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艾略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艾略特1888—1965Thomas Stearns Eliot

英籍美国诗人、文学评论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1910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开始写诗。后又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并去德国马格伯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求学。1915年定居伦敦。1917年起任英国文学杂志《自我主义》助理编辑,发表第一部诗集《普弗罗克的情歌》和许多评论文章,并被聘为牛津大学诗歌讲座教授。1922年起长期主编评论刊物《标准》。同年因发表诗作《荒原》而驰名。1925年起任英国费伯书店经理。1927年入英国籍。其诗作在技巧上独树一帜,为英、美现代派诗歌开辟了新路。曾提出作家不应表现出自己人格的“非人格化”主张,倡导“思想知觉化”、寻找观念的“客观对应物”的创作方法,为许多现代作家所接受和运用。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后在伦敦逝世。

艾略特

艾略特1888—1965Ailuete,Thomas Stearns Eliot

英国诗人、批评家。西方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一个大砖瓦商家庭。家庭中富有文化修养和新英格兰加尔文教的传统。1906~1910年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受到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的影响。1910~1911年去法国,在巴黎大学听柏格森讲哲学,接触到波德莱尔、马拉梅、拉弗格等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1911~1914年在哈佛大学学印度哲学和梵文。1914~1915年在德国和英国学习,并定居伦敦,在海格特学校教法文和拉丁文,随后在劳埃德银行当职员,任先锋派杂志《自我主义者》助理编辑,1922年出任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主编,从20年代直到去世,一直是费伯出版社董事。1927年加入英国籍。他宣称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在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艾略特的早期诗作除一些短诗外,以《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最有代表性。诗人模仿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拉弗格的文体风格,写上流社会一个青年在前往求爱途中的矛盾心理,反映一些人对人生和西方现代文明的怀疑和幻灭。
《荒原》(1922)是诗人的代表作,也是西方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作品。它吸取了象征派诗歌的营养,用神话、传说、人类学和文学著作中的许多典故,构成一部小型史诗的规模,在一个复杂的象征框架中,以极其强烈的暗示和多层次、多侧点的意象展示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没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的幻灭和绝望。全诗分5章,共434行。第一章《死者葬仪》以荒原象征战后的欧洲文明;第二章《对奕》把上层社会场景和下层社会场景加以对照,突出现代人纵情声色、贪欲不止、形同僵尸的可悲处境;第三章《火的布道》意欲通过宗教精神点化执迷不悟的人生;第四章《水中的死亡》暗示死亡的不可避免;第五章《雷霆的话》宣扬“给予、同情、克制”的宗教教义。
《空心人》(1925)说现代人是“空心人”、“稻草人”,说“世界在嘘的一声中告终”,弥漫着浓重的绝望情绪;《圣灰星期三》(1930)宣扬从宗教的精神中得到启示和解脱;《四个四重奏》(1935~1941)是艾略特后期的重要作品。它的基本精神是描写一个人皈依宗教之后,在寻求真理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力图传达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哲理。
艾略特还写有《大教堂凶杀案》(1935)、《全家重聚》等诗剧。他的批评文章《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等对批评界影响很大。
艾略特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乔伊斯   济慈 ☛
艾略特

艾略特1888~1965

英国诗人、戏剧家、批评家,“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原籍美国,生于一资产阶级家庭。先后在哈佛大学和巴黎大学就读。1914年定居伦敦,当过银行职员和教师,担任过《自我中心者》 杂志社助理编辑,还曾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并任主编。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1909年开始发表诗作。他与休姆、庞德一起从事意象主义诗歌运动。1922年在 《标准》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成名作长诗《荒原》,该诗被西方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为现代派诗歌建立了新的里程碑。诗歌运用联想和暗示手法,把古代圣杯传记和当代生活穿插在一起,表现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没落,揭示了现代西方世界精神的颓废和绝望。1930年创作《灰色的星期三》。1935年至1941年,创作代表作长诗《四个四重奏》,通过个人经历和历史事迹,抒发了对时间的空幻感和生命的幻灭感。这首代表诗作使他获得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重要著作还有诗剧《大教堂凶杀案》(1935)。艾略特的文学批评也颇有影响,他提出了“非人格化” 的“古典主义” 原则,成为英美 “新批评” 派的理论基础之一。文学评论著作有 《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 等。艾略特的创作和理论对英美20世纪现代派文学和新批评派评论起了重要的开拓作用。

T·S·艾略特像

《全家重聚》剧照

☚ 劳伦斯   曼斯菲尔德 ☛

艾略特1888—1965Thomas Stearns Eliot

英国诗人、批评家。原籍美国。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市。1927年加入英国国教会,并取得英国国籍。曾长期担任英国著名的费伯书店经理和牛津大学诗歌讲座教授。创作上受到象征派诗歌、文艺复兴后期英国剧作家和玄学派诗歌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诗歌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怀疑和幻灭的情绪。30年代至40年代从宗教中寻求解脱。代表作有《荒原》、《空心人》、《四个四重奏》等。其中《荒原》被称为现代诗歌中里程碑式的作品。重要批评文章有《传统与个人天才》、《批评的功能》、《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等。其创作与批评对英美诗歌风格与批评标准都有深刻影响。为20世纪上半叶西方重要的文学家之一。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

艾略特

艾略特 (1888—1965),英国诗人、批评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祖籍英国。1906年至191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受到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的影响。1910年赴巴黎,进索尔本大学,听过柏格森讲课。同时广泛地接触到波特莱尔、拉弗格、马拉梅等人的象征主义诗歌,走上了象征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从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先后出版了 《诗歌》、《荒原》、《四个四重奏》、《空心人》。代表作 《荒原》 被誉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产生的悲哀观和消极情绪。诗剧 《鸡尾酒会》、《政界元老》、《教堂里的谋杀》。重要批评文章有 《传统与个人天才》、《批评的功能》、《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 等。其创作与批评对英美诗歌风格与批评标准都有深刻影响,为20世纪上半叶西方重要的文学家之一。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英王 “功绩勋章”。1955年获歌德奖。

☚ 周作人   郭沫若 ☛
艾略特

艾略特1888~1965

美国诗人、批评家、剧作家。生于美国波士顿一砖瓦商家庭。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及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哲学。1927年入英国籍。一生当过教员、银行职员、杂志主编和出版社董事。早期诗歌创作受法国象征派影响极深,反对浪漫派直抒胸臆,放纵情感,主张以“客观对应物”及“非个性化”手法表现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感情,具有象征性与暗示性特点,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知识分子对现代文明的怀疑与幻灭。发表于1922年的成名作《荒原》被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长诗《四个四重奏》模仿乐曲结构形式,以英美四个地点为题,以四大元素为主要象征,联系历史与现实、宗教与人生、现在与将来,宣扬其终始等死生的哲学思想与基督教谦卑精神。该诗在西方被认为巅峰之作。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宗教剧《大教堂凶杀案》以12世纪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厄·贝克特殉难事迹为背景,颂扬为教义而献身的精神。晚年写有《鸡尾酒会》、《机要秘书》、《政界元老》等剧作。所作对20世纪现代派文学产生重大影响。

☚ 奥凯西   乔伊斯 ☛
0000684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