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枝葉 > 海州常山 > 臭梧桐 臭梧桐 chòuwútóng 臭梧桐药名。出清·汪连仕《采药书》。又名海州常山、八角梧桐、楸叶常山。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Thunb.的嫩枝叶。主产江苏、安徽等地。苦、甘,平。入肝经。祛风湿,止痛,降血压。 ❶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高血压病,眩晕,头痛,疟疾,痢疾。煎服:9~15g。 ❷治手癣,水田皮炎,湿疹,痔疮。煎水洗。茎叶含黄酮类物质海常黄酮苷,刺槐素二葡萄糖醛酸苷和苦味成分海常苦素(Clerodendrin) A及B,臭梧桐素 (Cleroden-dronin) A及B。还含生物碱、内消旋肌醇等。水提取物或热浸剂(加热不可太高)对多种动物有降低血压作用;开花前的新鲜叶的效果好。煎剂有轻度镇静、镇痛作用。与鬼针草或与豨莶草作成的合剂,有抗炎作用。 臭梧桐glorybower又叫八角梧桐、海州常山,系马鞭草科植物海州常山的干燥叶。内含海常素、生物碱、肌醇。本品有祛风止痛、舒筋活血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风湿痛、高血压、稻田性皮炎等。入药时多与其他药物配伍,本品用量9~18g。 臭梧桐chòuwútónɡ中药名。出汪连仕《采药书》。别名海州常山。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Clerodendron trichotomun Thunb. 的嫩枝叶。主产于江苏、安徽等地。苦、甘,平。入肝经。祛风除湿, 降血压。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高血压、疟疾, 煎服: 9 ~15克。煎水洗, 治手癣、水田皮炎、湿疹、痔疮。本品含海常素、刺槐素、二葡萄糖醛酸甙及生物碱。水提取物或热浸剂(加热不可太高) 对多种动物均有降压作用。开花前的新鲜叶效果较好, 煎剂有轻度镇静、镇痛作用。与鬼针草或豨莶草制成的合剂有抗炎作用。 臭梧桐 臭梧桐臭梧桐,又名臭芙蓉、地梧桐、八角梧桐。始载于《本草图经》,原名海州常山。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Thunb. 的嫩枝及叶。7~8月间生长旺盛尚未开花时采收,阴干或晒干。 嫩枝呈方形,密被黄褐色短柔毛,质脆,易折断。叶对生,多皱缩破碎,叶柄长2~8cm,被有黄褐色短柔毛; 完整叶为宽卵形、卵形、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5cm,宽3~12cm,全缘或有波状齿,顶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宽楔形,上表面绿色或绿黑色,下表面淡绿色或黄棕色,幼叶两面均有短柔毛,以叶脉处为多,老叶上面光滑,下面常见有白柔毛。气特异,味苦。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等省。此外山东、福建、河北、湖北、四川等省亦产。 本品味苦,性平。归肝经。功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平肝潜阳。主治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证。《本草纲目拾遗》记载: 用臭梧桐制成蜜丸服,可治半身不遂之半肢风。配稀莶草和蜜制成稀桐丸,可治风湿引起的四肢骨节疼痛,手足活动困难。本品用于肝阳头痛、眩晕,除单味使用外,亦可与夏枯草、白菊花、钩藤等清肝息风药同用。此外,臭梧桐还可以外治疮疡、湿疹及疥癣。如《本草纲目拾遗》载: 用臭梧桐同瓦松、皮硝煎汤、熏洗内外痔疮; 用鲜叶捣烂,调桐油敷贴臁疮; 单味煎水洗鹅掌风、疥疮、脚癣、湿疹及痱子瘙痒等。煎服,9~15g;鲜叶,30~60g;研末服,3~5g。 臭梧桐根,亦供药用。其性味、功用与臭梧桐基本相同,并能消食化积。用于食积饱胀,小儿疳积。 实验研究: 叶含海州常山黄酮甙、内消旋肌醇、生物碱、刺槐素7-二葡萄糖醛酸甙。另含臭梧桐素A及B,海州常山苦素A及B和其他苦味质。 根含赪桐二醇烯酮、赪桐酮、赪桐甾醇。 茎、叶煎剂或水浸剂有降低血压作用,给动物静脉注射后立即出现降压。可能与血管扩张及植物神经节的阻断有关。此种降压作用消失后,可出现第二度温和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后期的降压与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血管内感受器有密切关系,对慢性肾型高血压狗,连续灌胃第二周后降压开始显著,继续给药降压更多,此与静脉注射时第二度的降压作用相同。煎剂对小鼠有镇静、镇痛作用。臭梧桐素A有镇静作用。臭梧桐素B有镇痛作用, 但二者非降压主要成分, 臭梧桐与鬼针草或𧳐莶草组成的合剂,对大鼠甲醛性或蛋清性关节炎,口服后有“抗炎”作用。 ☚ 豨莶草 臭茉莉 ☛ 00002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