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蒸发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蒸发量zhengfa liangevaporation amount一定时段内从一定的表面积的纯净水(冰)面上可能逸出的水汽量。通常所指的蒸发量实际上是指水汽分子从蒸发面逸出的通量与水汽分子返回蒸发面的通量之差, 即蒸发面净逸出的水汽通量。地面气象观测项目中的“蒸发量”指的是将水置于特定容器(即蒸发器)中这样一种特殊情况下所测得的蒸发。气象上通常用所蒸发的水层深度来表示蒸发量的大小, 以毫米为单位。 蒸发量 蒸发量Zhengfaliang蒸发消耗的水量。一般用蒸发器测量,通常在蒸发器中放入一定厚度的水,在相隔一定时间(通常是一昼夜)后,测量其厚度的减少量,即为此时间内的水面蒸发量,单位为毫米。它说明该地的水分支出状况。蒸发量与温度、风、水面空气干燥程度等都有关系。其时间变化一般说来与气温变化相一致。温度愈高、风愈大、空气愈干燥,则蒸发愈盛。然而,由于蒸发器本身及其周围空气的动力和热力条件与天然水体有所不同,蒸发器测得的蒸发量要比湖泊、水库等实际水体的蒸发量为大。因此,蒸发器的观测值必须乘一个折减系数(一般为0.7—0.8)后,才能作为天然水体的蒸发量。蒸发量的空间变化,受气温、海陆、降水量诸因素的影响。纬度愈低,气温愈高,蒸发能力愈强,蒸发量也就大;在温度相同条件下,海洋上的蒸发量大于大陆,并有自沿海向大陆内部显著减少的趋势;一般说来,降水量多的地方蒸发量也大,反之,蒸发量小。某地是湿润还是干旱,要看该地湿润系数K,其公式为 K=P/E 式中P为降水量,E为蒸发量。K大于等于1时,表明水分收入大于或等于支出,属于湿润状况;K小于1时,反映水分收入不够支出,属于半湿润、半干旱或干旱。K大小,对自然景观结构特征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 ☚ 降水量 锋 ☛ 蒸发量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中的量。气象台(站)测定的蒸发量是指一定口径的蒸发器中的水因蒸发而下降的深度。以毫米为单位。一般温度愈高,湿度愈小,风速愈大,气压愈低,则蒸发量愈大;反之则愈小。 蒸发量一定时段内,因蒸发而损失的水深毫米数。参见“气象学”、“化学”中的“蒸发量”。 蒸发量在一定时段内液态水和固态水变成水汽逸入大气的水量所占的水层厚度。 蒸发量 蒸发量自然环境要素。天水市各县区年平均蒸发量为1260.8~1685.6毫米。蒸发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增。西部的武山县、甘谷县、秦安县蒸发量较大,东部的清水县、张家川县、麦积区蒸发量较小。春夏之间(4—8月)蒸发量较大,其中6月蒸发量最大,高于平均值60~70毫米,秋季至初春蒸发量相对减小,12月最小。 ☚ 湿度 无霜期 ☛ 蒸发量 蒸发量蒸发消耗的水量叫蒸发量。各地年蒸发量(水面蒸发面)在1000~1600毫米之间,总的分布趋势是东多于西,南多于北。湘西北、湘西南山区和资、澧、沅三水流域的下游年蒸发量在1000~1200毫米之间,湘北洞庭湖区在1300毫米左右,湘南在1400~1600毫米之间,其他各地在1300~1400毫米之间。在一年中,蒸发量以夏季(6~8月)最大。1月是一年中蒸发量最小的月份,各地多在30~60毫米之间。春、秋二季比较,秋季蒸发量大于春季蒸发量。全省在7月至9月期间,大部分地区蒸发量大于同期降水量,容易发生干旱。 ☚ 相对湿度 干燥度 ☛ 蒸发量 蒸发量甘肃省年蒸发量为1 100~3 000毫米,分布趋势与年降水量的分布相反,即自东南向西北增大。河西走廊年蒸发量2 000~3 000毫米;祁连山区1 600~1 800毫米;陇中和陇东为1 200~2 000毫米; 陇南和甘南1 100~1 300毫米。 ☚ 风能 冻土 ☛ 蒸发量evaporative capacit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