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扑动和颤动
心室各部分发生快速微弱无效的收缩或快而不协调的乱颤,分别称为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大多为心室颤动的前奏,二者都使心室丧失排血功能,常为临终前的表现,但亦可阵发性地出现,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
发病机理为浦顷野纤维自律性增高,形成单个或多个异位起搏点; 或浦顷野纤维与心室肌细胞间复极不匀,导致反复折返运动; 或上述两种因素的联合。心肌缺血、损伤,交感神经兴奋和高度心动过缓都能引起上述变化,成为心室扑动、颤动的诱因。常见于:
❶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或心肌严重缺血时。
❷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极为缓慢或伴发室性早搏时。
❸电解质平衡失调,如严重缺钾或高血钾。
❹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锑剂、氯喹、酚噻嗪类药物中毒,肾上腺素类药物反应。
❺触电、雷击或溺水。
❻低温麻醉、心脏外科手术。
❼Q-T间期延长综合征。
❽少数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心室扑动时心电图示QRS波群和T波难以辨认,代以较为规则、振幅高大的波群,每分钟150~250次。心室颤动时波形低小不整,每分钟200~500次,发作前可先有频发的室性过早搏动(图)。

心室颤动和心室扑动
上行: 通常的QRS-T波均消失,代之以振幅和形态均不规则的基线摆动,为心室颤动。
下行: 规律而连续的振幅大的正弦型波形,为心室扑动。
治疗参见“心搏骤停和心肺复苏”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