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法西斯细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法西斯细菌 法西斯细菌五幕话剧。夏衍编剧。1942年8月写成。1944年题作《第七号风球》出版。主人公细菌学家俞实夫原是一位埋头科学研究不问政治的学者,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民族危亡的命运,使他从实验室的小天地里转而投身于抗战的行列。俞的朋友赵安涛,回国后受到挫折后自暴自弃,从“政治第一”变成“发财第一”。俞的另一朋友秦正谊多才多艺,在黑暗的社会里养成了阿谀奉承习气,成为一个追求实惠的利己主义者。作者在描写俞、赵、秦三种知识分子的类型中,着力歌颂俞实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生活理想。剧本批判了超阶级、超政治的科学至上主义,揭露了法西斯主义与一切进步势力为敌的反动本质,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刻画了各具个性色彩的知识分子形象,把深邃的思想蕴寓在丰满的艺术形象之中,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 野玫瑰 祖国在呼唤 ☛ 法西斯细菌 法西斯细菌原名《第七个风球》五幕话剧。夏衍著。1942年“八一三”后四日脱稿。1946年1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夏衍剧作集之一。 ☚ 红楼梦 黄金迷 ☛ 法西斯细菌 法西斯细菌五幕六场话剧。夏衍著。又名《第七号风球》。初刊1942年12月5日桂林《文艺生活》第3卷第3期,1944年6月重庆文聿出版社初版。1942年10月17日中华剧艺社在重庆首演。剧本以1931年至1942年间国内外重大政治事变为背景,塑造了一个科学家的典型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他的觉醒过程,给人以启迪和鼓舞。俞实夫是个正直、善良、真诚的细菌学家,早年在日本读书时,曾被誉为“新中国医学的光芒。”他执拗地期望用自己的研究成果, “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人类服务”。由于日本侵华,中日关系恶化,他携日籍妻子静子应邀在上海一所日本人办的研究所任研究员。继续他的斑疹伤寒预防疫苗的研究, “八一三”上海抗战,迫使他迁居香港,仍在陋室中坚持实验。日本法西斯在华北使用毒气和在河水中施放伤寒病菌的暴行,曾使他震动,但仍没有动摇他的信念。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落,三个日本侵略军闯进他的住宅,砸了他的试管,抢走了显微镜,不但打了他,而且当着他的面猥狎他的妻子,枪杀了反抗暴行的青年钱裕。也使静子亲眼看见自己的同胞在抢劫、奸淫、屠杀的事实。这使他认识到“人类最大的传染病——法西斯细菌”必须消灭!于是,他决心再出发,去做消灭“法西斯细菌”的实际工作。重庆首演时,周恩来曾三次观看演出,并邀请部分医务工作者和生理学家座谈,勉励大家象俞实夫一样“再出发”。重庆《新华日报》连续发表田野、章𦉍、章虹、颜翰彤和史田等人的评论文章,热情肯定演出的积极意义。认为它是戏剧创作中“表示着新进步的开端,它使万千观众从舞台上接触了当前现实的一面,人们可能进一步明白法西斯主义是什么东西。” (颜翰彤: 《新进步的开端》) “于1941年12月8日爆发的太平洋战争,被迅速反映到文艺中来,夏衍的《第七号风球》是少数杰作中的一个”。“为十年间太平洋风云变幻留下一个真实的记录。”(颜翰彤: 《消灭法西斯细菌》)。 ☚ 家 结婚进行曲 ☛ 法西斯细菌 150 法西斯细菌五幕话剧,作者夏衍。写于1942年。该剧以1931年到1942年间国内外一些政治事件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俞实夫、赵安涛、秦正谊等知识分子的形象。主人公俞实夫,原是细菌学家,抱着研究科学“是为全世界、全人类的将来”的理想,不问政治,埋头科学研究,但法西斯战争一次一次地袭击他的科研工作,在血的事实面前,他终于明白了人类最可怕的疾病是法西斯细菌(即侵略战争)。他决定放下自己的科研,投入民族解放斗争的行列中去。作品通过这位科学家从不问政治到“再出发”的曲折的觉醒过程,严正批判了超阶级、超政治的科学至上主义,揭露了法西斯主义与人类进步事业为敌的反动本质和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剧中情节在时间上跨度10年,地点经历了东京、上海、香港、桂林4个不同生活色彩的都市,中间贯穿一条国际政治形势不断演化的线索,因而结构紧凑、连贯。该剧突出的特色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遵循生活本身的逻辑,刻画出各具个性色彩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 屈原 天国春秋 ☛ 法西斯细菌 《法西斯细菌》作者夏衍。写作于1942年,1942年在重庆由中央艺社首演,由洪深导演。 ☚ 上海屋檐下 雷雨 ☛ 法西斯细菌又名“第七号风球”。话剧。夏衍作。写于1942年。写科学家俞实夫由信奉科学至上,不问政治到在事实面前彻底醒悟,积极投身现实斗争的过程。主人公性格丰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剧本时间跨度大,但结构严谨,为作者的一部力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