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与主病
脉象是前人在临床上反复实践,精心探索出来的。每种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也是经过长期医疗实践验证的。王叔和的《脉经》总结为二十四脉。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发展为二十七脉。李士材再增入疾脉,合称二十八脉,不过,有人主张以疾脉改为大脉,更为合适,而被沿用至今。
二十八脉中从脉的形体上区别的,有浮、沉、长、短、大、细、弦、芤、伏、革、牢、散等十二种; 从脉势的搏动来区别的,有迟、数、滑、涩、缓、弱、促、结、代等九种;属于形势相兼的,如洪,微、濡、虚、实、动、紧七种。其中除散、革、牢、促、结、动、濡、微等八脉外,皆为临床所常见,二十八脉的脉象与主病如下:
浮脉 脉象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于指下,如水漂木。主病在表。外邪在表,侵犯阳经,鼓动脉气于外,故脉浮。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精损,气虚不摄,脉气也可见上浮,但浮而无力。浮多兼脉,《脉诀启悟》说:“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数风热,浮洪风火,浮涩伤营,脉芤失血,浮短气亏,浮濡气衰。”
沉脉 脉象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主病在里。沉为阴脉,凡里有病变,邪气集结里层,脉气也相应在里,故脉见沉。沉而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里虚者,因阳气式微,不能统运营气于表,故脉呈阴象而沉,按久则愈散; 里实者,因阳气被郁,卫气不能浮应于外,故脉反沉而久按不衰。沉多兼脉,《脉诀启悟》说: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痛,沉缓寒湿,沉弦伏饮,沉细阳衰。”
迟脉 脉象去来极慢,一息三至。主寒,主营气不振。迟而有力为冷痛,迟而无力为虚寒。迟脉多因阳气失运,胸中大气不能正常敷布所致。但也有因于湿热内结,阻滞经隧而见者,其脉来虽迟,必应指有力。
数脉 脉来促急,一息六至。主热。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细小而数为阴虚,数大软弱为阳虚。数脉多因风火冲激,邪热鼓动而致,常兼洪、滑、实一类阳脉;久病虚损而数,常兼见细弱或兼浮大空虚一类阴脉。
滑脉 脉象圆滑流利,如珠走盘。主痰、主孕,兼主风热、食滞。浮滑为风痰,滑大、滑数皆内热,上为心、肺、头目之热,下为小肠、二便之热。怀孕,滑而冲和,临产滑疾,乃为离经。滑脉乃因气实血涌,故脉波流利圆滑。病见滑脉,多属顺候; 健康人脉稍滑利,不属病脉。
涩脉 脉象往来艰滞,如刀刮竹。主血少,伤精,气滞,情志郁结。故涩脉多因血少精伤,或气滞不畅而致。孕妇得涩脉主胎痛; 非孕得涩脉是血竭; 有痛无涩脉,是气逆血滞,或痰阻血瘀; 无痛见涩,是血亏水涸。
虚脉 脉象浮大迟弱,空虚无力,主气血两虚。由于气不足以助脉运行,故搏动无力; 血不足以充盈于经脉之中,故脉体显得空虚。浮而虚为表虚自汗,沉而虚为里虚泄泻,迟而虚为虚寒,数而虚为虚热。
实脉 脉象长大坚满,举按有力,主邪有余。为邪正搏激,而见脉体壅满之象。表邪实,脉浮大有力,为风、暑,寒、湿诸邪外感于经,见筋骨肢体痠疼等症; 里邪实,脉沉实有力,为七情饮食内伤于脏,见胀、满、结、闭、瘀血、癥瘕,痰饮呕逆等症。实脉必须来去有力有神,若但脉体坚硬,来去怠缓,反属纯阴死气。
长脉 脉象端直迢迢,如循长竿。主气有余。长而和缓,乃健康之象; 长而硬满,则为气逆火盛之候。
短脉 脉象首尾俱短,不能满部。主不足。为气病,为内虚,为喘满气促。乃气虚不足以前导血脉所致; 或因病邪壅滞,气郁不伸而然,多见于三焦气壅,宿食不消等病。
洪脉 脉象既大且数,满指滔滔,来盛去衰。主阳热盛,但热邪伤阴,阳气虚于内,而阳热浮于外,脉亦见洪。若虚劳、失血、泄泻、痞满、反胃,脉反见洪盛者,则多属重证。
微脉 脉象极细极软,若有若无,似绝非绝。主气血衰微。为少气、中虚、阳微、呕哕、厥逆。浮而微,阳不足,故多见身恶寒; 沉而微,阴不足,每见于脏寒下利。久病见微脉,为正气将绝; 新病而见,知邪不深重,仍属可治。
细脉 沉细而软,状如发丝。主气血两衰,或伤精泄汗,或泄利脱阴,或下元虚冷。多因血气之虚,未能充盈于脉之故。若平人脉来细弱,可因忧思过度,内伐真元而致,若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或病热而脉细,神昏不能自持,皆属脉不应病,多主危候。
大脉 脉象浮取若洪,松大满指。主正虚邪胜。大而有力为邪热实证;大而无力,为虚损之候;大而浮盛,为邪壅于外;大而兼数,为热壅于内; 大而实,为积滞壅塞。不论虚实,皆主病进。
濡泳 脉象细软轻虚,如絮浮水。主诸虚,主湿,为冷痹,为自汗,为少气,为泄满少食,为肢体倦怠。多因阴阳气血亏虚所致。临床多见于内伤泄泻,自汗喘乏等症;但亦有湿盛而见者,盖湿性怠缓,令人困倦,影响血脉,呈现假虚之象,细审形证,从湿治疗,脉即转为有力,故诊察时应当细辨。
弱脉 脉象沉细迟软,应指无力。主阳虚,真气衰弱,主气血不足。为易惊、多汗、短气、食少、便溏,筋骨痿弱。形充而脉少以弱者为气虚;阳脉浮而阴脉弱者为血虚。脉弱而兼滑者,胃气尚存; 兼微兼涩者,病重难治。
紧脉 脉象往来劲急,状如转索,左右弹指。主诸寒邪,主痛。多因寒邪闭束,导致经脉拘急疼痛; 亦有热因寒束,而见烦热拘急疼痛者。但必人迎浮紧,才是表证确候,沉紧在里,为中寒逆冷,为心腹疼痛,为泻利阴疝; 妇女为气逆经滞; 小儿为惊风抽搐。
缓脉 脉象来去徐缓,应指宽匀,稍快于迟。主有胃气,主湿邪。脉来壅容和缓,乃气充神畅,是有胃气之脉,若失其壅容浮沉适中之状,则为病脉,可结合兼象辨证。浮缓风伤经络; 沉缓湿伤脏腑; 缓弱气虚; 缓涩血虚。
弦脉 脉象端直以长,举之应指,按之不移,挺然指下。主痛,主饮,主肝风。乃经脉拘急紧张之象。可因邪胜气逆,血气不和所致,故主诸痛; 亦可因肝病木旺,水不涵木而然,故主肝风内动,筋脉挛急之证; 肝强则脾弱,故主饮。临床上见弦脉,要弦中带缓而有神,不乏胃气为宜,故有“弦怕无胃”之说,应加重视。
芤脉 脉象浮大而软,如指着葱,按之中空,浮沉可见。主亡血失精,阴虚发热。每因失血过多,故脉见空虚,乃阴血耗伤而阳气一时未得依附,总属大虚之候。常见于吐衄,或痈脓已溃之后。常兼有头晕目眩,惊悸,喘急,盗汗,虚热等症状。
牢脉 脉象弦大有力,按之坚实,有似沉伏。主阴寒内实。乃因病气牢固,多属于阴寒坚积内著之证,如心腹久痛, 㿗疝, 癥瘕, 痞积之类, 外感表证, 绝无此脉。
革脉 脉象弦大中空,如按鼓皮。主亡血失精,半产漏下,或为中风,胀满。革之为义有二: 一指脉的变革,亡血失精,脉应虚弱而反见亢强,是一种反常变态; 一指脉象有似鼓皮之革,按之中空。革脉原因,张仲景认为是虚寒相搏,盖阴寒之气潜居阳位,互相搏击,故呈此象。
伏脉 脉象沉伏筋下,按至着骨乃见。主阴寒凝滞经络,气血阻滞,如痛极,厥逆,吐泻,宿食之类; 又主阳郁,火邪内郁不得发越,如阳厥之类。伏固为阻隔闭塞之象,但有火闭、气闭、寒闭之不同。此外,有因暴惊暴厥,一时气机阻碍,而见沉伏者,俟气平复时,脉即亦出现。
动脉 脉象厥厥动摇,见于关上,滑数如豆。主气郁血分不得宣畅,主痛,主惊,主孕。动脉乃滑之兼紧者,脉气上壅,盛大有力,是有余之象。疼痛则阴阳不和,邪正相搏; 惊则气窜逆; 孕因胎气之动,故三者皆可见动脉。促脉 脉象数而时止,立即复来,止无定数,主郁火独亢,或为实积,或暴怒气逆。因阳邪内陷,郁火亢盛,滞于经络而致,可见于热病胸满烦燥,或血瘀发斑、发狂; 亦有因痰食实积,凝滞经脉,气血不相协调而致者; 如因暴怒气逆,一时脉促者,气平即可恢复常脉。
结脉 脉来迟缓而见歇止,歇止无定。主阴寒凝积,或血气衰弱,精力不继。由于阴寒凝滞,壅塞经脉(如寒痰、血滞、积聚癥瘕之类)而致者,指下略带实象。由于血气衰弱,精力不继而致者,指下无力(虚劳久病,每有出现)。有生来无病而见结脉者,乃生理素质特异,不能作为病脉,应细加区别。
代脉 脉来缓而中止,止有定数,衰弱无力。主脏气衰微,属重症。由于元气亏损,心力不继所致。如见于吐利、腹痛中寒、不食等证,属脾土败坏之候; 若见于久病后,为垂危之征; 若见于暴病如中风痛证,惊恐,颠仆损伤者,尚非危象。若妊娠初期恶阻剧烈,由于血气并于胎而影响脉气时,也可出现代脉,当加区别。
散脉 脉象轻举浮散,按之不聚,来去不明,漫无根底。主肾败,元气离散。多属死候。
除上列二十八种脉象之外,尚有出现在危重阶段的一些脉象,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无胃、无神、无根,表示脏真衰竭而败露之象,故这类脉通称败脉,又称死脉、怪脉或真脏脉。真脏脉分别出现在心肝脾肺肾各脏精气衰竭之时,并以相应的脏而命名。《玉机真脏论》指出: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在继承《内经》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体验列出十种怪脉。兹分述于下:
釜沸脉: 脉在皮肤,浮数之极,如釜沸中空,绝无根脚。主三阳热极,阴液将亡之候。
鱼翔脉: 脉在皮肢,头定而尾摇,浮浮泛泛,似有似无,若鱼翔之状。主三阴寒极,为亡阳之候。
弹石脉: 脉在筋肉之下,辟辟凑指,如指弹石。为肾经真脏脉,病难治。
解索脉: 脉在筋肉之上,乍疏乍密,散乱无序,如解乱绳之状。主肾与命门之气皆亡。
屋漏脉: 脉在筋肉间,如残漏之下,良久一滴,溅起无力,如水滴溅地之状。主胃与营卫之气俱绝。
虾游脉: 脉在皮肤,来则隐隐其形,时而跃然而去,如虾游冉冉,忽而一跃之状。主元气将绝。
雀啄脉: 脉在筋肉间,连连急数,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主脾气将绝。
偃刀脉: 如抚刀刃,浮之小急,按之坚大而急。属肝之危脉。
转豆脉: 脉来累累,如循薏苡仁之状。属心之危脉。麻促脉: 脉如麻子之纷乱,细微至甚。主营血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