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荀子的教育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育思想xunzi de jiaoyu sixiang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哲学、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曾周游列国,并在当时的学术活动中心稷下学宫三为祭酒之职,在楚国做过兰陵(今山东莒南县)令。他遗留下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荀子》书,《劝学》是《荀子》中的名篇,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❶《劝学》非常重视“渐”。即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人的贤与不肖的差别主要不是来自人本身先天的生理性差异,而是来自后天的环境教育影响,环境教育对人具有重要意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人也往往会受到恶劣的外界环境“渐”的影响,因此,必须切实谨慎地选择周围的环境,“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听以防邪僻而近中正矣”。
❷《劝学》十分强调“积”。即人自身的主观努力在人性改造和自我修养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要积少成多,持之以恒,“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其二,要专心致志,精于一艺,“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只有专精于一,才能有所成就。其三,要善于假借外物以为己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性)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❸在教育内容方面,《劝学》指出学习要“始乎诵经,终乎读礼”,以《诗》、《书》为学习的开始,以《曲礼》为学习的终结。教育的内容包括《诗》、《书》、《礼》、《乐》、《春秋》,“《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在道德教育方面,《劝学》主张“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反对把学习作为猎取功名的“入乎耳,出乎口”的“小人之学”,指出要博学反省,学思结合,“学不可以己”、“参而日省乎己,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强学力行,把自己所学的伦理道德原则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 一可以为法则”。认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德操”,成为“成人”,“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另外,在教学方法方面,《劝学》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

☚ 孟子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主张 ☛
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4—前217年),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况,字卿,赵国(今山西南部)人。他15岁时到齐国稷下(今临淄)学习,后长期在此执教,3次被尊为稷下学宫祭酒,还曾任兰陵(今莒南县)县令,罢官后定居兰陵,从事教学和著述。荀子具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也是可以被认识的,并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精神的认识过程。他从性恶论出发,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化性起伪”,培养士、君子、圣人;教学内容是《诗》、《书》、《礼》、《乐》、《春秋》;道德教育重在崇尚礼义、隆师亲友;在教学和道德修养方法上,提出学行结合,虚一而静、学思兼顾、积渐全尽、有恒善积、择善而从、参验反省等。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 荀子私学   战时教育创刊 ☛
0000383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4: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