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藏兽医学traditional Tibetan veterinary science根据藏兽医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认识,阐述和研究家畜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防治技术的学科。是中国藏族人民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 与家畜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并吸取了中兽医理论与外来医学的精华而形成的民族兽医学,是中国传统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兽医学发展史 藏兽医学起源于西藏, 逐渐传播到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区, 对发展畜牧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就有一些民族在青藏高原繁衍生息。在与自然界作斗争中逐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治疗病痛的经验,并开始知道某些动、植物和矿物具有治疗人畜疾病的作用。藏族古代文献《伦布加汤》就有有毒就有药的记载。公元3世纪, 涌现不少名藏医。随着社会发展,西藏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日益繁荣。6世纪以前,中医学对藏医已开始产生影响。文成公主于641年进藏,带去大批中医书籍和百工技艺人员,其中一些书被译成藏文产生了广泛影响。710年,金城公主进藏,又带去大批医药人员、书籍和药物,促进了藏医学和藏兽医的发展。6世纪以前,民间诊疗经验多以言传口授留传后世,很少有文字记载。7~8世纪,出现了《论马珠宝》、《医马论》等最早的藏兽医专著,论述了藏兽医基础理论的三要素学说,藏兽医学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8世纪下半叶,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著成《四部医典》,其中有马病的专章,论述了30多种马病的诊断、治疗,并绘有各种病马图,丰富了藏兽医学的内容。 13世纪,元朝统一了西藏,建立地方政权,兴学设站,促进了藏医、藏兽医的进一步发展。15世纪以后,由于自然环境及其他原因的影响,藏医开始形成南北两个学派,北方学派治疗多用温热药,南方学派擅长使用清解药物。这些学派各有特点,医术风格各异。这对藏医、藏兽医的发展提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到17世纪前后,藏兽医得到进一步发展。1736~1796年,牧民就知道灌牛血毒来预防牛瘟,说明藏兽医已了解一些预防家畜传染病的方法。 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提倡重视藏兽医,使藏兽医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藏族地区设立畜牧兽医工作站、研究所,建立教学机构培养藏兽医人材。在挖掘整理藏兽医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藏兽医经验选编》等书。组织开展藏兽医的协作研究,使藏兽医学理论和内容进一步充实。 基本内容 藏兽医内容丰富。基本理论导源于藏兽医学,主要为三要素学说,用以解释家畜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临证诊疗。此外,还有七形、三废及阴阳五行、脏腑、病因、病理等理论。 三要素学说 藏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和主体。是藏兽医用以认识家畜生理、病理和指导临证诊疗的依据。三要素,即龙、赤巴、白干。三要素的相对平衡,畜体生理功能正常,健康无病;若失去相对平衡,则发生疾病。 三要素的生理功能 龙,相当于中兽医的“风”或“气”, 司呼吸,主肢体运动,血液循环、五官感觉、大小便排泄、食物分解、精微运转等,是产生力量,维持脏腑正常功能的动力。赤巴,相当于中兽医的“火”。其功能是产生热能,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壮胆生智,荣润肤色,是诸脏腑阳气的根源。白干,与中兽医所指的“土”和“水”相似。其功能是增加胃液,腐熟水谷,分清泌浊,疏布水液,濡润全身,联接关节,增强韧性。是脏腑水液的源泉。 三要素的特性 ❶龙的特性有六:糙——粗糙不润,急燥不缓。轻——轻浮上行,变化疾速。寒——易受寒邪。细——风气善窜,无孔不入。固——无法阻挡或割裂。摇——来去很快,易动易摇。 ❷赤巴的特性有七:腻——粘腻,赤巴与白干同病,或为湿热,或为寒湿,舌苔必厚腻,食欲减退。锐——利强悍,炽烈如火焰。热——心热,身热, 口鼻气热,二便灼热。轻——热气向上,善走。味(嗅)——热病气味浓,如热痢大便腥臭,肺热经久则出气臭,内热口臭、口苦。泻——赤巴盛衰,或寒或热,皆可致泻,如热痢后重,热毒暴泻,相克泻而腹痛,寒泻食物不化。渗——稀而兼热者易渗,如家畜疮黄热毒,流注于胸、腹下,或渗于四肢,而发肿痛。 ❸白干的特性有七:腻——土易生湿,湿重则腻。凉——水性凉,水盛则易病寒证,土衰亦多寒凉。重——土性重,水性亦重坠下行。土病则四肢沉重,水病则肢肿难移。缓——水性缓,能制火之燥急,使之归于缓和。柔(滑)——水性柔滑,能制龙之粗糙不润,又能制赤巴之强悍炽烈,使之归于柔和。牢——牢固不去之意,血属白干,血结痞块,难于消溶,牢而不去。粘——粘而不消之意,水土皆性粘,土为湿困,水液泛滥,流于肢体,粘而不消。 三要素的分类 龙分为:❶松曾龙,意为持命之气,居于头顶,下行达于咽、喉、胸、背,维持“神明”。主呼吸,司吞咽等。 ❷坚居龙,意为上行之气,居于胸中,上行颌下及鼻、舌、司发声,生力量,润泽皮毛。 ❸恰布切龙,意为遍布之气,居于心中,布气于全身,主运动, 司孔窍。 ❹买年木龙,意为助火之气,居胃中,循于小肠,配合胃火,主消化水谷,分清泌浊。 ❺图尔塞龙,意为下行之气,居于肛门,循于大肠、膀胱、阴部、臀部, 司二便,主精血,繁殖。 赤巴分为:❶赤巴居协,意为消化之火,居于胃中,主消化,分清浊,温暖身体,统帅诸火。 ❷赤巴当居尔,意为变色之火,居于肝中,主肝之分清泌浊,产生各种不同颜色的物质。 ❸赤巴珠布切,意为成事之火,居于心中,主心神,坚意志,避险克敌。 ❹赤巴统切,意为视物之火,居于目中,主望形视物。 ❺赤巴多洒,意为明泽之火,居于皮肤中,主润泽皮毛。 白干分为:❶白干颠切,意为作源泉之水,居于胸中,主水液之疏布和分泌,是诸水之源泉。 ❷白干聂切,意为磨腐之水,居于胃中,主湿润、搅拌和消化胃内之水谷。 ❸白干娘切,意为尝味之水,居于舌,司味觉。 ❹白干次木切,意为知足之水,居于脑, 司神明,抑制其亢盛,不使妄动,归于平静。 ❺白干觉尔切,意为联接之水,居于各关节孔隙间,濡润关节,以利屈伸。 七形、三废 畜体的清液、血、肉、脂、骨、髓、精等七种主要的有形物质和粪、尿、汗三种排泄物。《四部医典》“论说医典”: “其中食 健身是先行,血可润身养命肉覆体, 脂肪滑利强骨可为依, 髓变精华精液使怀胎。”说明七大物质基础中以饮食精微(清液)最重要, 其他六种物质是由它转变而成。血是维持生命的要素; 肉是身躯的围墙; 骨是身躯的支架; 骨髓能生精, 精能繁衍后代。三废则将糟粕排出体外, 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七形和三废的盛衰失调亦可导致疾病。 五行学说 藏兽医用五行学说来说明畜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解释家畜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指导临床诊疗实践。藏兽医的五行学说有大五行和小五行之分。 大五行 源于藏族古代哲学, 认为土、水、火、风(气)、空(空间), 是构成自然界的基础, 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它。无土则无所依存; 无水则无以滋润; 无火则无以成熟; 无气则无以生息; 无空则无以存身和发展。藏兽医学进一步将大五行寓于三要素(三体)之中,从而形成了“三要素学说”, 用以说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问题。 小五行 藏兽医亦沿用中医学和中兽医学中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学说。小五行与五脏、五腑、五窍、五色、五时的对应关系及相生相克, 基本保持了中兽医学有关理论原貌。 小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藏兽医以“我、子、友、敌、母”五字来形容。我即本脏; 我所生为子; 生我者为母; 我克者为友; 克我者为敌。这种以五行生克所表示的脏腑关系, 反映了藏兽医对脏腑生理的和病理的诸方面关系的朴素认识, 并由此产生出施治原则。 阴阳学说 藏兽医的阴阳学说,源于中兽医学,并保持原意。同时,藏兽医的三要素亦有阴阳属性之分,如赤巴属阳, 白干属阴, 龙则统管阴阳两属性。 脏腑学说 认识阐述畜体内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主要理论。藏兽医把家畜脏腑归纳为五脏六腑,但与中兽医的五脏六腑学说大同小异,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精腑。它们的功能分别是: 心——主神明, 司血循, 与小肠相联系, 外应于舌。肺——主呼吸, 司皮毛, 生力量, 与大肠相联系, 外应于鼻。肝——主藏血、养血,是赤巴之要地, 与胆、小肠关系密切, 外应于目。脾——与胃、小肠协同, 主纳谷、运化、分清浊, 与血关系密切, 外应于唇。肾——主水泄, 与膀胱关系密切, 外应于耳。胃——主纳谷, 并腐熟水谷, 与脾相联系。小肠——主运化水谷, 分清泌浊, 与心、大肠相联系。大肠——主传送糟粕, 与肺相联系。胆——贮存胆汁,助消化, 与肝相联系。精腑——贮精(公)、藏血(母),司繁殖后代。膀胱——贮存并排出尿液,与肾相联系。 病因学说 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是指畜体的内在因素, 外因是指能引起畜体发生疾病的各种外界条件。内因在外因的影响下就会发生变化, 致畜体各种机能失调, 出现各种症状而发生疾病, 这种引起发病的内外因素, 通称为病邪。 内因 分远因和近因两类。远因: 主要有欲、瞋、痴三条。欲是指家畜的各种欲望, 例如生存、觅食、避敌、寻偶等, 过欲可产生龙的病。瞋是指家畜的激烈行为, 例如抢食、抗拒、争斗、挣扎等, 过瞋可产生赤巴的病。痴是指家畜的各种静态表现,例如休息、睡眠、知足、好静等, 过痴可产生白干的病。近因: 指龙、赤巴、白干的异常, 以乱而致病。龙乱——龙遍布畜体各部,其性善动易变,可乱寒热, 助其发展。近赤巴则助热, 近白干则助寒, 故龙是百病之总因。赤巴乱——赤巴属火, 其乱则身如火焚。赤巴位居于下,火盛能燃于上, 故赤巴是一切热病之根。白干乱——白干属水,属土,性寒质重。白干乱则水盛, 能灭畜体正常之火, 位居于上, 可注于下, 是一切寒病之源。 外因 包括天时(反常的气候)、不良的饲养管理及偶然因素三个方面。❶天时: 主要指寒冷、暑热、雨雪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的过余或紊乱, 都能致畜体发生疾病, 例如过于寒冷可致畜体发生寒性病, 过热则会发生热性病, 雨雪过度会发生白干的病。 ❷不良的饲养管理: 包括饲料的质量及放牧使役的情况。饲料质地粗糙易引起龙的病。饲料质地过于单纯易破坏畜体的相对平衡, 剧烈奔跳易引起赤巴的病。久卧湿地, 能引起白干的病等。 ❸偶然因素: 能使家畜突然发病或死亡的因素, 如雷击、刀枪伤、摔跌、虫兽伤、坠落、急性中毒等。 病理学说 藏兽医分析论证疾病变化的理论。藏兽医学以三要素为依据,解释家畜疾病的发展变化,把患畜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都归纳在龙、赤巴、白干之中。病因的差异, 三要素的各自特性, 不同的患病部位, 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疾病。藏兽医把诸种致病因素统称为病邪。当病邪散于体表,会造成各种皮肤病,渗于肌肉瘀肿疼痛, 附于筋骨则筋骨不舒, 甚至疼痛难忍, 落于脏腑, 则引起脏腑的各种病症。根据病的表现和龙、赤巴、白干的生理特性, 认为白干之病邪多居于上, 易行于下, 主要表现在清液、肉、脂、髓、精液、粪、尿、膀胱、鼻、舌、肺、脾、胃、肾的病变。赤巴之病邪多居于肝、胆、膈, 且易于上冲, 主要是血、汗、目、肝、胆囊与小肠的病变。龙之病邪多居于髂、髋、腰、荐等部位, 而易于上升四窜,主要以骨、耳、皮毛、心与命枢、大肠等发生病变。各种疾病总以过盛、不足和机能紊乱为主要机理。 过盛的病症 ❶龙盛则口色偏红,渴饮身颤,烦躁不安,耳目不灵。 ❷赤巴盛则粪便干燥或稠浊恶臭,尿短赤黄,皮肤、眼睛、口腔等粘膜发黄,身热欲饮等。 ❸白干盛则草料不化, 口色白而无光,多流清涎,贪睡,呼吸不畅,四肢软弱无力等。 ❹血盛则口目红赤或见斑疹,或黄疸,肿瘤,行动困难,尿短色赤,皮肤发红等。 ❺肉盛则生瘿块,多见于颈部、背部、头部及淋巴、腺体的增大等。 ❻脂盛则虚肥胖大而不耐劳。 ❼骨盛则骨质增生或长多余的牙。 ❽髓盛则跛行懒动,关节粗大等。 ❾精液盛则性欲亢奋。 ❿粪盛则腹胀或肠鸣拉稀。(11)尿盛则小便清长或排尿频繁,尿完后仍作排尿姿势。(12)汗盛则多汗或汗臭,多有皮肤病。 不足的病症 不足含衰退之意。❶龙衰则不耐劳苦,声音低微。 ❷赤巴衰则体热下降,鼻寒耳冷,畏寒颤抖,可视粘膜淡白无华。 ❸白干衰则骨节松弛,心悸易惊恐。清液衰则体瘦毛焦,采食难咽,皮肤粗糙,畏声响。 ❹血衰粘膜苍白,被毛枯焦,脉管松软无力。 ❺肉衰则身体 弱,关节疼痛。 ❻脂衰则消瘦。 ❼骨衰则牙齿松动,被毛脱落,爪甲蹄壳枯裂易落。 ❽髓衰则骨质松软,视力减退,多生翳障。 ❾精液衰则有出血、阳痿、性欲减退等。 ❿粪衰则肚腹空鸣,回头观腹或起卧不安。(11)尿衰则尿少。(12)汗衰则被毛焦燥,皮肤粗糙或干裂。 机能紊乱.❶龙乱则脉象如空皮袋,尿清如水,搅拌或初便于地时,都能出现较多的泡沫,好动不静,嗳气频繁,口色红燥,耳耷摇头,被毛焦乱,喜屈喜伸,体痛拒按,清晨多吐泡沫,时有颤抖,性情粗暴,腹满肠鸣,饥饿时易出现疼痛表现。 ❷赤巴乱则脉象浮、紧、数,尿色赤黄而臭,排尿时可见到明显蒸发之气,鼻孔干燥,头低体热, 口津多粘腻,眼目黄赤, 口色红,时久则口腔溃烂, 口渴欲饮,汗有臭味,排泄物多具有血色和胆汁的颜色。 ❸白干乱,脉象多沉、弱、迟,尿清长,排尿时尿的蒸汽少,舌质软,苔灰白,眼目色淡,浮肿,鼻涕多清稀,粪中多有未消化的饲料,嗜卧懒动,行走迟缓,采食稍多则有腹痛表现,腰背转动不灵等。 在临证实践中,盛、衰、机能紊乱的各种症状,有单纯出现的,也有混合出现的。在病理分析中,应同时参考畜龄、地域、时节等因素。例如幼畜易患白干的病,壮龄家畜易患赤巴的病,老龄家畜易患龙的病。 病的传变 疾病可以传变,且具有一定的规律。如赤巴的病可传龙和白干,白干的病可传龙和赤巴,龙的病也能传赤巴和白干。在传变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此病已罢又生它病,另一种则是此病未罢又添新病。例如龙的病已息,传入白干则引起白干的病;若龙病未罢,传入白干,则会出现龙病与白干病并病。以此类推,龙、赤巴、白干可单独成病,亦可相互传变而同病。 疾病归类 藏兽医学根据疾病的病理变化,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按三要素的特性,把疾病归在三要素之中,即龙的病,赤巴的病, 白干的病。第二类是根据发病部位进行分类,如心的病,肌肉的病,肠的病,骨的病等。第三类是按疾病的性质进行分类,凡是具有热象的病,归为热性病,具有寒象的病,归为寒性病。在藏兽医理论中,病性主要分为寒、热两类,不能明确分类的疾病,统称为零星病。 诊断治疗 藏兽医诊断方法注重脉诊和尿诊。治疗范围包括各种家畜的内科、外产科、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藏兽药有1 000多种,其中三分之一主产于青藏高原。服药方法多以内服、外用为主。剂型多为散剂、丸剂和膏剂。 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藏兽医学在继承整理其遗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民间藏兽医经验,搜集出版有关书刊和文献,汇编研究资料,探寻新的藏兽药资源的同时,采用近代科学技术,探讨藏兽医辨治法则的客观依据,揭示藏兽药的药理机制,这门古老的学科会更加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