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克森1902~1994Erik Homburger Erikson美国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祖籍丹麦。1927年在维也纳精神分析研究所学习,接受弗洛伊德女儿安娜的精神分析训练。1936~1939年间,在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在耶鲁医学院精神病学系任教。1939年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福利研究所任研究助理,并开办私人诊所。1942年任该校心理学教授。1951~1960年任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1960年任哈佛大学人类关系学教授,直到1970年退休。主要理论观点和成就:(1)建构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发展理论。把人的发展的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过程转到自我过程,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扩展于意识领域、从先天本能欲望转至现实关系之中。(2)提出心理社会发展渐成论。强调文化与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把人格的形成视为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者互动作用的过程。(3)提出人格发展阶段论。以自我同一性为核心将毕生分为8个阶段,并按照积极与消极的二分法描绘出各个阶段的特点。主要著作有《童年与社会》(1950)、《青年路德:精神分析与历史研究》(1958)、《理解与责任》(1964)、《同一性:少年和危机》(1968)、《新的同一性维度》(1973)、《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 (1975)、《游戏与理性》(1977)、《生命周期的完成》(1982)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