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眩
虚眩属内伤眩晕的一种。是由于阴阳气血虚损所致。临床特点是头晕目花,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发冷或五心烦热等症。“虚眩”一名出《洪氏集验方》。
病因病机 虚眩的病因甚多。张景岳有“无虚不作眩”之说。《景岳全书·眩运》:“原其所由,则有劳倦过度而运者;有饥饱失时而运者;有呕吐伤上而运者; 有泄泻伤下而运者;有大汗亡阳而运者;有眴目惊心而运者;有焦思不释而运者;有被殴被辱气夺而运者;有悲声痛楚大叫大呼而运者; 此皆伤其阳中之阳也。又有吐血衄血而运者;有痈肿大溃而运者;有金石破伤失血痛极而运者; 有男子从欲气随精去而运者;有女子崩淋产后去血而运者;此皆伤其阳中之阴也。再若大醉之后湿热相乘而运者,伤其阴也。有大怒之后本肆其强而运者,伤其气也。有痰饮留中治节不行而运者,脾之虚弱者,此亦有余之中不足也。至年老精衰,劳倦日积,而忽患不眠,忽苦眩运者,此营卫两虚之致然也。由此察之,虚实可辨矣。” 病因虽多,归纳之主要有气虚眩晕、血虚眩晕、阳虚眩晕、阴虚眩晕等。
辨证施治 治疗主要选用益气血,调阴阳,补脏腑等法。
(1) 气虚眩晕:出《新刊仁斋直指方》。症见头晕眼花、神疲乏力,言语轻微,食少便溏,或兼有脱肛、阴挺等症,脉虚细无力,苔薄白质嫩。是由于劳役过度,损伤脾胃,中气不足,元气下陷,清气不升所致。治宜健脾益气升提。方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若中州虚寒,不能运化水谷,宜温中散寒,方用理中汤。
气虚眩晕亦泛指脏腑不足,清气不能上承所致的眩晕,如肺气不足者,宜用补肺汤。心气不足者,宜用酸枣仁汤。肾气不足者,宜用七味都气丸。《丹溪心法》所指的气虚眩晕,是指肾气虚眩晕。
素有气虚,又由于七情过伤,气郁生涎,痰涎迷塞清窍,或因惊骇,悲伤之时,气机逆乱,上壅清窍而致眩晕者,亦属气虚眩晕。但虚中挟实,故《全生指迷方》称气晕,《证治汇补》称气郁眩晕。症见头目昏眩,精神抑郁,心悸怔忡,时时面部发热,眉棱骨痛,嘈杂恶心,或在惊骇悲恐时,先出现头旋眼黑,甚则昏厥,脉弦,苔薄腻。治宜解郁化痰,安神定志。方用七气汤、十四友丸、流气饮子等加减。若气晕而致昏厥,先用沉香泡汤灌服,醒后再用以上诸方。
(2) 阳虚眩晕:出《世医得效方》。症见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四肢厥冷,怕冷喜热,或眩晕欲倒,气短自汗,脉沉细,苔薄质淡胖。是由于年老阳衰,或因禀赋阳虚,或因伤寒吐下后,损伤阳气,清阳不能上达头部所致。治宜温阳补气。方用三五七散加减。用人参、甘草益气;附子、干姜温阳;山萸肉、山药补肾。
眩晕常发生于清晨时,《丹溪心法》称早起眩晕,《证治汇补》称晨晕,《医林绳墨》称晨运。是由于老人肾阳亏损,或因阳虚不能温化水湿,痰浊固结所致。可用正元饮下黑锡丹等。
(3)血虚眩运:出《新刊仁斋直指方》。症见面色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目花,心悸失眠,手足无力,脉细无力,苔薄质淡。是由于脏腑虚损,不能生化精微变化为血,或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或因虫积,吮血伤气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温中补血。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若有虫积者,宜先驱虫,参见“虫证”条。
因出血过多所致的眩晕,《杂病源流犀烛》称失血眩晕。是由于脾不统血,肝不藏血,血液不循常道或因热甚迫血妄行,均可出现衄血、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等失血过多而致眩晕。治疗详见以上各条。
另有一种眩晕,偶见自身或他人鲜血,突然症见头晕如旋,眼前黑花飞舞,面色苍白,全身出汗,四肢发冷,泛泛欲吐,甚则昏厥不知人事,少顷即能清醒,无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等后遗症,脉沉细无力, 苔薄。 由于体质素虚,气血不充,脑室空虚而致。治宜补中益气,温阳保元。方用补中益气汤、保元汤等加减。亦属于血虚眩晕,称见血眩晕,俗称血运。若既往有类似发作史者,见到自身或他人鲜血而出现眩晕时,即须平卧,可避免昏厥。
(4) 阴虚眩晕:症见面赤耳热,头目眩晕,口干不渴,烦躁不寐,五心烦热,大便秘而小便赤,脉弦细而数,苔剥或光,舌质红绛。是由于纵欲无节,使真阴亏损,或因湿热相乘,津液耗伤所致。治宜养阴生津。方用大补阴丸、益阴汤加减。
眩晕常发生于黄昏时,《医林绳墨》称昏运,《证治汇补》称日晡眩晕。是由于年老精血亏损,不能上承头目所致。可辰服六味地黄丸。
虚眩中还有肾虚眩晕。《证治汇补·眩晕》:“肾虚眩晕,人身阴阳,相抱而不离,故阳欲上脱,阴下吸之,若淫梦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而上,此眩晕出于肾虚也。”治宜镇纳肾气,滋养肾阴。可用黑锡丹、《金匮》肾气丸、益阴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