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芦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芦花罗邺
罗邺这首咏芦花七律主要特色是从芦花周围环境来衬托芦花形象。首句“如练如霜干复轻”是对芦花的正面描绘,说芦花好象白练一样,又象霜一样,写其色。“西风处处拂江城”,表明西风一刮,这芦花就飘飘扬扬遍洒江城了。 从全诗描写重点看,这“处处”二字最为关键。诗人笔触已由芦花之色的描绘,转而至芦花所经之处的刻划,换言之,诗中月光随着芦花也四处飘洒。“长垂钓叟看不足,暂泊王孙愁亦生。”一联写隐居在烟波之中的钓叟,或暂停泊芦荡之中的王孙对芦花也都不能视而不见,也都心有所动。钓叟,指垂钓老者,这里指隐居之士。他长垂水上,无意于世俗上功名利禄,甘于淡泊,以江湖为家。见芦花飘飞,悠然心会,有赏爱不已之心,故曰看不足。王孙,指贵族子弟,或偶然路经此处而暂时停泊,见芦花飘飞便顿生思乡之愁绪。同是芦花有见之而爱者,有见之而忧者。爱和忧,都是动其心弦的结果,这实际上是对芦花魅力赞美之辞。颈联“好傍翠楼妆月色,枉随红叶舞秋声”,表明芦花已飞离其干,飘扬而至依傍在佳人所居翠楼,正好为佳人赏月增添秋色,也随同那飘落的红叶起舞显示着阵阵秋声。这里的“好”、“枉”是互文。意思是芦花在秋色秋声中都有它可装扮的角色,实乃不可或缺。尾联“最宜群鹭斜阳里,闲捕纤鳞傍尔行。”写芦花的角度又回归到首句所提到的芦花如练如霜之地。傍翠楼,随红叶,处处拂江城,钓叟看不足,王孙愁绪生,在秋天里,芦花最佳之处在哪里呢?诗人有自己体会:那就是当夕阳西下,群鹭回飞,驾一小舟,悠闲的穿行在芦花之中,有意或无意捕那纤细小鱼。 这首吟咏芦花诗有如一幅风景画,处处以芦花以中心,描绘了芦花所到之处的美妙景致,格调高雅,韵味深长。较之单纯地局限于花之本身形、色描绘之作,其视野开阔,具有与周围和谐一致的整体美。 芦花雍裕之
芦花,名曰花,其实不过是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古诗中咏花篇章何其多,但咏芦花的却极少见。这种长在野地里司空见惯、平庸无奇的芦花,也许在许多诗人眼中是不屑一顾的,或者入不了诗,“登不得大雅之堂”。但雍裕之的笔下却把芦花写得格外精彩,魅力迷人。 江岸两边是平旷的沙滩,水中长满了密密匝匝的芦苇,那白白的芦花在晚风的吹拂下,此起彼伏,象掀起的白色浪花。这是多么美丽、恬静的环境啊。然而更美的是一轮明月当空,雪白的芦花在银色的月光映照下,简直象下雪一样,到处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见到此情此景,诗人自然想到白日那繁忙的景象:舟船来往,渔歌互答。可是,在这月夜中全然不见了,到处“白雪”茫茫,仿佛一切都融入这银白的世界里了。 诗人仿佛是位丹青妙手,给我们描绘出恬静优美的秋天江边月夜景色,简直是一幅巨大的风俗画。读此诗,使人想到现代作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的月夜景色,一诗一文,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诗无一字提及芦花,而全诗又处处未离芦花,不言芦花之美,而芦花之美句句可见。诗人抓住芦花颜色的特征,用“浪花”“似雪”衬托出其白色的美来。“无处认渔家”,这既是写实,也是全诗精粹之句,是全诗的升华。明月之下,芦花如雪,使诗人仿佛忘记了时令,还以为到了白雪纷飞的冬天,那白日来来往往的渔船是否因寒冬已至,江水冰封,而无法捕鱼了呢。这种疑似的手法更加衬托了江边月夜的恬静、幽美。诗人体察事物之细,造语之新颖,不由不令人叹服。 芦花lúhuā一种东北优良的品种鸡:老土改,就留下这只~吧,大妹子一时补养补养,喝个鸡蛋水……(《高粱红了》) 芦花lúhuā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莖葉花實 > 葭華 > 蘆花 蘆花 lúhuā 即葭華。蘆葦之花,故稱。 花的各部分 花的各部分直接生着花的柄:花柄 花把 花梗 ☚ 花的各部分 花蕾 ☛ 常见的草 常见的草席草:苞 藨草 茳芏 水毛花 ☚ 野草 香草 ☛ 芦花药名。出《新修本草》。又名葭花、芦蓬茸。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L.)Trin. 的花。甘,寒。止泻,止血,解毒。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