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筌改画钟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筌改画钟馗 黄筌改画钟馗五代画家传说。见五代耿焕撰《野人闲话》。相传昔吴道子所画一钟馗,衣蓝衫,鞹一足,眇一目,腰一笏,巾裹而蓬发垂鬓。左手捉一鬼,以右手第二指剜鬼眼睛。笔迹遒劲,实有唐之神妙。收得者将献后蜀主孟昶。甚爱重之,常悬于内寝。一日召黄筌令看之。签一见,称其绝妙。谢恩讫,昶谓曰:“此钟馗若拇指掐鬼眼睛,则更较有力,试为我改之。”筌请归私第数日,看之不足。另取绢素画一钟馗,以拇指掐鬼眼睛,并吴本一时进纳。昶问曰:“近来令卿改之,何为别画?”筌曰:“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气、色、眼、貌俱在第二指,不在拇指,所以不敢辄改。筌今所画,虽不及古人,一身之力,意思并在拇指。”昶甚悦,赏筌之能,遂以彩缎银器旌其别识。 ☚ 野人闲话 宋 ☛ 《黄筌改画钟馗》昔吴道子所画一钟馗,衣蓝衫②,鞹一足③,眇一目④,腰一笏⑤,巾裹而蓬发垂鬓。左手捉一鬼,以右手第二指剜鬼眼睛。笔迹遒劲⑥,实有唐之神妙。收得者将献伪蜀主⑦。甚爱重之,常悬于内寝。 一日,召黄筌令看之⑧。筌一见,称其绝妙。谢恩讫,昶谓曰⑨:“此钟馗若母指掐鬼眼睛⑩,则更校有力(11),试为我改之。”筌请归第数日,看之不足。别具絣绢素画一钟馗(12),以母指掐鬼眼睛,并吴本一时进纳。昶问曰:“比令卿改之(13),何为改画?”筌曰:“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气、色、眼、貌,俱在第二指,不在母指,所以不敢辄改(14)。筌今所画,虽不及古人,一身之力,意思并在母指。”昶甚悦,赏筌之能,遂以彩缎银器,旌其别识(15)。 (《野人闲话》) 注释①钟馗——中国民间传说中驱妖逐邪之神。传说唐玄宗于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玄宗问之,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武举未中,死后托梦决心消灭天下妖孽。玄宗醒后,命画工吴道子绘成图像。②衣(yi)——穿着。③鞹(kuo)一足——用皮革裹着一只脚。鞹,用皮革裹着。④眇一目——眯着一只眼。眇,眯着眼看。⑤腰一笏(hu)——腰里插着一只笏板。笏,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手板,用以记事。⑥遒劲——形容笔力刚健有力。⑦伪蜀主——五代十国时后蜀国君孟昶(919—965),初名仁赞,字保元。公元934—965年在位。宋乾德三年(965)宋兵入成都,降宋,至开封,被封为秦国公。因作者当时已入宋,故称伪蜀主。⑧黄筌——五代后蜀画家。字要叔,成都人,历仕前蜀、后蜀,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擅长画鸟,自成一派;对人物画也有一定素养。⑨昶——孟昶(chang)。⑩母指——即大拇指。(11)校——同较,比较。(12)絣(beng)绢素——产于氐族的白绢,多用于绘画。絣,氐族的一种丝织品。绢素,白绢。(13)比——本来。(14)辄(zhe)——专擅,独断专行。(15)旌(jing)——古时的旗子,此处为表彰意。 赏析文章题目为“改画”,但并没有多少文字直接写黄筌如何“改”,而是主要写吴道子钟馗画的传神和黄筌对画的鉴赏。 作者首先对画面的钟馗形象作了一番描摹。从衣衫装束到动作神态,一一写来,笔法极粗疏,又极细腻。谓其粗疏,是指它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寥寥数笔,轮廓已出;谓其细腻,是说它全是细节描写,“一足”“一目”,刻画入微。最精彩的是“衣”、“鞹”、“眇”、“腰”几个动词的选用,准确有力,简洁生动。就这样,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将画面上钟馗那粗豪、勇武、嫉恶如仇的形象,再现于读者面前,令人如见其画。“遒劲”、“神妙”二词是作者对画面形象的概括,也可移来评价作者对画面的描绘。 慧眼识真金。真正的艺术精品还须真正的鉴赏家去鉴赏。大画家黄筌堪称是画圣吴道子的知音。他一见画,便“称其绝妙”,带回家数日,“看之不足”。由此可见黄筌如获至宝,倍加赞赏的情态;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吴道子画艺的精湛。黄筌超凡的艺术鉴赏力和对吴画的珍爱更表现在他违旨改画的言行上。他对吴画的高度称赏,是建立在他对画深刻独到的理解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人云亦云。他看到了“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气、色、眼、貌,俱在第二指,不在拇指。”他十分懂得艺术的辩证法,把作品当作一个富于生命流动的整体,他真正了解了吴画的“神妙”之处。所以,他在艺术家良心的驱使下,冒着得罪君王的危险,没有去违心地改动原作,而是另画了一幅。这些描述,无疑在烘托吴道子高超画艺的同时,有力地表现了黄筌卓越的艺术鉴赏力,不容忽视,这里表现出来的还有他那艺术家的勇气与正直的人品。 蜀主孟昶这一人物不仅对于故事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他的所作所为对于黄筌的“别识”更是一个有力的反衬。孟昶对吴画看上去是“甚爱重之”,又是“悬于内寝”,又是召人共赏,但实际上,他只是附庸风雅而已,并不懂得画的真正“神妙”之处,是属于外行看热闹。可他又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地认为发现了画的不足,竟命黄筌去修改。与此相比,黄筌对画的深刻理解和违旨“别画”的行动,就显得尤其可贵了。在听了黄筌的解释后,“昶甚悦,赏筌之能,遂以彩缎银器,旌其别识”,孟昶的信服和赏赐又进一步从侧面衬托了黄筌艺术见解的正确。 吴道子钟馗画得“绝妙”,黄筌赏画深得其中奥妙。这是黄筌改画钟馗的前提,所以作者并不着重去写如何“改画”。作者意在通过“改画”前后经过的描述来表现黄筌卓越的艺术鉴赏力和端直的人格。 黄筌改画钟馗·耿焕· 昔吴道子所画一钟馗,衣蓝衫,鞹一足,眇一目,腰一笏,巾裹而蓬发垂鬓。左手捉一鬼,以右手第二指剜鬼眼睛。笔迹遒劲,实有唐之神妙。收得者将献伪蜀主。甚爱重之,常悬于内寝。 一日,召黄筌令看之。筌一见,称其绝妙。谢恩讫,昶谓曰:“此钟馗若母指掐鬼眼睛,则更校有力,试为我改之。”筌请归私第数日,看之不足。别絣绢素画一钟馗,以母指掐鬼眼睛,并吴本一时进纳。昶问曰:“比令卿改之,何为别画?”筌曰:“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气、色、眼、貌,俱在第二指,不在母指,所以不敢辄改。筌今所画,虽不及古人,一身之力,意思并在母指。”昶甚悦,赏筌之能,遂以彩缎银器,旌其别识。 〔选自《野人闲话》〕 《黄筌改画钟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命黄筌改画吴道子的钟馗图,黄筌经过反复琢磨,另画一幅钟馗图,同时呈现后蜀主,并阐明不改另画的原因。作者用衬托、白描等多种艺术手法,赞美了吴道子画艺的精湛,表现了黄筌高超的艺术鉴赏水平。 钟馗是传说中的人物。据说唐玄宗病时,梦见一个大鬼捉食一个小鬼,大鬼自称名叫钟馗,生前应武举不中,死后决心除灭一切妖孽。玄宗醒后,命吴道子为其绘像。鞹,用皮革包裹。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准确地选用了“衣”、“鞹”、“眇”、“腰”等动词,几笔就勾勒出了吴道子所画的钟馗形象。钟馗动态的描绘栩栩如生,读者如同亲眼看见这种钟馗图。真是“笔迹遒劲,实有唐之神妙。”接着又写伪蜀主“甚爱重之,常悬于内寝。”从侧面说明了这幅画的“神妙”。开头一段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竭立渲染了吴道子画艺的精湛,为下文黄筌改画做了铺垫。 一日,伪蜀主“召黄筌令看之。筌一见,称其绝妙。”黄筌是五代时期的著名画家,他擅长花鸟画,对人物画也有素养。这样一位名画家,“一见”就“称其绝妙。”这就衬托出吴道子的“钟馗图”,确实是一幅难得的好画。 伪蜀主孟昶却提出个要求:“此钟馗若母指掐鬼眼睛,则更校有力,试为我改之。”这可真给黄筌出了道难题。对于这样一幅几乎是无懈可击的名画,该怎么改呢?黄筌拿回家看了数日,“看之不足”,愈看愈爱。他毕竟是一位艺术大师,他从艺术出发,感到这幅画改不得,“牵一发以动全身”,稍一改动,就会破坏艺术形象的整体美。但君命难违,他只得另画一幅画来应付。 黄筌把两幅画同时敬献伪蜀主孟昶。“昶问曰:‘比令卿改之,何为别画?’”孟昶虽然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他并不了解黄筌改画钟馗的用意。黄筌就向他阐述了自己的艺术见解:“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气、色、眼、貌,俱在第二指,不在母指。”如果按照孟昶的意见,仅将第二指改成母指,而其余部分不变,不仅不能互相照应,艺术的整体美也必将丧失殆尽。黄筌改画钟馗“一身之力,意思并在母指”,并不是简单的改动,而是一种新的艺术创造。这表明黄筌十分注意局部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他无论欣赏艺术作品还是从事艺术创作,都是从生活出发的。黄筌不去改画钟馗,而是另画一幅。这一情节衬托了吴道子画艺的精湛,也突出了黄筌艺术见解的高明。 孟昶也是一位喜欢绘画,有一定鉴赏水平的皇帝。他提出改画钟馗的要求,说明他并没有理解吴道子所画钟馗的“神妙之处”。当黄筌向他阐明不改画而是另画一幅的原因时,“昶甚悦,赏筌之能,遂以彩缎银器,旌其别识。”作者通过孟昶赏赐黄筌,从侧面映证了黄筌艺术见解的高明。作者描写孟昶的言行对黄筌这个人物起了陪衬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