相同。(2)它们所包含的未成对电子数应相同。(3)它们的能量应相近。根据这些条件苯分子主要应有五种共振结构:二个凯库勒结构、三个杜瓦结构。

苯分子在这些共振结构之间共振,从而产生共振能,使分子能量下降,这就是苯分子稳定的原因。实际上每一个共振结构就相当于用线性变分法来处理分子的试探函数中的一项。

由于试探函数的选择是任意的,共振论者就给每一项赋予了某种物理意义,认为真实分子是在这些共振结构之间共振。这种描述观点得到了电子衍射和红外光谱实验的支持。碳间单键长为1.54埃,碳间双键长为1.33埃,而测量到的苯分子的6个碳键的键长均同为1.40埃,共振论的解释取得了满意结果。当然,正如鲍林本人所说,共振论“是引进了某些任意因素”。

但是,共振论在通过共振结构式对价键理论所赋予的某些新含义还是可取的,特别是能够以动观静,没有把分子结构看成是僵化不变的思想是很有益的。显然,苏联在50年代对共振论冠之“马赫主义”的“伪科学”所开展的批判运动是有害的,是混淆了政治与学术问题界限的极左思潮的表现,影响了苏联化学结构理论的研究工作。

在60年代以后苏联对共振论的态度开始有了转变。显然,共振论作为一种结构化学理论是可用的,是具有学术价值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