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荐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荐举jiànjǔ

〈动〉推举:荐举贤才。

荐举jiànjǔ

介绍;推荐。
不少人荐举他担任这一领导职务。
注意 ☞ 又作“举荐”。

荐举

荐举

推荐。张元济《与叶恭绰》:“徐学士~长素兼及下走,前此从未识面。”

☚ 推荐   举荐 ☛
荐举

荐举jiàn jǔ

介绍,推举。〔例〕由于同行专家的~,郑成业同志被聘为工程师。

☚ 鉴于   践诺 ☛
推荐

推荐

推(推举;推毂) 荐(荐举;荐借;申荐;保荐;宾荐) 见 达进(进举;进荐) 举(申举) 贡羞 立 兴(进~之功) 论托 论托 援引
推荐赞美词:荐口
推荐职务:推事
进荐仕宦:进达
进荐给帝王:登御
援引私党:引党
得人援引:托乘
选拔引荐:铨引
援引,引荐:接援
负责推荐:保荐
荐举不当:非举
承受荐举:膺荐
受到荐举:应荐
因擅长言语应对或有高尚道德而受到荐举:言扬行举
检举奸恶,举荐有功:刺举
(介绍好的人或事物希望被任用或接受:推荐)

另见:介绍 推崇 推重

☚ 推荐   推荐人 ☛

介绍

介绍

绍(绍介;媒绍) 说 介 荐(荐举) 见 引线
从中介绍,让双方搭上关系:牵线搭桥
 拉拢关系,牵线搭桥:走跳
媒人说合婚姻:媒妁之言
为促成某事而做中介工作:拉线搭桥
自我介绍:自报家门
 自我夸耀,自我介绍:自炫自媒
翻译介绍:译介
评论介绍:评介
事先为人介绍、推荐或关说:先容(恳为~)
事先为人介绍、推荐或美言:先为之容
简要介绍:简介
(使双方相识或发生联系:介绍)

另见:推荐 说明 解释 促成 成全

☚ 介绍、说合   说合 ☛

荐举jiàn jǔ

举荐,推荐。《汉书·平帝纪》:“诸有臧及内恶未发而~~者,皆勿案验。”

荐举

古代选拔官员的方法之一。即由朝廷大员及地方官员察举人才,选送朝廷任用。在实行科举制度以前,为主要任官方式。隋代行科举后,亦作为选拔官员的辅助方式。明初曾一度成为选拔官员的惟一方式。洪武六年(1373),明太祖下令暂停科举,实行荐举,其科目有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等,由地方官举荐至京城,破格录用。由于弊端甚多,洪武十六年后又兴科举,荐举渐废。

荐举

推举贤能者任官的制度。春秋时期,列国的执政,多以宗族充任,外人极少受到重用。秦国的宗法限制较少,其本族人受重用者远不如外人为多,而且敢于从下层人物中举用人才,如穆公时对于以“五羊之皮”赎取而来的百里奚的任用,即为显例。战国时,列国荐举之风已很盛行,卿大夫及接近国君的人都可以直接向国君推荐贤能之士。《战国策·齐策》记“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秦代沿用荐举之法, 并规定荐主与被荐者彼此要承担有关的法律责任。荐举之法有二:其一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及地方高级官员向朝廷推举人才,称为察举;其二是相当于前代的荐举,称为直接荐举。此种直接荐举,被荐者可以是吏,也可以是民,不过都要具有某种专长。荐举后或者加以考试询问再任用,或者直接任用。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势力强盛,用九品中正制来荐举人才。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来察举士人。唐代仍沿用直接荐举制度,如《旧唐书·李藩传》记李藩“曾祖至远,天后时李昭德荐为天官侍郎,不诣昭德谢恩,昭德怒,奏黜为壁州刺史。”唐末至五代荐举制度趋于淫滥。宋辽金元诸代亦行荐举之制。自唐宋以来,举主与被举者连坐之法应用益广,至明清时遂完全实行有严密制度的保举之法。参见“保举”。

荐举

❶差遣除授制度之一。为堂除、部注之外的一种补充形式,与荐举相类似的尚有辟举,荐举重于辟举。荐举多称“举官”。太祖建隆三年二月始下诏翰林学士与常参官举官(《长编》卷3庚寅)。其后,除元丰四年七月二十八日诏罢举官法外(元祐后即复),迄南宋亡未废(《宋会要·选举》29之13、《朝野杂记》乙集卷14《前宰执岁举京官多非所知》、《宋季三朝政要》卷3景定四年春正月元旦)。凡举官,皆临时听诏旨或朝命,举主、所举官以及举何种差遣,依式或依旨而有资格、标准、限额的规定。为了确保荐举的公正和富有成效,实行同罪保任法,即被举官在差遣任内有贪赃枉法污行,举主同罪责罚。荐举人须立保举状,状中须写明所举人“有何行能”,保举“堪充某科”,及所举人如犯贪赃,保举官“甘伏朝典”等等(《宋会要·选举》28之17)综观宋代荐举的窠阙,主要有州县长官、路监司官、台谏官等。武臣有统兵官等(《永乐大典》卷14627《荐举门》,《宋诏令》卷165、166《举荐》,《宋史·选举志》6《保任之制》)。
❷荐举改官。即选人改京官需荐举圆满方能磨勘、引见。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四月定幕职州县官改官须五人以上同罪保举(《长编》卷82)。仁宗天圣后,举主五人中一人须为部使者(监司官如转运使之类)(《宋史·选举志》6)。南宋时,自承直郎至修职郎六考、迪功郎七考有改官举主五员(内职司一员)与磨勘,依格改官(《永乐大典》卷14628、页16,《改官门 ·改官撮要》)。
❸武臣大、小使臣磨勘关升须用荐举。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定三班使臣磨勘,须七人以上同罪保举,方予引见关升,景祐三年又补充规定七人举主中一员应为转运使副或提点刑狱公事(监司)(《宋会要·选举》25之3、6)。


简称与别名

❶举官、奏举、保举。《宋会要·选举》28之2《举官》:“(治平元年)诏文臣自待制以上……,武臣自正任以上……,并许奏举诸司使以下至三班使臣堪充将领及行阵任使。……待制以上保举文资官二员。”“近日官冗之弊数倍往时,盖由举官者众。”《宋诏令》卷165《举荐》下《不许举官陈首诏》。
❷举、荐官、荐。《宋诏令》卷165《举荐》上《举有文学诏》、《约束荐官诏》、《令荐堪充转运、知、通诏》。《永乐大典》卷14627《吏部条法·荐举门》:“京削许通行荐举。”
❸保任。《宋史·选举志》6《保任之制》:“初,神宗罢荐举,惟举御史法不废。……武臣荐举立格。”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