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董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董永 董永《董永与七仙女》中的主要人物。相传为东汉人,家贫寒,父死借钱殡葬,卖身抵债,在一大树下遇下凡的七仙女(一说织女),结为夫妻。七仙女十日织作,还清债务,获得自由。但玉帝(或王母娘娘)得知此事,将七仙女捉回天庭。他追至天上,愤怒控诉玉帝,然仍被阻隔在天河的另一边。民间传说及其改编本中,他多被作为主角来描写。一些作品反映他受剥削压迫的苦难和反抗精神,鞭挞天上、人间的统治者,如清代传奇《卖身记》、剧本《董永卖身天仙配》。另有一些作品则利用他宣传忠孝节义、因果报应的封建思想,竭力美化封建统治者,如《小董永卖身宝卷》、《新刻董永行孝张七姐下凡槐荫记》等。 ☚ 王母娘娘 七仙女 ☛ 董永 董永古代孝子传说。见晋干宝撰《搜神记》卷一。相传后汉千乘人董永,家贫,卖身为奴以葬父。三年服丧毕,在去主人家的途中,与一女子结为夫妻。到了主人家,女子奇迹般的于十日内织缣百匹,为董永偿清了卖身债。夫妻双双离开主人家门,女子方告诉董永,她是天上的织女,为他的至孝所感动,受天帝之命来帮助他偿债的。讲完凌空而去。这是有关“七仙女下凡”的最早记载。本条还见于《太平广记》五九引作《搜神记》。本事见《法苑珠林》六二引刘向《孝子图》。也见《太平御览》八一七引《孝子传》、《敦煌变文集》八《孝子传》。 ☚ 韩凭妻 女化蚕 ☛ 董永 董永文学故事人物。相传其父死后,卖身为奴以葬父。孝感上天,玉帝第七女遂下凡与他成亲,并织锦为他偿债赎身。后七仙女被玉帝逼回天庭,董永满腔愤怒,表现强烈反抗精神。其事始见于三国曹植《灵芝篇》,干宝《搜神记》卷一亦有记载,当为魏晋间流行故事。唐五代敦煌卷子写本有《董永变文》。宋元话本有《董永遇仙传》。明顾觉宇《织锦记》(又名《天仙记》)传奇、戏曲传统剧目《天仙配》等亦写其事,但具体情节不尽相同。 ☚ 王昭君 莘瑶琴 ☛ 董永 董永亦题《董永葬父》。西汉杂传体志怪小说。刘向撰。原载《孝子图》(又云《孝子传》),见《太平御览》卷四一一引文; 《法苑珠林》卷六十二亦引; 句道兴《搜神记》也载(文有增饰); 唐写本《孝子传》也录入(有增 改)。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的《搜神记·董永》“附录”收录。这是一篇著名的神灵故事,叙述:千乘人董永,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富公家贷钱一万,并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董永得钱葬父毕,将往钱主家为奴,于路忽逢一妇人,求为永妻。董永因贫,不敢屈纳为妻,而其妇不嫌其贫,遂成夫妻。董永夫妻至钱主家,主人得知永妻善织绢,就说:“为我织千匹绢,即放尔夫妻归家。”永妻果然于十日之内织绢千匹。二人回家,至原来相逢处,其妻才告知董永,自己本是天上织女,因天帝感永至孝,特派自己下凡,助其还债,今债偿清,当返天庭。织女说罢,忽飞而去。小说通过董永葬父自卖为奴,而感动天帝赐妻助其偿债故事的描写,歌颂了董永的孝顺行为,表达了作者对穷困农民的无限同情,反映了“富公”豪门或 “钱主”(高利贷者)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小说艺术方面很有特色: (1)现实性和超现实性的描写,使作品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董永的传说,自汉代就开始流传,刘向本文当采撷于民间的口传;所以,他在编撰本故事时,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而随意杜撰。西汉晚期,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贫困不堪,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董永贫困的家境不足为奇。人民对美好安定生活的热切向往和憧憬是很自然的。基于现实生活的《董永》,并没有停留于现实。为了反映人民热切盼望摆脱自己的悲惨命运,强烈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作品进行了超现实性的描写。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的织女,其下嫁,助董偿债,正是人民所盼而不能实现的愿望的反映。小说描写侧重于幻想世界,所以当织女助董永偿清债务后,便只身离去,董永自然仍是现实生活中的董永。这种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在小说史或文学史上影响很大。(2) 人物形象塑造鲜明而生动。董永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品虽然对他进行的是粗线条式的勾画,但他的憨厚、忠诚、勤劳、孝顺的性格也塑造得颇为鲜明。在他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形象特征。作品运用了人物对话的方法,来直接展现或衬托董永的性格,深化董永的形象。如董永对钱主“以身作奴”的对话,董永对织女求为之妻,而答以 “今贫若是……”的话及织女 “愿为君妇” 的回语等,都用不同人物的语言,较好地展示或烘托了主要人物,使董永性格中勤劳、诚实,尤其是忠孝的特点清晰见出,给读者较深印象。(3) 小说基于 “粗陈梗概”的特点,用笔语言简约而朴实。如文中织女只有三句话:“愿为君妇,不耻贫贱”;“能织耳”;“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对她的行为描写也很简单: 路上“求为永妻”; 向钱主 “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 “行至本相逢处,语讫,云雾四垂,忽飞而去”。三句人物语言,三处行为描写,便叙述了织女为何下凡,如何离去,并生动简洁地勾画出织女十日织绢千匹的神奇与做妻子还债务的贤良,语言简约如是,不可不谓之妙笔生花。董永和仙女的故事,是历千载而不废的美丽传说。东汉画像石已有董永鹿车载父画像。三国魏曹植 《灵芝篇》诗也提及董永事。今体《搜神记》卷一亦载此故事,但把“贷钱”篡改成“与钱”;把“为我织千匹绢”,改成“为我织缣(细绢)百匹”。两处改动,掩盖了阶级矛盾,它则是董永故事演变中的逆流。唐代出现《董永变文》,增叙了一段天女与董永在主人家生子、后来子长大寻母等情节。宋元话本《董永遇仙传》,文中已出现“槐荫相遇相别”的记叙。明清以后的戏曲、挽歌、评讲、弹词及地方戏中,便都对董永故事中的“槐荫会”和“槐荫别”,尤其是后者多加渲染,使董永和七仙女(由织女演变成)真挚的爱情在悲剧的氛围中得到充分烘托。解放后黄梅戏《天仙配》、川剧《槐荫记》,又使这一故事的面貌焕然一新。 ☚ 赵地乱 董永葬父 ☛ 董永 董永中国古代神话。清张海鹏《学津讨原》本卷一:“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回。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 ‘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主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 葛玄 蒋济亡儿 ☛ 董永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 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黄梅戏《天仙配》在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戏曲故事。当人们一听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这脍炙人口的夫妻对唱时,便会想起董永的忠实憨厚和七仙女的美丽贤惠。然而今天的黄梅戏《天仙配》中这一对情深义笃的恩爱夫妻,并不是董永和七仙女的最早形象。董永的故事在《搜神记》之前的记载,有见于《太平御览》引的刘向的《孝子图》及三国时曹植的《灵芝篇》。干宝《搜神记》中的《董永》,人物性格趋于鲜明,情节较前完整,粗具了小说的特点,成为汉魏六朝小说中较好的作品之一。故事说董永为葬其父而卖身为奴,天帝命织女下凡,做董永之妻,帮助董永织缣(绢)还债,还清债后便凌空而去。有关董永的故事,在后世得到充实和发展。如敦煌写卷中又滋生了夫妻母子间的情感描写。清平山堂刊印的话本《董永遇仙传》则丰富了故事的情节。明代戏曲《织锦记》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编,演绎出槐荫相遇与相别。到了现代的黄梅戏《天仙配》时,已成为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都臻于很高水平的爱情悲剧。 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自汉魏时期开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从干宝的《搜神记》中,我们可以隐约感受到魏晋时期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社会图景,可以体味出当时人民对美好安定生活的热切向往和憧憬。由于当时的战争是在统治者之间进行的,人民只有把获得美好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超人世的天帝身上。在这里,天帝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的。董永妻作为天上的织女,奉天帝之命帮助董永卖身偿债,然后便只身离去,这说明当时的织女与董永结为夫妻,只不过是作为一种帮助董永赎身还债的方式,并不是真正的爱情的表现,故事的主旨意在劝孝。 在后来的不断流传中,董永和七仙女逐渐演变成两个忠于爱情,不向旧势力妥协的反抗者形象,尤其是到了黄梅戏《天仙配》,人物和故事都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董永所遇的七仙女,实际上已具有了追求男耕女织、自食其力的劳动妇女的思想感情,成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她对董永的不幸遭遇有着深切的同情,对董永这样的纯朴农民怀有深挚的爱情。这时天帝已成为凶残丑恶的封建统治者的化身,受到了无情的揭露和鞭笞。尽管戏中的这对恩爱夫妻,一个是人间家贫如洗的百姓,一个是天上玉皇大帝的亲生娇女,但他们冲破了种种清规戒律,勇敢地结合,真诚地相爱,其悲剧结局不仅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更重要的是表现出深刻的反封建压迫和反封建礼教的鲜明主题。 小说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简约朴实。织女只有两句话,“愿为子妻”;“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对她的行为描写也极为简单,“遂与之俱”;为主人家织缣“十日而毕”;最后“凌空而去”。三句描写,两句人物语言,便叙述了织女为何来,如何去,并较生动地勾勒出织女十日织缣百匹的神奇与作妻子还债务的贤良。语言简约至“三言两语”,真可谓妙笔生花了。这个历千载而不废的故事,其魅力就在于它寄予了人们对爱情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董永文学故事人物。因无力葬父,卖身为奴。其身世凄凉与忠厚勤劳感动了玉皇的女儿七仙女,遂下凡与他结为夫妻,并为他织锦还债赎身。后七仙女被迫回天宫,董悲愤欲绝。故事最早见于曹植《灵芝篇》及干宝《搜神记》。明传奇《织锦记》即取材于此。当代有黄梅戏《天仙配》、《七仙女送子》、楚剧《百日缘》及婺剧《槐荫树》等皆演其故事,以《天仙配》影响最大。 董永Dong Yongfigure in Gan Bao’s novel Search for the Supernatural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