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荐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荐举jiànjǔ〈动〉推举:荐举贤才。 荐举jiànjǔ介绍;推荐。 荐举 荐举推荐。张元济《与叶恭绰》:“徐学士~长素兼及下走,前此从未识面。” ☚ 推荐 举荐 ☛ 荐举 荐举jiàn jǔ介绍,推举。〔例〕由于同行专家的~,郑成业同志被聘为工程师。 ☚ 鉴于 践诺 ☛ 推荐 推荐推(推举;推毂) 荐(荐举;荐借;申荐;保荐;宾荐) 见 达进(进举;进荐) 举(申举) 贡羞 立 兴(进~之功) 论托 论托 援引 另见:介绍 推崇 推重 ☚ 推荐 推荐人 ☛ 介绍 介绍绍(绍介;媒绍) 说 介 荐(荐举) 见 引线 另见:推荐 说明 解释 促成 成全 ☚ 介绍、说合 说合 ☛ 荐举jiàn jǔ举荐,推荐。《汉书·平帝纪》:“诸有臧及内恶未发而~~者,皆勿案验。” 荐举古代选拔官员的方法之一。即由朝廷大员及地方官员察举人才,选送朝廷任用。在实行科举制度以前,为主要任官方式。隋代行科举后,亦作为选拔官员的辅助方式。明初曾一度成为选拔官员的惟一方式。洪武六年(1373),明太祖下令暂停科举,实行荐举,其科目有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等,由地方官举荐至京城,破格录用。由于弊端甚多,洪武十六年后又兴科举,荐举渐废。 荐举推举贤能者任官的制度。春秋时期,列国的执政,多以宗族充任,外人极少受到重用。秦国的宗法限制较少,其本族人受重用者远不如外人为多,而且敢于从下层人物中举用人才,如穆公时对于以“五羊之皮”赎取而来的百里奚的任用,即为显例。战国时,列国荐举之风已很盛行,卿大夫及接近国君的人都可以直接向国君推荐贤能之士。《战国策·齐策》记“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秦代沿用荐举之法, 并规定荐主与被荐者彼此要承担有关的法律责任。荐举之法有二:其一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及地方高级官员向朝廷推举人才,称为察举;其二是相当于前代的荐举,称为直接荐举。此种直接荐举,被荐者可以是吏,也可以是民,不过都要具有某种专长。荐举后或者加以考试询问再任用,或者直接任用。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势力强盛,用九品中正制来荐举人才。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来察举士人。唐代仍沿用直接荐举制度,如《旧唐书·李藩传》记李藩“曾祖至远,天后时李昭德荐为天官侍郎,不诣昭德谢恩,昭德怒,奏黜为壁州刺史。”唐末至五代荐举制度趋于淫滥。宋辽金元诸代亦行荐举之制。自唐宋以来,举主与被举者连坐之法应用益广,至明清时遂完全实行有严密制度的保举之法。参见“保举”。 荐举❶差遣除授制度之一。为堂除、部注之外的一种补充形式,与荐举相类似的尚有辟举,荐举重于辟举。荐举多称“举官”。太祖建隆三年二月始下诏翰林学士与常参官举官(《长编》卷3庚寅)。其后,除元丰四年七月二十八日诏罢举官法外(元祐后即复),迄南宋亡未废(《宋会要·选举》29之13、《朝野杂记》乙集卷14《前宰执岁举京官多非所知》、《宋季三朝政要》卷3景定四年春正月元旦)。凡举官,皆临时听诏旨或朝命,举主、所举官以及举何种差遣,依式或依旨而有资格、标准、限额的规定。为了确保荐举的公正和富有成效,实行同罪保任法,即被举官在差遣任内有贪赃枉法污行,举主同罪责罚。荐举人须立保举状,状中须写明所举人“有何行能”,保举“堪充某科”,及所举人如犯贪赃,保举官“甘伏朝典”等等(《宋会要·选举》28之17)综观宋代荐举的窠阙,主要有州县长官、路监司官、台谏官等。武臣有统兵官等(《永乐大典》卷14627《荐举门》,《宋诏令》卷165、166《举荐》,《宋史·选举志》6《保任之制》)。 简称与别名❶举官、奏举、保举。《宋会要·选举》28之2《举官》:“(治平元年)诏文臣自待制以上……,武臣自正任以上……,并许奏举诸司使以下至三班使臣堪充将领及行阵任使。……待制以上保举文资官二员。”“近日官冗之弊数倍往时,盖由举官者众。”《宋诏令》卷165《举荐》下《不许举官陈首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