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肺Fèi

现行罕见姓氏。今江西之永修有分布。汉族姓氏。此姓系永修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亦未见载於古籍。

(一) fèi 参见 [肺肠]条。(二) pèi参见 [肺肺]条。

☚ ">   肺肠 ☛

读音f·ei(ˋ),为ei韵目,属i—ei—ui韵部。芳废切,去,废韵。
❶人和哺乳动物的内脏之一;肺脏,是呼吸的器官。

上一条: 𣍧 下一条:

读音p·ei(ˋ),为ei韵目,属i—ei—ui韵部。普盖切,去,泰韵。
❶茂貌。《集韵》:“肺,茂貌。”
❷[肺肺]茂盛貌。《诗·陈风》:“其叶肺肺。”

上一条: 下一条:

〔fei〕 mleut.
肺痨 〔fei lao〕 mongb mleut;gand laol binb.

ㄈㄟˋfèi3510扁担。粤语。清同治甲子年《广东通志》卷三三四:「扁担曰闲木,曰~。」

肺fèi

肺脏,人和某些高等动物体内的呼吸器官
 △ ~炎。
【注意】右偏旁是“巿(fú)”,中间长竖贯穿上下,不是“市(shì)”。

人和高等动物的呼吸器官:~腑︱~脏︱~泡︱~叶︱~病︱~痨︱~炎︱~癌︱尘~︱硅~︱感人~腑︱没心没~︱狼心狗~。

肺fèi

人和高级动物的呼吸器官:肺部│肺炎│矽肺。

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上通喉咙,下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在体合毛,开窍于鼻。其主要功能是:
❶主诸气而司呼吸。肺不仅主呼吸,而且人体上下表里之气皆为肺所主。《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❷肺气肃降,通调水道。体内水液的运行和排泄,不但与脾有关,与肺主肃降也有密切的关系。肺气肃降,才能使水道通调而下行膀胱。《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❸主皮毛。指肺与体表皮毛有密切关系。肺气宣发,外达皮毛,有调节皮肤、汗孔开阖及营养皮毛等作用。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在气功锻炼中,通过有意识的呼吸锻炼,所吸之天气,不但充实了真气;又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肺朝百脉”,能进一步推动气血在全身的运行,使全身气血流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营养与活力。

☚ 脾   谷道 ☛

肺fei

肺癌 肺病 肺部 肺腑 肺痨 肺泡 肺炎 肺叶 肺鱼 肺脏 肺蛭 尘肺 硅肺 矽肺 肺动脉 肺活量 肺结核 肺静脉 肺脓肿 肺气肿 肺吸虫 肺心病 肺循环 肺腑之言 狼心狗肺

肺fèi

❶肺脏,呼吸器官: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开胃不伤人的。(八十·2001)
❷比喻痛处,心病:(贾环)只这一句话,便戳了他娘的~,便喊说,“我肠子爬出来的,我再怕不成?这屋子越发有的活了!”(六十·1408)


肺fèi

氣之主也。《儀禮·特牲饋食禮》:“舉肺脊以授尸, 尸受振祭嚌之, 左執之。” 鄭玄注: “肺,氣之主也。”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軀幹部 > 胸 > 肺
肺  fèi

亦作“胇”,亦稱“虚成”。五臟之一。位於胸,爲司呼吸之器官。其稱始見於先秦典籍,今沿稱。《詩·大雅·桑柔》:“自有肺腸,俾民卒狂。”陸德明釋文:“肺,本又作胇。”《靈樞經·脈度》:“肺氣通於鼻,肺和則脾能知臭香矣。”《黄庭内景經》注:“西方金之色,肺色白,其质輕虚,故曰虚成。”

肺fèi

肺脏,呼吸器官。《庄子·说剑》:“上斩颈领,下决肝~。”

*fei

B7CE
人和某些高等动物的呼吸器官。人的肺在胸腔,和支气管相连:~活量/~炎。

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

肺(肺脏;~腑;~叶)
道家称肺:华盖
呼吸和消化器官的通道:咽(咽部;咽头;~梗;鼻~) 喉咙
咽和喉:颡(颡子;破~;颡子眼) 亢 颃(颃颡) 咽喉 嗓子(嗓子眼)
介于咽和气管之间的部分:喉(喉头) 咙胡
喉头上前部树叶状的结构:会厌
咽喉的后部:颡根
下咽:

☚ 循环器官   消化器官 ☛

内心

内心

内 衷(衷肠;衷心;私衷;深衷)中(中肠;中怀) 腹(腹臆;肠腹) 意 肝(肝心;肝肺;肝怀;肝鬲;肝膈;肝脾;肝肠) 肺(肺肠;肺肝;肺腹;肺膈;肺腑;心肺;膺肺;腑肺) 腑 肠 胸(胸心;胸臆;心胸) 心子 心骨 心胸 心堂 心苗 心扉 心坎 心眼 心肠 膈臆 衿曲(志交~)机杼(自出~) 杼机 灵爽 方寸之心 方寸之地
人的内心:玄览 玄镜
胸怀内心:衷藏 肺怀
内心深处:骨(骨髓) 心底 心曲 心坎心髓 胸坎 肌骨 意曲 渊抱 心灵深处
纯洁的内心:清衷
纯洁高尚的心:冰心
出自内心:由衷(言不~) 生心 发中 发心 从心 发自内心
真心,出自内心的:衷心
发自内心:掏心(~之言)
外表温柔,内心险恶:兰形棘心
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厚貌深情 情厚貌深 深中厚貌
内心险恶狠毒:枭獍其心

☚ 心   心灵 ☛

肺lung

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上连气道。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称其为“娇脏”。其经脉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
功能:❶主气。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二是主一身之气。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相结合,成为宗气,是促进和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动力和物质基础。《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诸气者皆属于肺。”《司牧安骥集》“王良先师天地五脏论”:“肺为气海。”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故肺能辅助心脏以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肺主气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平顺、调匀。若外邪犯肺, 使肺气壅阻, 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 若肺气不足, 常使呼吸功能减弱, 甚至出现体倦无力、气短、自汗等症。
❷主宣发、肃降。宣发, 即宣通、布散。主要是指气、血、津液由于肺气的宣通而布散全身, 内达脏腑,外至肌腠皮毛。《黄帝内经·灵枢》: “上焦开发, 宣五谷味, 熏肤, 充身泽毛, 若雾露之溉, 是谓气。”若肺气不宣, 则可出现呼吸不畅、咳嗽等症状。卫气的输布与肺气的宣发有关。若肺卫气虚, 宣发失常,常导致肌表不固而自汗;若肺卫闭实, 又常见无汗。肺气虚弱, 不能宣发精微于皮毛, 不仅使皮毛枯焦, 且因卫外功能降低而易患感冒。肃降, 即清肃下降。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若肺失清肃, 气不得降, 即可出现咳嗽、气喘等肺气郁闭上逆的病变。肺气的肃降, 尚能促使水液下行而转输膀胱。故肺失肃降也可发生小便不利、尿少、水肿等症。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只有两者的功能正常,才能使气道通畅,呼吸均匀, 保持体内外的气体交换和使气、血、津液得以布散全身, 促使水液的正常代谢。
❸通调水道。肺气有促进和维持水液代谢的作用。一方面肺气的宣发能将水液的精微布散到全身各处, 同时将部分无用之水液,通过呼吸和转化为汗液而排出体外; 另一方面,肺气的肃降, 使水液下输于肾, 再经肾的气化, 使水液下注膀胱, 多余的部分变为尿液而排出体外, 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黄帝内经·素问》:“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就是对机体水液代谢过程的概括。肺气宣降失常, 水道不利, 影响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从而出现汗、尿的排泄异常以及发生水肿、痰饮等症。
❹主皮毛。皮肤的润泽, 汗孔的开合, 以及被毛的柔润光泽与肺的功能有关。肺气虚弱, 卫外功能降低, 则易汗,皮毛焦枯, 出现咳嗽、流涕等症。
❺开窍于鼻。肺气正常, 则鼻窍通利, 嗅觉灵敏。外邪犯肺, 肺气失宣, 常见鼻塞、流涕, 嗅觉迟钝; 肺热壅盛, 则肺气上逆,咳嗽气喘, 鼻翼扇动等。
❻与喉及声音有关。咽喉为呼吸之门户, 为肺的经脉通过之所, 某些肺的疾病常影响咽喉, 而咽喉有病也会影响呼吸。肺为发音之源泉, 喉为声音之门户, 肺气充足,则叫声宏亮;肺气虚弱, 则叫声低弱; 痰阻气壅, 则叫声嘶哑, 甚至失音。


肺lung

陆生脊椎动物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器官。肺与肺鱼和总鳍鱼类的鳔同源,发生于咽后方腹侧壁,随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逐渐演变而成。肺鱼的鳔有呼吸功能; 两栖类的肺呈囊状,陆栖为主的囊内壁形成复杂的皱褶;爬行类的肺转变为海绵状;鸟类和哺乳类的肺最发达。
哺乳动物的肺 呈海绵状,质柔软而富有弹性。位于胸腔内的纵隔两侧,左右各一,右肺一般大于左肺,各肺又分为两或三叶。每侧肺呈半圆锥状,颅侧为肺尖,尾侧为肺底,具有凸突的肋面、凹陷的膈面,两肺相对的纵隔面。在纵隔面有肺门,是支气管、血管和神经等出入的区域。


哺乳类肺的导气部和呼吸部示意图


1. 气管; 2. 支气管;3. 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4.呼吸性细支气管; 5.肺泡管; 6. 肺泡囊; 7. 肺泡


肺的组织结构 表面覆有一层浆膜,即肺胸膜。结缔组织伸入肺,将肺组织隔成许多肺小叶,呈锥体状,尖朝向肺门,底朝向肺表面。小叶间的结缔组织和肺泡隔组成肺的间质,内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肺实质由导气部和呼吸部组成(见图)。导气部为左、右大支气管从肺门入肺后,反复分支而成的支气管树,包括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以下的分支为肺的呼吸部。由一支细支气管反复分支形成肺小叶内的导气部和呼吸部。
导气部 管壁有粘膜、粘膜下层和外膜三层。粘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内有杯状细胞,固有膜很薄,含较多弹性纤维,固有膜外有环形的平滑肌束; 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混合性的支气管腺;外膜为结缔组织,内含多量弹性纤维和不规则的软骨片。随着支气管不断分支,管径变小,管壁变薄,结构渐趋简单,至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其支气管腺、软骨片和杯状细胞渐趋消失,而平滑肌相对增多形成完整的环肌层,有调节气流量的作用。粘膜上皮杯状细胞和支气管腺等的分泌物和脱落的上皮细胞以及吞噬细胞一起形成粘液毡,覆盖在上皮表面,可吸附空气中的颗粒。上皮中的分泌细胞分泌的蛋白酶和粘多糖酶能分解管腔中的细胞碎片和粘液,以减低呼吸道分泌物的粘度而使之变得稀薄和滑润。纤毛细胞的纤毛向喉方向作有规律的拍打,将粘液及脱落的上皮细胞不断扫向喉部排出。呼吸道分泌物还具有屏障作用,用以保护粘膜,免受空气中有害因素的损害。
呼吸部 顺次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呼吸性细支气管为终末细支气管的分支,有肺泡直接开口。管壁上皮由单层柱状移行为单层立方形,上皮下有少量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每一呼吸性细支气管分成2~9个肺泡管,上有无数肺泡囊的开口,以致管壁很不完整; 内衬单层立方上皮,外有少量结缔组织和平滑肌。肺泡管延续为肺泡囊,由肺泡组成,无固有囊壁。肺泡呈泡状,内面衬有一层肺泡上皮,由扁平细胞(Ⅰ型肺泡细胞)和分泌细胞(Ⅱ型肺泡细胞)组成。扁平细胞表面光滑,含核的部分略厚,核呈扁椭圆形,细胞器不发达,吞饮小泡较多,相邻细胞间有连接复合体。分泌细胞嵌于扁平细胞之间,呈立方形,细胞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胞质内有许多嗜锇性板层小体,内含磷脂、粘多糖和蛋白质等。磷脂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涂布于肺泡表面,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直径的作用。肺泡彼此紧密相接,相邻两肺泡上皮之间为肺泡隔,内有网状纤维,弹性纤维及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肺泡开口处的弹性纤维较多,有助于肺泡扩张之后的回缩。肺泡内的空气与毛细血管内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至少要经过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肺泡上皮、上皮的基膜、毛细血管内皮的基膜和内皮细胞等,这几层结构合称为气血屏障(或呼吸膜),屏障厚0.5~0.7μm,对进行气体交换颇为有利。肺泡上皮细胞之间有闭锁小带,毛细血管内皮为无孔型,内皮细胞之间有中间连接,又保证了血气屏障的严密性。相邻肺泡之间有肺泡孔相通,直径10~15μm,可以平衡肺泡间的气压,当细支气管阻塞时,还可建立侧支通气道。在肺泡隔和肺泡腔中常有巨噬细胞,胞体较大,形状不一,有伪足,吞噬尘埃后称尘细胞。它能进入肺泡腔游走至支气管,随粘液一起排出,也可沉积于肺间质内或经淋巴管转移至肺门淋巴结。随着年龄,沉积于肺间质的尘细胞逐渐增多,使肺的颜色由红色渐变为灰红或暗灰。
肺的血管和神经 肺有两类血管: ❶肺动脉。为功能性血管,入肺门后不断分支与各级支气管伴行,直至肺泡,在肺泡隔内形成毛细血管网。其血液与肺泡内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后,逐渐汇集入肺静脉,沿肺的间质走向肺门出肺;
❷支气管动脉。为营养性血管,来自胸主动脉,管径较小,亦与各级支气管伴行,沿途发出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主要供应支气管树,最后一部分汇入肺静脉,另一部分汇集成支气管静脉,经肺门出肺。
肺的运动神经有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随支气管分支进入肺组织内,分布于支气管树的平滑肌、腺体和血管的平滑肌。肺的感觉神经混于迷走神经内,分布于支气管粘膜、肺胸膜和肺泡的结缔组织。
鸟类的肺及气囊 肺呈海绵状,不分叶,紧贴于胸腔背壁,嵌于肋骨之间,由导气部和呼吸部组成。支气管从腹侧面入肺后延伸为初级支气管,纵贯全肺,管径逐渐变小,末端出肺与腹气囊直接相连。初级支气管的前后部发出四组粗细不一的次级支气管; 由次级支气管发出许多平行而又彼此吻合的三级支气管,沟通两组次级支气管; 从三级支气管,向四周发出具有呼吸功能的肺房和呼吸毛细管共同组成肺的结构单位——肺小叶。肺小叶的横断面呈六角形,相邻小叶间有结缔组织分隔。肺房是不规则的球形腔,开口于三级支气管,衬有单层扁平上皮,外围绕弹性纤维网,可被动地扩大和缩小。每一肺房又分出若干卷曲并以分支相吻合的呼吸毛细管,内衬有单层扁平上皮,外面分布网状纤维和毛细血管网。呼吸毛细管,相当于哺乳动物的肺泡。
气囊是鸟类适应飞翔特有的结构,由初级支气管和次级支气管末端粘膜向肺外延伸膨大而成。一般鸟类气囊共9个: 颈气囊(2个)沿颈部向上延伸至颈椎;锁间气囊因中间部分愈合而成单个,位于锁骨间,并延伸至肱骨内和胸肌间; 前胸气囊(2个)位于肺腹侧;后胸气囊(2个)和腹气囊(2个)分别位于胸后部和腹腔内脏之间。气囊与肺连接处称气囊口。气囊是极薄的膜性囊,内衬单层扁平上皮,壁内有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外面包有浆膜,血管很少,有贮存空气、加强肺的气体交换、减轻比重、减少内脏器官之间的摩擦、调节重心位置、加强发音气流和发散体温等功能。

❶五脏之一。与大肠相表里。居于胸中,为五脏的华盖。主诸气而司呼吸,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相结合,化生为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素问·五藏生成篇》:“诸气者,皆属于肺。”肺朝百脉,血的运行又有赖于气的推动,故能辅助心脏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还参与人体水液代谢,发挥通调水道的功能。《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开窍于鼻,“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闻知香臭矣。”(《灵枢·脉度》)。
❷推拿部位名。见陈氏《小儿按摩经》。即肺经。见该条。《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小指上一指名为无名指,属肺。肺气通于鼻,络联于无名指,通胸前膻中穴,背后风门穴。”

呈圆锥形,左、右各一,位于胸腔里。两肺各有肺尖、肺底和两个侧面。外侧面(即靠近肋骨的面)呈凸形;内侧面有支气管、血管和神经进出的部位称为肺门。右肺分上、中、下三叶;左肺分上、下两叶。每叶肺各有一支气管分支进入,进入后又反复分支,最后形成肺泡。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地方,泡壁很薄,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内气体与毛细血管内气体能很好地交换。两肺肺泡总数约有7.5亿个,能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超过100平方米。肺有两套血管。一套是肺循环的,血液来自右心室,是静脉血,但在肺内与肺泡气体交换后成为动脉血回到左心房;另一套是体循环的,血液来自主动脉的分支,对气管、支气管和肺有营养作用,离开肺时是静脉血,回到右心房。肺泡壁还富有弹力纤维,因而肺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和弹性回缩力。

☚ 喉   胸腔和胸膜腔 ☛

肺lung

人和高等动物的呼吸器官。由消化管前端分化而来,位于胸腔。除蛇单个外,均为一对,左右各一。两栖类的肺结构较简单,为一对薄壁的囊。哺乳类的肺发达,柔软如海绵状,富有弹性,支气管入肺后,经多级分支止于毛细支气管,形成支气管树,毛细支气管形成肺漏斗,内壁又分隔成许多子室(肺泡)。肺泡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包围,为气体交换的场所。鸟类的肺紧贴胸椎腹面肋骨背段,海绵状,缺乏弹性,每一支气管入肺后,向前连一主干(初级支气管)直达肺尖,初级支气管又分出次级、三级支气管和毛细支气管,相互沟通形成小气管系,气体交换在毛细支气管中进行。鸟肺还具发达的气囊系统。中兽医学认为肺是五脏之一,专司呼吸,又协同脾、肾、膀胱调节机体水液代谢,还与体表皮毛和大肠有联系。

五脏之一。主要功能为:
❶司呼吸,为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器官。肺能呼出浊气(二氧化碳)吸入清气(氧),与食物中吸收进来的营养成分合成宗气,通过血液循环,供应全身需要。
❷通过宣散和肃降调节水液代谢,使散布全身的水液,达于皮肤和下输肾脏,由汗孔和膀胱排出体外。
❸肺和心的关系特别密切,全身各脉管的血液都要通过肺的清浊交换,才能变成有用之血。所以有“肺朝百脉”之说。
❹与皮肤的关系。皮肤受病邪侵袭后,可以引起咳嗽、吐痰、气喘等肺的症状。即所谓“肺合皮毛”。

一般成人肺的重量约等于体重的1/50,胎儿肺约为体重的1/70。成年男性平均为1000~1300 g,女性平均为800~1000 g。人左肺重量平均为481 g,右肺为536 g。健康成人男性两肺的最大容量可容纳空气5000~6500 mL,女性则小于男性。胎儿的肺,约占胸腔体积的1/2,降生后可扩大到胸腔体积的2/3。出生到3个月肺的生长最快。到8岁,为初生时的8倍,至成人为初生时的20倍。

肺fei

呼吸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柔软而有弹性,颜色随年龄和职业而不同。新生儿的肺淡红色,成人的肺呈暗灰色,并混有黑色斑点。两肺均呈圆锥形,肺尖向上,稍圆钝,肺底在下面,并向上凹入,与膈相接触。左肺分上、下两叶,右肺分上、中、下3叶。纵隔面中央有肺门,是支气管、肺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出入肺之处。肺由浆膜和肺实质两部分构成。浆膜被覆于肺表面,肺实质由导管部 (支气管树)、呼吸部(主要为肺泡)和肺间质(肺小叶间和肺泡间的结缔组织) 组成。肺的导管部即肺内各级支气管。左、右支气管分别分为肺叶支气管,进入肺叶。每个肺叶支气管再反复分支,最后成为细支气管。每一细支气管及其分布的肺组织形成一个肺小叶,肺小叶是肺的结构单位。在肺内支气管分支次数越多,管腔越细,管壁越薄,粘膜上皮也逐渐变薄,纤毛和腺体逐渐减少并消失; 外膜的软骨环逐渐变为片,至细支气管处完全消失。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双重支配的平滑肌相对增多。肺的呼吸部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呼吸性细支气管兼有呼吸道和气体交换的功能,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 气管炎   肺炎 ☛

肺fei

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位于胸腔内纵膈的两侧,左右各一。肺的质地柔软而且富于弹性,当充满气体时,显得十分饱满,气体排出后会缩小。肺表面覆盖一层光滑的浆膜。两肺呈圆锥形、肺尖向上,稍圆钝,肺底在下面,向上凹入,位于膈肌之上。左肺分上下两叶,右肺分上、中、下三叶。两肺靠纵膈面中央有肺门,是支气管、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出入肺之处。肺的实质是由各级支气管、间质和无数个肺泡组成的。据估计,一般成人约有3~4亿个肺泡,总面积可达100平方米。肺泡壁很薄,由单层细胞组成,有利于充分交换气体。儿童肺的弹力组织发育较差,间质发育旺盛,血管丰富。6~7岁时,肺泡的组织结构与成人基本相似,但肺泡数量较少。随年龄增长,体格发育,肺容积才逐渐增加,出生后几个月及青春期发育最迅速。

☚ 气管、支气管   胸腔 ☛

肺lung

系呼吸系统中最重要的气体交换器官。肺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左右各一。因右侧膈下有肝,心脏偏左,故右肺较宽短,左肺较狭长。肺似圆锥形,上为肺尖,下为肺底(膈面),外侧为肋面,内侧为纵隔面。在3个面的交界处有前、后、下3缘。前缘锐利,左肺前缘下半有心切迹;后缘较圆钝;下缘也较锐利,伸入膈与胸壁的间隙内。两肺内侧有肺门。小儿肺呈淡红色;随年龄增长,由于长期吸入空气中的灰尘,逐渐成暗灰色。肺组织柔软而富有弹性,可容纳一定量的空气。肺泡与毛细支气管通过广布的毛细血管进行氧和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最重要的气体交换器官,位于胸腔内,在纵隔两侧,左右各一,质如海绵,富有弹性,通过被动伸缩,形成呼吸。左肺分上、下两叶,右肺分上、中、下三叶。两肺内侧中部为肺门,有支气管、神经、血管通过。肺的基本结构是肺泡,为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有两个血管系统:一是组成小循环的肺动脉和肺静脉,主要作用是直接参加气体交换;另一是由支气管动、静脉组成的体循环,主要作用为输送血液,以维持支气管本身的营养。


五脏之一。与大肠相表里。主要功能是:1.主气,司呼吸。肺的吸清呼浊运动影响宗气的生成及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故有统属、调节一身之气的功能。2.主宣发肃降。肺气宣发精微,布散全身,清肃下降,通调水道。参与体内营养物质的输布和水液代谢的调节。3.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会合肺吸入之清气,在肺气的协助下再输布到全身。4.主皮毛。肺宣发卫气,布精于皮毛,有固卫肌表,营养皮毛的作用。5.肺气通于鼻。指鼻与肺有直接联系。肺气和调,则鼻窍通利,嗅觉正常。故有“肺开窍于鼻”之说。6.肺的经脉为手太阴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人体与外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中间由纵隔分开。左肺宽短,右肺细长;左肺与右肺重量之此,男性约为9:10,女性约为7:8。幼儿的肺呈淡红色,成人呈灰暗色并有黑色斑点,老年人呈蓝黑色。肺质柔软,富有弹性,似海绵状。肺略呈圆锥形,上部为肺尖,下部为肺底(又称膈面),外侧为肋面,内则为纵隔面。纵隔面中间有一凹陷,称肺门,是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的地方。肺表面有胸膜(脏层)覆盖,较光滑湿润;肺内由肺内支气管、血管和肺小叶构成。
❶肺内支气管 左右支气管于肺门处分成肺叶支气管。肺叶支气管入肺后再分成肺段支气管,然后反复分支成小叶细支气管和呼吸细支气管,呈树枝状,最后连于肺泡。
❷肺的血管 为有组血管,一是属于体循环的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静脉,为肺的营养血管;二是属于肺循环的肺动脉和肺静脉,为肺的功能性血管。肺动脉从右心室发出后伴随支气管入肺,并逐渐分支,最后形成包绕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然后逐步汇集成肺静脉,返回左心房。
❸肺小叶 略呈圆锥状,尖端向肺门,底向肺表面,每个肺约50~80个肺小叶。肺小叶由小叶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小管、肺泡和包绕在肺泡壁外面的毛细血管网组成。肺泡小管和肺泡壁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和弹力纤维组成;毛细血管壁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因此,肺泡内的空气与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可以自由地进行气化交换。

图1-15 气管 支气管和肺

☚ 细支气管的老化   肺的老化 ☛

肺fèi

人和高等动物的呼吸器官。人的肺在胸腔里,左右各一,和支气管相连。由心脏出来带二氧化碳的血液经肺动脉到肺泡内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带氧的血液,经肺静脉流回心脏。也叫肺脏。

肺lung

系主呼吸的脏器。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位于纵隔两侧。表面包有脏胸膜,湿润而有光泽。肺呈圆锥形,上部为肺尖,下部为肺底,外侧面为肋面,内侧为纵隔面。三个面的交界处,可分前、后、下三个缘。左肺被叶间裂分为上、下两叶,并在前缘下半有心切迹,其下方有一突起,称肺小舌。右肺除叶间裂外,另有一右肺副裂,分肺为上、中、下三叶。

肺fèi

❶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上通喉咙,开窍于鼻, 主诸气而司呼吸。肺吸入的清气和脾所运化的饮食精微(谷气) 相结合而输布、供养人体脏腑器官各部分。肺还有通调水道, 参与水液代谢的功能, 又能辅佐心脏主持血液循环。因此, 肺气宜清肃下降, 才能保持正常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诸气者, 皆属于肺”; 《素问·经脉别论》:“经气归于肺, 肺朝百脉, 输精于皮毛……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❷推拿部位名。见肺经条。

肺既包括部分气体通道,又是气体交换的重要呼吸器官。它由支气管树和大量肺泡(约7亿个)所构成; 因此肺剖面呈海绵状,质地轻软,具有弹性。支气管树是肺的支架,主要为气体传导部。在肺泡处,气体和血液间仅隔以肺泡上皮、少量结缔组织及毛细血管内皮,故空气中的氧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可顺利进行交换,故肺泡为肺的呼吸部; 有作者称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以及它们之间的结缔组织为气血屏障。胎儿出生进行呼吸后,肺内即存在空气,比重小于1,故浮于水,可借此鉴别死胎。由于胸腔内为负压,当胸腔手术打开胸壁暴露肺和心时,肺则立即缩小至原大的1/3。初生儿的肺为粉红色,随年龄增长,烟尘在肺内沉积而渐呈暗灰色或蓝黑色。肺在胸腔内位于纵隔两侧,左、右各一,除借肺根及肺韧带连于纵隔外,其他部分游离于胸腔内。由于膈的右穹隆较高,而心脏又偏左侧,故右肺较左肺为宽短,一般右肺比左肺的体积稍大且略重。两肺男性平均约重1000~1300g,女性较轻,约重900~1100g。肺近似圆锥体,上为肺尖,自前面看,从胸廓上口突入颈根,与胸膜顶紧贴,其前方及内侧与到上肢和颈部的血管干毗邻,外侧为臂丛;下为肺底(隔面)借膈在右侧与肝右叶隔开,在左侧与肝左叶,胃底和脾分隔;外侧面即肋面,隆凸,与胸壁一致,以第1肋的倾斜平面与肺尖分界;内侧面(纵隔面) 的中央是肺门所在处,前为纵隔部,位于脊柱胸段两侧的是脊柱部,纵隔部与纵隔的器官相邻,在固定的标本上显出压迹,显示其毗邻关系 (图1)。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行于肺根前方,迷走神经行于肺根的后方。肺的肋面与内侧面在前方交界处为前缘,薄锐、覆盖心包前面,对第1肋骨处有一压迹,称尖前切迹。左肺前缘在第4~6肋软骨之间有一

图1 肺纵隔面压迹示意图(A.右肺 B.左肺)
1.食管与气管 2.锁骨下动脉 3.第1肋骨 4.主动脉弓 5.动脉圆锥 6.心包 7.心切迹 8.食管 9.肺韧带 10. 下腔静脉 11.升主动脉 12.上腔静脉 13.气管

大小不恒定的心切迹,其下方有一突起,名肺小舌。肺的肋面在后方与内侧面的脊柱部移行处,圆钝,称为后缘。肋面和内侧面与肺底的分界线是下缘,除其内侧分以外,其余较锐利并伸向肋隔隐窝;其位置随呼吸运动而变化,平静吸气时仅达肋膈隐窝上分,此时肺下界与胸膜下界相距约5cm。
每肺借斜裂(叶间裂)分为上、下叶;右肺上叶又借水平裂分出一中叶,因而右肺为3叶。两肺的上叶(包括右肺中叶)主要占据胸腔两侧之前、上分,下叶较大,主要占据胸腔两侧之后、下分。
肺门 位于肺内侧面中央稍偏后,平第5~7胸椎体,呈三角形,有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并有肺门淋巴结。以上诸结构由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称肺根。在肺门处,肺根内的主要结构由前向后依次为肺静脉、肺动脉和主支气管(支气管); 自上向下,在右侧为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左侧为肺动脉、支气管和肺静脉。它们出入肺叶之处,临床上称第二肺门。主支气管至肺门处分出叶支气管(第二级)入肺后,再分为三级支气管,反复分支,越分越细,名为支气管树。对出生时各级支气管是否已完全发育,尚有争论。有些作者认为出生后还继续要增加分支(一般可达23级,有的部分可达24~25级) 和改建。
肺段支气管 第三级支气管称为肺段支气管。每侧肺有10个段支气管(彩图4.5),其命名是取支气管Bronch-us的第1个字母“B”加上段的序数,如BⅠ、BⅡ……等。右肺上叶支气管在气管分叉平面之下1~2cm水平地发自右主支气管外后壁,长约1cm,立即分为尖、后和前三个段支气管,分别缩写为BⅠ、BⅡ、BⅢ,这种三分支属于常见型。中叶支气管较短,发自中间支气管(上、下叶支气管之间的部分)的前壁,行向前外,其末端对称性的分为

图2 肺段模式图
A. 右肺外侧面 B.右肺纵隔面 C.左肺外侧面 D.左肺纵隔面

外侧(BⅣ)和内侧(BⅤ)段支气管,临床上切除其中一段时,不易单独结扎,故常以中叶作整体切除。下叶支气管为中间支气管的延续,它向后分一尖(上)段支气管(BⅥ),其余部分称为基底总支气管。下叶支气管在平中叶支气管或略低处发出,因此在X光片上,下叶支气管与中叶支气管可从发出的方向上加以鉴别; 下叶支气管管径较粗,方向朝下外异物易落入。基底总支气管又可分为4支,根据在下叶的方位命名为内侧(BⅦ)、前侧(BⅧ)、外侧(BⅨ)及后底段(BⅩ)支气管。左肺段支气管的特点为:上叶支气管先分为上、下两干,再由上干发出尖后段支气管(BⅠ+Ⅱ) 和前段支气管(BⅢ)。从下干发出上、下舌段支气管(BⅣ,BⅤ)。下叶基底总支气管所发段支气管,常是先分为2支,即BⅦ和BⅧ合为干,BⅨ和BⅩ合成另一干,然后再分为4支。左下叶外形狭长,支气管起点高,故左侧的段支气管比右侧者略长。
支气管肺段 每个段支气管的分支与其所属的肺组织构成一个肺段。肺段呈圆锥形以段支气管入口为尖,朝向肺门,其底构成肺的胸膜面。肺段之间借结缔组织和肺段间静脉分隔,偶尔有小动脉及小支气管越过界线,但肺段基本上是一个独立单位。左右肺各分段,命名时取段Segmentum的第1个字母“S”加上段的序数,即SⅠSⅡ……等(彩图4及图2)。
现将两肺各叶肺段的名称和编号列表如下:


两肺的段支气管进入同名肺段(图2)。右肺上叶的尖段(SⅠ)位于第1肋上方,其纵隔面在肺根上界平面以上,BⅠ垂直上行达肺尖(图2),气体流通不畅,故SⅠ为肺结核的易发部位。后段(SⅡ)居上叶的后外分,在后方平第2~4肋之间。前段(SⅢ)占据上叶的前分,从水平裂向上达第1肋软骨。中叶分为内、外侧段者占84%。外侧段(SIV)位于中叶的后侧部呈三边锥体形;内侧段(SV)居中叶前内侧部为四边形,由于这种位置关系,SIV不达纵隔面。下叶尖段(SVI,上段,背段) 占据下叶尖部,偶有段间裂与基底段分隔。4个基底段名为内侧底段(SVII,心段),前底段 (SVIII),外侧底段 (SIX)及后底段(SX)。在尖段与后底段之间具有亚尖段 (亚上段,尖下段)者,约占48%。左肺各段配布与右肺大致相似,但有其特点:
❶因尖、后段支气管连为一干,故其分支所属肺组织称为尖后段(SI+II),它与前段共同组成左上叶的上区。
❷左肺两个舌段组成左上的下区,其位置多为上、下关系,所以在肺的纵隔面均能见到。
❸下叶尖段位置比右侧者倾斜(因尖段支气管有一分支向下延伸,多占据下叶全长的1/2以上)。
❹左下叶虽有4个底段,但对内侧底段是否成为一个独立单位,仍有不同看法,若将它与前段看作一段,则左肺共8段,否则,左肺有9段。此外由于两肺的BII、BVI方向朝后,故SII、SVI为肺脓肿和坠积性肺炎的易发部位。右肺的4个底段支气管在不同的平面发出,且BIX、BX位置很深,必要时可以基底段作为整体切除,但左肺下叶因尖段下界倾斜,若全切基底段则手术困难较大。
肺的体表投影 前界: 两侧均由锁骨内侧端上方约2.5cm处开始,斜向下内,经胸锁关节后面至第2胸肋关节平面,两侧都向前正中线靠拢,几乎平行地垂直向下达第4胸肋关节平面,至此,两侧前界又分离。右侧者继续下行至第6胸肋关节处移行为下界; 左侧者则沿第4肋软骨平面转向外侧,最远可距前正中线5cm处,然后转向下,越过第4肋间隙、第5肋软骨、第5肋间隙达第6肋软骨中点处,移行为下界。在平静呼吸时,肺下界一般比胸膜返折线高两个肋(约5cm)。两肺下界除起始处不同以外,它们在:锁骨中线平第6肋,腋中线平第8肋,肩胛线与骶棘肌外缘处平第10肋,在后正中线平第10胸椎棘突尖。右肺因借膈与肝相邻,其下缘较左肺者略高。肺下界随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故老年人较低 (见“胸膜”条图)。
肺裂的体表投影 斜裂,在后方约平第3胸椎棘突开始,弯向下前,沿第6肋至腋中线转前达第6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两侧斜裂体表投影基本相同,仅左侧者稍垂直。此外,亦可将手抬高置于颈后,此时肩胛骨脊柱缘的方向约与斜裂体表投影一致。水平裂始于右腋中线斜裂处,沿第4肋水平向前,达右肺前界。
肺的血液循环 肺具有双重血液循环: 一是属于肺循环的肺血管,肺动脉将右心室的静脉血引入肺,经过气体交换后,动脉血由肺静脉运回左心房,所以肺血管是执行肺功能的血管。另一套是属于体循环的支气管血管,是营养肺的血管。
肺血管 肺动脉干在左支气管前方分成左、右肺动脉。右肺动脉比左肺动脉为长,但它在心包外的长度比左肺动脉为短,而且右肺动脉前方尚有上腔静脉及升主动脉通过,故临床上不易结扎。左右肺动脉入肺后,分布型式一般与支气管树相同。肺动脉在肺门处位于支气管干前方;段及亚段动脉,在升位支气管的内侧、横位支气管的头侧、降位支气管的外侧伴行。肺动脉入肺后的分支特点大多(90%以上)是起始于肺的纵隔面及叶间面,故作肺叶切除时从这两个面入手易寻得动脉,右肺动脉在右支气管的前下方几乎水平地进入肺。从主干向上外分出一条较粗的支称为前干(上干)主要至上叶,主干向右下,行于斜裂内,称为叶间动脉(下干),主要分布于中、下叶。前干一般发出上、下二支分别至尖段及前段。后段的动脉多数单独发自前干,但来自叶间动脉的分支(升支)者约占20%。由于它们越过斜裂及中间支气管,更具有临床意义。至中叶的动脉常在斜裂与水平裂交接处,从叶间动脉的前内侧发出二中叶支(约占76%)分别至外侧段及内侧段。下叶的动脉与支气管的伴行关系较紧密,分支型式与支气管一致,其中至下叶尖支的有平或高于中叶支者占38%,也可能在至中叶的二动脉之间发出。故切除中叶结扎动脉时需仔细审视。左肺动脉进入肺门后立即呈弓形从左支气管的前上方绕至其后下方,在下干支气管后方降入左肺下叶。至左肺上叶的动脉不形成总干,一般是2~6支,以4支多见,分支分布无一定规律,故施行肺段手术时,须将各支暴露清楚之后,才能结扎。至左下叶的动脉其分支型式基本与支气管一致,其中,下叶尖支发出的位置高于或平舌支的占50%。此外,下叶尖支与尖段气管分支型式不一致者约占1/3强,并且穿过亚段平面,这些位置关系均具临床意义。静脉:每肺各有上、下二肺静脉,下肺静脉位于肺韧带上方,位置较恒定。静脉属支不与支气管紧密相邻,而是位于其内侧或下方,可分为段内静脉与段间静脉。段间静脉引流相邻两段的血液。肺静脉属支类型比动脉的变化较多。右肺上静脉有深浅二类属支,分别位于相应支气管的浅面,上叶各段的静脉分别合成尖支、后支和前支。中叶静脉多为一支,位于中叶支气管内侧。上、中 二叶的血液注入右肺上静脉。下叶的静脉回流型式较恒定,一般前、底段静脉延续为底段上静脉,内外侧底段静脉和后底段静脉汇集形成底段下静脉,二者先合成底段总静脉后再与尖支组成右肺下静脉。左肺各叶静脉汇入型式与右肺者基本相同。仅左肺上静脉是由尖后支,前支和由上、下舌段静脉合成的舌支共同汇成,且各段间静脉大都位于支气管的浅面,易于寻找。
支气管血管 支气管动脉,左侧常为二支,多发自胸主动脉前面;右侧1~2支,常发自上位肋间动脉 (多为第3肋间动脉)。动脉多数沿支气管后壁入肺,其浅支营养胸脏胸膜和叶间隔等; 深支随支气管行走,末支可达呼吸细支气管。支气管动脉在支气管壁(纤维膜和粘膜下层)中分布成网。此外,支气管动脉也营养肺血管、迷走神经和淋巴结。至于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之间是否有吻合,看法不 一致,现趋向于正常时无吻合,病变时有吻合。支气管静脉细小,位于支气管后壁,其回流途径有二: 最初数级支气管的静脉血由支气管静脉导入奇静脉(右侧)及半奇静脉(左侧),经上腔静脉入右房。其余部分的静脉血经肺静脉入左心房。
肺的神经 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来自脊髓胸2~7段,在第2~4胸交感干神经节内换元,其节后纤维有扩张支气管,(即抑制支气管肌收缩) 和血管收缩的作用。迷走神经背运动核发出的纤维经肺丛、支气管丛,司支气管的收缩、腺体分泌和血管舒张。传入纤维经迷走神经构成呼吸反射弧的传入支。
肺的淋巴 见“肺的淋巴管”条。
肺的变异 肺的变异较多,但畸形(如一侧肺不发育等)少见。常见的变异为裂的增、减。斜裂分隔不全,左肺为46%,右肺为36%,裂上分肺实质多融合。水平裂缺如或裂不全为40%。额外裂常与支气管肺段分界线一致,多位于下叶尖段与底段之间,或左肺上叶上下区之间。重要的异常为奇叶,由位置不正常的奇静脉从胸膜囊外陷入肺组织内,使胸膜褶叠似一系膜,此系膜及奇静脉将肺上部(常为右肺尖),分为二分,在后内侧者为奇叶,此变异出现率约0.26%。由于它们能在X线片中显影,应与肺的病变区别。
☚ 气管与主支气管   胸膜 ☛

肺位于胸腔内,是体内、外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肺内侧面有肺门,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由此出入。肺表面被覆胸膜脏层;纵隔侧壁、横膈上面和胸壁内面被覆胸膜壁层;两层间为胸膜腔。胸膜是浆膜,由间皮和薄层结缔组织组成,含丰富的弹性纤维。胸膜表面光滑,并分泌少量浆液于胸膜腔,减少肺在呼吸时与胸壁的磨擦。
支气管由肺门入肺后反复分支形成支气管树。支气管分支在直径1mm以下的称细支气管;细支气管分支直径到0.5mm时称终末细支气管。从肺内支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为肺的导管部。终末支气管以下的分支,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为肺的呼吸部(图1、图4)。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所属的分支与肺泡共同构成肺小叶。肺小叶呈锥形,锥尖朝向肺门,锥底朝向肺表面。各小叶间有薄层结缔组织分隔。
肺的组成和构造 肺由肺内支气管及其各级分支和数目极多的肺泡组成。由肺内支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是导管部,是空气出入的管道。由呼吸性细支气管至肺泡是呼吸部。肺泡壁很薄,其内有很密的毛细血管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
肺导管部 是指肺内支气管、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肺内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各有几级分支,其后分成终末细支气管。这些管道是将空气吸入和呼出呼吸部的管道。
(1)肺内支气管: 管壁结构与气管相似,也由粘膜、粘膜下层和外膜构成。粘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纤毛细胞、杯形细胞、基细胞、刷细胞、小颗粒细胞等组成(参见“气管与支气管”条),基膜明显。固有层较薄,含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和弹性纤维,常有弥散淋巴组织。固有层周围有断续平滑肌层。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软骨片。外膜结缔组织中有支气管动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图1)。肺内支气管的管径随分支而变细,上皮变薄,杯形细胞渐减少,腺和软骨片也减少,固有层周围的平滑肌相对增多,并渐成为完整的肌层。

图1 人肺结构(低倍光镜)模式图

1.腺 2.支气管 3.支气管动脉 4.上皮 5.平滑肌 6.软骨 7.平滑肌 8.肺泡管 9.细支气管 10.肺动脉 11.肺静脉 12.肺泡囊 13.呼吸性细支气管 14.肺泡管 15.肺泡 16.尘细胞


(2)细支气管: 其起始段与小支气管构造相似,随管径变小,上皮渐变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腺和软骨片减少或消失,但平滑肌相对增多,多为环行的肌纤维束。
(3) 终末细支气管: 上皮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杯形细胞消失。固有层很薄。平滑肌形成完整的环层。腺和软骨均已消失。从细支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平滑肌相对增多,它们有改变管径、调节气体出入量的作用。平滑肌发生痉挛性收缩时,管径变细,使出入肺的气流量减少,导致呼吸困难。
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粘膜上皮中主要有纤毛细胞和无纤毛细胞。纤毛细胞与支气管的相似(参见“气管与支气管”条),无纤毛细胞主要为Clara细胞,还有神经上皮小体。
❶Clara细胞: 细胞为柱状,细胞顶端隆起凸向管腔,核卵圆形,位于细胞中部。电镜下见细胞的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顶部胞质中含许多致密的分泌颗粒,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0.4~0.6μm。胞质中有线粒体,核上区有明显的高尔基复合体及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图2)。Clara细胞的功能还未确知。它的分泌物稀薄,可能含蛋白质,并含粘多糖和胆固醇,敷于细支气管腔面,对清除异物起一定作用。患慢性支气管炎时,细支气管中常有细胞碎片和粘液堵塞,Clara细胞的分泌物含蛋白分解酶和粘液溶解酶等,可改变分泌物的粘性,防止上述物质的堆集。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再生时,Clara细胞可能转变为纤毛细胞与刷细胞;
❷神经上皮小体: 肺内支气管、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等处粘膜上皮中有散在的神经上皮小体,以细支气管较多。它们由10~15个神经分泌细胞组成,嵌于上皮中,可能是化学感受器。神经分泌细胞呈锥体形,底部圆钝,顶部较窄,凸向管腔,有许多微绒毛。胞核大,核周边有粗大的染色质颗粒。普通染色时,胞质着色浅(图3)。电镜下,高尔基复合体位于核上方,顶部胞质有较多线粒体,粗面内质网中等量,游离核糖体丰富。细胞的主要特点是胞质中有许多含致密核心的小泡,大多聚集于细胞底部。有证据表明,小泡中含5-羟色胺,并有某种生物活性肽,能使细支气管的平滑肌收缩。小体附近固有层中的毛细血管有窗孔。细胞底部有无髓传入和传出神经末梢。小体可能对空气氧含量低直接起反应,释放5-羟色胺和肽入血流,调节肺泡毛细血管的血循环,促进气体交换。小体的反应受神经的调节。

图2 Clara细胞(电镜)模式图

1.分泌颗粒 2.细胞核 3.粗面内质网 4.线粒体

图3 神经上皮小体

1.神经上皮小体


肺呼吸部 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呼吸性细支气管近端通连终末细支气管,它有三级分支,是导管部向呼吸部过渡的管道。呼吸性细支气管分成肺泡管。肺泡管有2~3级分支,管壁和末端通连许多肺泡囊和肺泡。肺泡是薄壁的泡,富有毛细血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

图4 肺呼吸部模式图

1.呼吸性细支气管 2.肺泡孔 3.肺泡管 4.肺泡 5.肺泡囊


(1)呼吸性细支气管: 是终末细支气管的分支,为直径0.5mm以下的短管,因有肺泡开口于管壁,故称呼吸性细支气管 (图4)。管壁上皮由单层纤毛柱状上皮移行为单层柱状或立方上皮。上皮周围有薄层固有层,由胶原纤维、分散的平滑肌和弹性纤维组成。
(2)肺泡管: 是呼吸性细支气管的分支,管壁有许多肺泡和肺泡囊的开口,故管壁很不完整,只存在于相邻肺泡开口处。此处常膨大并突向肺泡管,表面有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上皮下有少量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及平滑肌。
(3)肺泡囊: 为数个肺泡共同开口处的腔,在相邻肺泡开口处的壁中无平滑肌,故不膨大,此处由结缔组织构成。
(4)肺泡: 肺泡是呼吸部管道分出的薄壁的囊泡,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相邻肺泡的壁称肺泡隔。人约有肺泡3亿~4亿个,直径约200~250μm,呼气时肺泡总面积约30m2,深吸气时可达300m2。电镜下,肺泡表面有一层连续的肺泡上皮细胞,基膜完整。根据上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它们可分二型。
❶I型肺泡细胞: 又称小肺泡细胞。细胞甚薄,细胞无核部厚约0.2μm,故光镜下难以辨认。电镜下,细胞游离面有少量短微绒毛,核扁圆形,凸向肺泡腔,细胞器较少,散在于胞质内,还有少量吞饮小泡(图5)。此型细胞覆盖肺泡腔面大部分,提供一个完整的面,便于气体通透。
❷II型肺泡细胞: 又称大肺泡细胞或颗粒肺泡细胞。此细胞在光镜下能辨认,呈立方形或圆形,位于I型细胞之间,凸向肺泡腔。细胞核大,呈泡状。胞质中常见空泡,即电镜下的板层小体。电镜下,相邻细胞间以连接复合体相连,胞质中含许多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还有多泡小体和板层小体。板层小体直径0.2~1μm,呈球形,有界膜包被,内含同心或平行排列的板层(图6)。组织化学法显示小体含磷脂(主要为二软脂酰卵磷脂)、粘多糖、蛋白质和某些溶酶体酶。这些小体在细胞顶端微绒毛间以胞吐方式排出内容物,敷于肺泡上皮表面,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此物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呼气之末肺泡缩小,表面活性物质分子密度增加,使肺泡表面张力减小,防止肺泡塌陷。吸气时肺泡扩大,表面活性物质分子密度变小,肺泡表面张力变大,使肺泡回缩力增大,以防肺泡过度扩张。正常成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不断更新,全部更新约需18~24小时。此物可被肺泡巨噬细胞清除,也可由呼吸道排出,或由I型肺泡细胞摄取。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或变性均可引起肺不张。过度通气可致表面活性物质消耗增多; 吸入毒性气体可直接破坏表面活性物质;某些疾病,如病毒性肺炎可破坏II型肺泡细胞;透明膜病时II型肺泡细胞代谢失常.凡此均可直接或间接引起肺不张。II型肺泡细胞能增殖和分化,修复受损伤的肺泡上皮。大鼠肺泡除上述二种细胞外还可见刷细胞,与气管及支气管的刷细胞相似(参见“气管与支气管”条),其功能尚不清楚,可能与吸收有关,也可能是牵张或化学感受器。

图5 I型肺泡细胞(电镜)

1.毛细血管内皮 2.I型肺泡细胞 3.基板

图6 II型肺泡细胞(电镜)

1.粗面内质网 2.多泡小体 3.板层小体 4.高尔基复合体 5.基板


(5)肺泡孔: 为肺泡间的小孔,于肺泡扩张时张开,呈圆或卵圆形,直径10~15μm。肺泡孔为沟通相邻肺泡的孔道。当某一细支气管阻塞时,可通过肺泡孔与邻近肺泡建立侧支通气。肺部感染时,病原体可通过肺泡孔扩散。
(6) 肺泡隔: 是相邻肺泡的壁,由毛细血管密网和薄层结缔组织构成。结缔组织含网状纤维、胶原纤维及大量弹性纤维,并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及少量肥大细胞和浆细胞。弹性纤维与吸气后肺泡回缩有关。老年人弹性纤维丧失弹性,是发生老年性肺气肿的重要原因之一。
肺泡内的氧与毛细血管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行交换时必需经过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Ⅰ型肺泡细胞及其基板、毛细血管基板及内皮细胞。在两层基板之间有时存在薄层结缔组织,但大部分区域两层基板融合,其厚仅0.1~0.2μm。毛细血管属连续型,内皮甚薄,厚约0.1~0.2μm。上述几层结构组成气血屏障或称呼吸膜,其总厚度为0.2~0.5μm。在肺水肿和纤维化时,肺泡隔增厚,影响气体交换。
肺泡隔与肺泡腔面常见巨噬细胞,称肺泡巨噬细胞。细胞较大,形状不一,有伪足,有强盛的吞噬功能,能吞噬吸入的灰尘、细菌、异物及渗出的红细胞等。含尘埃颗粒的巨噬细胞称尘细胞。巨噬细胞能主动游走,或被动排入支气管和气管,随粘液排出体外,或经淋巴管转运到肺门淋巴结内,或积存于肺间质内。心力衰竭肺循环淤血时,大量红细胞渗出并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此时细胞质中充满含铁血黄素,称心力衰竭细胞。先前对肺泡巨噬细胞的来源见解不一。近年研究表明它们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成员,由单核细胞分裂和分化生成(参见“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条)。
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肺的血管有组成肺循环的肺动脉和肺静脉,还有属于体循环的支气管动脉与支气管静脉。肺动脉是肺的功能性血管,属弹性动脉。它自肺门入肺,携带富含CO2的血液。它入肺后伴随支气管树分支,末端分成肺泡隔中的密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汇成小静脉,单独走行于肺小叶间结缔组织中,再合并成较大的静脉,与肺动脉的分支伴行,最后形成肺静脉经肺门出肺。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与肺泡内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O2并排出CO2。肺静脉内流出的是含O2高的血液。支气管动脉是肺的营养血管。它起自胸主动脉或肋间动脉,管径较小,属于肌性动脉。它在肺内分支供应支气管壁、腺体、结缔组织、淋巴结和胸膜等。它分支达呼吸性细支气管时,一部分毛细血管网与肺动脉的毛细血管网吻合,汇入肺静脉;另一部分汇成支气管静脉,经肺门出肺。
肺的淋巴管分浅丛和深丛两组,两丛在肺表面有吻合支。浅丛分布于肺胸膜内,淋巴管有许多瓣膜使淋巴只能流向肺门而不能流向肺内组织。浅丛汇成数支淋巴管输入肺门淋巴结。肺泡间无毛细淋巴管。深丛分布于支气管树的管壁及肺动脉和肺静脉壁周围,合为数条主干汇入肺门淋巴结。
肺由植物性神经支配,包括内脏传入纤维,交感和副交感传出纤维。神经纤维在肺门处形成肺丛,随支气管和肺血管分支入肺,沿途可见神经细胞。内脏传入纤维在肺泡,细支气管、支气管及胸膜上形成感觉神经末梢,通过肺丛经迷走神经到达中枢。副交感传出纤维为迷走神经,分布于支气管与细支气管的平滑肌、腺和血管,兴奋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血管扩张。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分布于支气管树的平滑肌、腺和血管。交感神经属肾上腺素能纤维,兴奋时抑制腺体分泌,并使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血管平滑肌收缩。近年见肺泡管和肺泡隔内有神经末梢。一种末梢含许多小线粒体,位于结缔组织中,可能是感觉末梢,感受肺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的刺激。另一种末梢较少见,含有致密核心的小泡,分布于Ⅱ型肺泡细胞附近,或许对分泌表面活性物质起调节作用。
肺的非呼吸功能 肺不仅是气体交换的器官,而且参与体内多种物质的代谢。肺血管的内皮细胞含多种酶,参与5-羟色胺、前列腺素的生成与灭活,去甲肾上腺素和缓激肽等的灭活及血管紧张素的转化等。肺在生成与灭活上述生物活性物质时不仅维持肺的正常生理活动,而且还调节血流中这些物质的水平,从而参与全身的生理动态平衡。此外,肺毛细血管内皮含有降解纤维蛋白的纤维蛋白溶酶,可防止肺血管内形成纤维蛋白凝块,以维持肺内的正常血循环。
☚ 气管与支气管   泌尿系统 ☛

肺位于胸腔之中,居于诸脏之上,喻为“华盖”。上通于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既是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又主一身之气,与体内各种气机活动密切相关,所以《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另外,还有宣发、肃降和主治节、朝百脉的生理特点,既可通调水道,参与水液代谢的过程,又能辅助心脏,主持人体的血液循环,因此肺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于其它各脏腑机能及皮毛的卫外功能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是指肺有主持人体气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肺主呼吸之气。即是肺有主司呼吸的作用,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使体内外之气体不断地得到交换,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进行。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就是这个意思。至于肺司呼吸的过程,明代医学家赵献可描述最详,在《医贯·形景图说》说:“咽喉二窍,同出一脘,喉在前主出,咽在后主吞。喉系坚空,连接肺本,为气息之路,呼吸出入;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道路,二道并行,各不相犯。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故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吸一呼,本之有源,无有穷也,乃清浊之交运,人身之橐籥”。说明古人对于肺的观察了解是较为深刻的。二是指肺主一身之气。认为肺有主持全身之气的作用,这是由于肺与宗气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宗气是水谷之精气与肺所吸入之清气相结合而成,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司呼吸,又通过心脉而布散全身,以温煦四肢百骸,并维持他们的正常功能,在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肺起到了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正如《灵枢·邪客》所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素问·五脏生成篇》也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即指肺的这一功能而言。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如肺气不足,不仅会引起肺脏呼吸功能的减弱,而且也会影响宗气的生成,因而出现呼吸无力,或少气不足以息,以及语言低微,身倦无力等气虚不足等症状。若一旦肺失去呼吸功能,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呼出,宗气不能生成,肺即失去了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随着呼吸的停止,人的生命也就会停止,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
主宣发与肃降
所谓肺主宣发,主要是指通过肺气的推动,使卫气和津液布散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的作用。主要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
❶通过血液循环,布散卫气和津液于全身。《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里所说的“上焦开发”,主要是指肺的宣发作用。
❷通过呼吸运动,吸入清气,呼出浊气,进行吐故纳新。如清代医学家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中说:“肺主气,司呼吸出入,出纳清气,以出浊物。”
❸通过汗腺的排泄,蒸发水份于体外,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把汗孔称作“气门”。若肺气不能宣发而壅滞,则可见到胸满、鼻塞、咳吐痰涎等症。肃降即清肃下降之意。肺居胸中,位于上焦,其气以下降为顺,故《类证治裁·卷二》曾说:“肺为华盖,职司肃清。”可见,“肃”是古人对肺内清净条件的概括,“降”是气、津从肺布散的主要趋向。因为肺居诸脏之上,肺从外界吸入的清气,以及由脾上输于肺的水谷精微,均需下降,“若雾露之溉”以敷布于全身,若肺失清肃,气不得降,即可出现胸闷、咳嗽、喘息等肺气上逆的病变。宣发与肃降是肺脏生理功能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它们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宣发与肃降正常,则肺气出入通畅,呼吸调匀,保持人体内外气体的交换;如果二者的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发生“肺气不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而出现咳嗽、喘息、胸闷胁胀等症。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即是此意。
通调水道
是指肺对水液代谢有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中医学认为:肺主宣发,其性肃降,既可将津液宣发于全身并司汗液的排泄,又能通调水道,而使浊液下输于肾与膀胱,从而保持水液运行的通利,故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肺对水液代谢的这种疏通,调节作用,习惯上称为“通调水道”。《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这是对水液代谢过程的扼要概括。肺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宣降的作用,如果肺失宣降,影响到通调水道的功能,即可发生气息喘急,水肿胀满等病变。主治节、朝百脉 此均是肺的生理功能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经脉别论》也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所谓肺主“治节”是指肺对其他内脏以及营卫气血,均有一定的调节功能;“朝”是指肺在呼吸过程中,全身血液均须流经肺脏通过心脉输布于全身; “相傅”是和“君主之官”的心相对而言,“傅”同“辅”字,是指肺对心有协助作用。肺主气,心主血,人体是凭借气血而维持各种机能活动的。当水谷入胃之后,其精微物质化为血液,上归于心,然后通过肺脏的气体交换(吸清呼浊、吐故纳新)的作用,再内灌脏腑,外营皮毛,以供养全身,故有“肺朝百脉”之说,明·赵献可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说:“肺之下为心,心有系络,上络于肺,肺受精气,下乃灌注。”张介宾《类经·食饮之气归输藏腑》注释中也说:“经脉流通,必由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内经》中还论述肺对人体气血的运行所起的主导作用,当宗气从手太阴肺开始循行之时,是同呼吸往来相配合的。如《灵枢·动输》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定,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肺藏魄
见于《素问·宣明五气篇》。是说精神意识的一部分活动,是属于肺的功能。所谓“魄”,《灵枢·本神》谓“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精”,《经脉》认为是产生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所谓“人始生,先成精”。《决气》谓“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明·张介宾在《类经》中注释说:“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及其精神意识,渐有知觉,此则气之神也。”“魄”的作用,固然属于肺的功能,但总是在“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
主皮毛与喉鼻
“皮毛”包括皮肤、汗孔与毫毛等,这里主要指肌表皮肤而言。肺气主表,故合于皮毛。《素问·痿论》说:“肺主身之皮毛,”是肺与体表组织具有特殊联系。皮毛为一身的外卫,靠肺布散卫气以温养,所以《灵枢·经脉》有“太阴者(指手太阴肺),行气温于皮毛者也。”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肺生皮毛”之说。肺主呼吸,而皮肤之汗孔也有散气以调节呼吸的作用,所以《生气通天论》称汗孔为“气门”。清代医学家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也说皮毛有“宣肺气”的作用。由于在生理上肺与皮毛紧密关联,所以在病理上也常互相影响,如外邪侵袭,常由皮毛而犯肺,从而出现恶寒、发热、鼻塞、咳嗽、甚则气喘等“肺气不宣”的证候。《素问·咳论》所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即指出了此种证候的病理特点。肺气足则卫外固密,邪不易干;肺气虚则卫外不固,而易患感冒。又由于卫气与肺气的宣发有关,卫气司汗孔的开合,所以肺卫气虚,肌表不固,则常自汗出;而肺卫闭实,毛窍郁闭,又常见无汗的症状。至于外感发热,无汗而喘的表实证,治疗时运用解表发汗的方法,祛邪以从皮毛外出,汗出表解之后,就会热退喘平。这种治疗原则,是根据“皮毛者,肺之合,”及《阴阳应象大论》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理论而制定的。
肺开窍于鼻,鼻和喉是呼吸出入的通道与门户,所以有“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的说法。鼻的通气和嗅觉的功能,主要依赖肺气的作用。肺气和,呼吸利,嗅觉才能灵敏,所以《灵枢·脉度》说:“肺气通子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而且鼻又成为邪气侵犯肺脏的重要途径。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肺,在窍为鼻。”若风寒袭肺,则鼻塞、嗅觉不灵;肺有爆热,则鼻干而涩;邪热壅肺,可见气急鼻煽。临床上常把鼻的变化作为推断肺脏病变的依据之一,而鼻的疾患也常从肺脏进行治疗,就是根据“肺开窍于鼻”的理论而来。喉咙是呼吸通道,肺之门户,也是发音的器官,故喉的通气与发音,直接受肺气的影响,所以肺有病变时,往往可以引起声音嘶哑及喉部的病变。如外邪犯肺,肺气不宣,常可导致咽喉不利或失音。《千金要方·肺脏脉论》所载:“若其人本来语声雄烈,忽而不亮,施气用力,方得出言,而反于常人,虽曰未病,势当不久,此为肺病声之候也”的病例,足以说明肺病是影响发音的。所以《难经·四十难》有“肺主声”的说法。

☚ 心   脾 ☛

肺fèi

(人和高等动物的呼吸器官) lungs
◆肺癌 carcinoma of the lungs;lung cancer;
肺痹 {中医} the lung-energy stagnation syndrome;
肺病 the lung disease;con;
肺部换气 pulmonary ventilation;
肺尘病 pneumoconiosis;
肺充气 lung inflation;
肺充血 stethemia;pulmonary congestion;
肺出血 empsyxis;pneumorrhagia;
肺动脉 {生理} pulmonary artery;arteria pulmonalis;
肺腑 the bottom of one's heart;
肺腑之交 a bosom friend;deep and sincere friendship;
肺腑之言 talk from the heart;most reliable words;the words from one's heart;words from the depths [the bottom] of one's heart;
肺钙化 calcification pulmonum;
肺疳 {中医} lung malnutrition in infant;
肺呼吸 pulmonary respiration;
肺活量 vital capacity;pulmonary;vital of lungs capacity;
肺结核 (pulmonary) tuberculosis(TB);phthisis;decline;
肺静脉 {生理} pulmonary vein;
肺空洞 pulmonary cavity;
肺脓肿 pulmonary abscess;lung abscess;
肺气肿 emphysema pulmonum;pneumonecta ̄sis;pulmonary emphysema;heaves;aero-emphysema;
肺切除术 pneumonectomy;
肺热 lung heat;
肺肾阴虚 lung-kidney deficiency;
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
肺水肿 pneumonedema;pulmonary edema;
肺外科 pneumochirurgia;pneumonochirurgia;pneumosur ̄gery;
肺心包炎 pneumopericarditis;
肺心病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肺虚 {中医} deficiency syndrome of the lung;
肺穴 lung point;
肺血管造影术 pneumoangiogra ̄phy;
肺循环 {生理} pulmonary diffusing capacity;pulmonary circulation;
肺炎 pneumonia;pulmonitis;
肺叶 {生理} a lobe of the lung;
肺硬变 pneumonocirrhosis;pulmonary cirrhosis;
肺硬化 pneumosclero ̄sis;
肺郁血 passive congestion of lungs;
肺脏 lungs;
肺燥 dryness of the lung;lung dryness;
肺胀 the lung- distension;
肺肿瘤 lung neoplasm

肺fèi

lung

肺fèi

腑之言|肝相照

❸ 洞见腑|感人

❹ 狗心狼|狼心狗|没心没

肺fèi

(8画)

【提示】月,中间两横宋体与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市,中间一竖到底,不要错写成“市场” 的 “市”。

*肺fèi

8画 月部 人和高等动物的呼吸器官。有时代指内心: ~脏|~活量|~腑之言。

肺()


武威漢簡·甲本有司10,新莽
祭肺一。

武威漢代醫簡·第一類簡21,東漢
名曰肺輸。

崔千里墓誌,唐
心爛肺焦,告訴無所。

張五墓誌,唐
汝父母早喪,汝速神消,令吾肺膓有逾刀割。
按: “市”訛作“市”。
《説文》:“肺,金藏也。从肉市聲。”

☚ 腎   脾 ☛

肺fèi

古代形声字。从月(肉),市(不是黻的本字。是的隶变,读pò。重叠用,指草木茂盛状)。声母转变如发泼、非排例。韵母去声入声转变。肺脏,是人和某些高等动物体内管呼吸的器官。

肺★常◎常


fèi形声,从月(肉),市(fú)声,肺脏,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呼吸器官。

(fèi)

从肉,巿聲。
【按】肺,《説文》:“金藏也。”以五行對應五臟,金對應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