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壁瘤
心室壁瘤(心室壁膨胀瘤)是心肌梗塞的后遗症之一,其发生是梗塞区愈合过程中心肌由结缔组织所替代,变成无收缩力的薄弱纤维瘢痕区,不能如正常心肌那样承受心腔内的压力。经过数月至数年后,终于不胜负担向外呈囊状膨出而形成心室壁膨胀瘤(慢性)。这种后遗症多见于大面积的心肌梗塞。在病理解剖上心室壁瘤与其周围正常心肌组织有比较清楚的界线。瘤的心内膜面常呈灰白色瘢痕状增厚,或有钙化。该区心肌变薄,约20~50%在瘤囊内可有血栓形成。左心室壁为心肌的大块瘢痕组织所替代后,局部丧失收缩功能,有时可呈现收缩期反向运动,虽亦属心室壁膨胀瘤,但由于无明显膨出,也称为功能性心室壁瘤。
在心肌梗塞的急性期,由于严重缺血,梗塞区的心肌运动不协调,或丧失收缩功能,短期内(甚至几天内)就出现收缩期膨出,但在解剖上一般多未形成膨胀瘤,称为急性心室壁瘤。急性心室壁瘤因心肌有广泛的出血、坏死、心内膜面粗糙,故易破裂或血栓形成。
心肌梗塞后存活者合并心室壁瘤的发病数为5~38%。北京首都医院对75例存活的心肌梗塞者进行了随访检查,临床确诊有心室壁瘤者21例(28.0%); 北京阜外医院经病理解剖的105例心肌梗塞尸检中,23例有心室壁瘤(21.9%)。均发生于透壁性心肌梗塞,并且冠状动脉阻塞狭窄程度多在75%以上。心室壁瘤位于左心室前侧壁及心尖者约占80%以上。少数病例同时有2~3个心室壁瘤。有认为高血压、瓣膜损伤,或过早进行体力活动,可能是心室壁瘤形成的促进因素。
很小的心室壁瘤可无症状或体征。占左心室表面积20%以上的较大心室壁瘤则有血流动力学上的影响。多数由于心排血量降低,而发生顽固性心力衰竭,约有20~80%的患者可有严重的心绞痛,或难以控制的室性心动过速。少数病人因瘤囊内附壁血栓的部分脱落而产生动脉栓塞。体检约1/3~1/2的病人在心尖区内上方出现局限性收缩期膨胀(也称矛盾运动或反向搏动),或呈心尖搏动弥散。心电图上除有心肌梗塞的异常Q波外,约2/3的病人有持久的S-T段抬高。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心脏X线检查,但仅有25%的心室壁瘤能在常规投照位置上显示心缘的局部膨出,或在透视记波摄影中表现有反向搏动,因此大部分需行左心室造影才能显示心室壁瘤的大小与位置。超声心动图和放射核素心血池扫描均有助于诊断,特别是用201铊和99m锝-焦磷酸盐的闪烁照像显象图检查,诊断价值更大。
无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小心室壁瘤,无外科手术适应证,内科治疗主要是对症; 凡伴有顽固性心力衰竭、持续心绞痛、难以控制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反复发生动脉栓塞者,宜行心室壁瘤切除术,最好同时作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时机以发病后半年为宜,手术死亡率约10~15%,手术存活者不仅症状与心功能可得到改善,还可能延长寿命。
心肌梗塞后并发心室壁瘤者,病死率比单纯心肌梗塞大50%,内科治疗者3~5年后的病死率为75~90%,手术治疗者5年后生存率为60%。死亡原因70%为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