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复极时间变异性variation of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心室复极时间变异性即复极时间逐搏的变化,也称QT间期变异性。以前曾研究用QT间期或校正的QT间期(QTc)作为LQTS、心肌梗死等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指标,近年来对QT离散度在预后判断中的意义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静态QT或QTc间期对区别不同风险人群的作用较弱,而且存在争议,因此开展对反映心室复极动态变化的RDV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一般采用RT间期(R波的顶点与T波顶点之间的间期)来分析RDV的方法。RDV的检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短程分析,即在规定条件下采3~5min心电图后进行分析;另一种是长程分析,24h动态谱分析。这两种方法各有特点,短程的主要优点是比较容易控制实验条件,便于多次实验。主要不足是短程往往不能代表全体,预测效果不如长程分析,但长程分析实验过程的条件较难控制,因此实验结果的对比性受很大影响。RDV分析大致可分为时域测定法和频域分析法两大类。时域测定法是在正常记录24h动态心电图后,将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通过计算机对RT间期直接进行统计学和几何学分析。由于RT间期数据是按心搏或是时间顺序得到的,对这个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直接分析称为时域方法。常用的时域指标为:SDNN、RMSSD、SDANN等。SDNN为标准差,单位为ms(毫秒),为一段时间内记录的RT间期数据由统计学计算出的标准差,通常用来评价自主神经受损的程度。SDANN为RT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单位为ms(毫秒),用来评价慢变化的成分,主要是交感神经张力的大小。RMSSD是相邻RT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单位为ms(毫秒),主要反映快变化成分,反映迷走神经张力的大小。RDV信号的频谱分析方法与HRV相同,RDV的频域分析能更好地分析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各自的活动及其平衡状态。频谱分析是一种数学工具,是用计算机对RT变异的速度和幅度进行分析,分析一条曲线(如5min内的RT间期的变化趋势图)的变化规律。在RDV分析中可以分析RT间期的快变化、慢变化和极慢变化的成分各有多大。频谱中的峰可以代表RT间期变化的快慢,而面积的大小代表该成分变化的强度。RT间期趋势图中两种变化成分同时存在。一般将频谱分成四个频带:ULF为超低频≤0.003Hz,极低频0.003~0.04Hz,低频0.04~0.15Hz,高频0.15~0.4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