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功能ganzanggongneng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非常复杂的生理、生化功能。肝的组织解剖特点及其所含的丰富的酶,使肝有可能参与几乎所有的物质代谢,人们称它是人体的“化工厂”。胆是肝的附属器官,与肝关系密切,对完成肝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肝脏主要功能有:(1)参与蛋白质、糖与脂肪代谢:肝是进行三大代谢的重要器官。它摄取经过消化吸收及体内分解代谢产生的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全部血浆白蛋白及部分α、β球蛋白均在肝内合成。肝还可将非氨基酸物质转化成蛋白质,对维持机体蛋白代谢平衡起重要作用。肝功能障碍时可引起血浆白蛋白浓度下降及蛋白成分比例变化等情况。糖是人体供能的重要物质,肝有分解、合成肝糖原及糖原异生作用(将非糖物质转变成糖)。饭后血糖升高,肝可将葡萄糖迅速合成肝糖原贮存备用。饥饿时又可将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输入血循环,以供组织之需。所以,在神经及内分泌因素的调节下,肝起着维持血糖稳定的作用。肝功能损伤时,可出现糖耐量降低现象。在脂肪代谢中,肝分泌的胆汁帮助脂肪的消化吸收。同时肝又是合成、贮存、分解及运转脂质的枢纽。肝合成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内源性甘油三酯及载脂蛋白,也是分解胆固醇的唯一场所。胆固醇分解后由胆汁排出。肝细胞损伤,血浆胆固醇可以降低;胆道梗阻,血浆胆固醇升高。(2)胆红素代谢:肝细胞有从血浆中摄取未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中使其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结合胆红素,并将其排入胆道之功能。肝细胞损伤或胆道梗阻时,血中胆红素含量升高而出现黄疸。可以利用血、尿、便中胆红素及其代谢产物作为检验指标。(3)胆汁酸代谢:胆固醇在肝内先形成初级胆汁酸,再进一步成为结合胆酸,排入肠道后又被小肠吸收重回肝脏,形成肝肠循环。所以,肝与胆汁酸代谢关系密切。肝病时可引起血中胆汁酸浓度升高。(4)生物转化和排泄功能:肝脏可以将一些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各种代谢产物、异物、各种药物或毒物等经生物转化解毒,并使之易于随胆汁或尿液排泄到体外。通过肝脏排泄的物质很多,如胆固醇、胆汁酸、碱性磷酸酶等正常成分及一些解毒作用产物。肝排泄功能障碍时,可因药物或毒物的蓄积而导致机体中毒。(5)血液凝固机能:大多数凝血与纤溶因子均在肝内制造。所以肝脏对维持凝血与抗凝系统的平衡很重要。肝病时可因凝血因子缺乏而有出血倾向。肝功能非常复杂,除上述外,在维生素代谢、激素代谢、调节机体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免疫方面也都有着重要作用。
肝脏功能
肝脏具有多种多样的代谢功能,它在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激素以及胆色素等物质代谢中均有重要作用。同时,肝脏还有分泌、排泄、解毒等方面的功能。它分泌的胆汁在消化中的作用见“胆汁”条。
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肝脏除了能合成肝蛋白外,还是合成血浆蛋白的主要器官。血浆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只在肝内合成;α-球蛋白主要在肝内合成;β-球蛋白大部分在肝内合成;但是γ-球蛋白则主要在肝外合成。肝脏尚能合成凝血酶及凝血因子Ⅴ、Ⅶ、Ⅸ、Ⅹ和前激肽释放酶等,因而与凝血功能有密切关系。肝脏在氨基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上起着重要作用。氨基酸的转氨、脱氨、脱硫、脱羧及转甲基作用,都能在肝内进行。肝内联合脱氨作用甚为旺盛,处理氨的能力很强。肝脏是人体内由氨生成尿素最主要的器官。
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肝脏是人体内贮存糖的主要“仓库”,是调节血糖浓度的重要器官。当肠道吸收入血的葡萄糖浓度增高时,肝脏能迅速将葡萄糖合成为肝糖原,贮存起来;反之,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肝糖原即迅速分解为葡萄糖送入血中,调节血糖浓度。肝糖原的贮存量是有限的,约为肝重的5~6%,故在饥饿十多小时后,贮存的肝糖原绝大部分都被消耗,此时血糖浓度的维持则主要依赖肝及肾中的糖异生作用。
肝脏也是人体内由糖转变成脂肪的主要场所,这样生成的脂肪不能在肝内贮存,而是与肝细胞内的磷脂、胆固醇及蛋白质等一起形成前β脂蛋白,输送入血,运往其他组织供贮存或利用。
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肝脏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代谢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肝脏能分泌胆汁,其中的胆汁酸盐可促进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被吸收后的脂类以乳糜微粒形式进入肝脏。在肝内氧化分解或者合成前β脂蛋白送入血中。前β脂蛋白在血中受脂蛋白脂肪酶的作用可逐渐转变为β脂蛋白,并释放出部分α脂蛋白。此外,从脂肪组织动员而来的游离脂肪酸,在血中是与肝内合成的白蛋白结合而运输的。
肝脏是氧化分解脂肪酸的主要器官,是人体内酮体生成的最主要场所。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主要是:
❶在脂肪酸氧化分解生成酮体的过程中释放较多能量,以供肝脏进行代谢和完成各项功能的需要;
❷所生成的酮体是一些小分子有机化合物,送到其他组织(心、肾、骨胳肌等)易被氧化利用,作为这些组织的良好的供能原料。
肝脏合成脂肪酸和脂肪的能力很强,但所合成的脂肪不能在肝脏内贮存,而是作为前β脂蛋白的主要成份送入血中,此外,肝脏还能合成磷脂和胆固醇,并能把胆固醇转变为胆酸,作为合成胆汁酸盐的原料。由胆汁排泄胆固醇再把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是人体内胆固醇去向的两个重要途径。
肝脏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 肝脏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吸收、贮存、改造和利用,肝脏所分泌的胆汁酸盐是脂溶性维生素从肠道吸收的重要条件。因此肝胆疾病引起胆汁分泌障碍时,必然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导致某些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A、D、K、B2、PP、B6、B12等在体内主要贮存于肝脏,其中以维生素A贮存最多,因此对维生素A缺乏导致的夜盲症,动物肝脏有很好的疗效,肝细胞能将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将维生素D转化为25羟维生素D,后者是维生素D活化的重要步骤之一。很多B族维生素在体内转变为酶的辅基或辅酶,参与物质代谢,这一转变也主要是在肝脏内进行的。例如由维生素B1转变为辅羧酶(焦磷酸硫胺素),由维生素B2合成黄酶的辅基(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及黄素单核苷酸),由维生素PP合成辅酶Ⅰ和辅酶Ⅱ,由维生素B6合成磷酸吡哆醛,由泛酸合成辅酶A等都主要是在肝细胞内进行的。肝脏还可将脱氧抗坏血酸还原为维生素C,有利于维生素C的利用。
肝脏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 肝脏是人体内使激素失去活性(灭活)的最主要的器官,因此,当肝功能严重障碍,影响某些激素的灭活作用时,则出现这些激素作用增强的现象。在肝脏中灭活的激素主要有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等类固醇激素。此外,胰岛素、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及抗利尿激素等也主要在肝脏内灭活。其中类固醇激素的灭活与肝脏疾病的诊断有密切关系。血中类固醇激素能很快地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它们可被氧化、还原或羟化而失去活性,形成17-羟或17-酮类固醇化合物,并可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成酯,小量从胆汁排出,大部分随尿排出体外。当肝功能严重障碍时,对类固醇激素的灭活能力减弱,血中雌激素和醛固酮含量往往增高。
肝脏在胆色素代谢中的作用 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能力很强,流经肝脏血流中的间接反应胆红素,几乎全部可被摄入肝细胞内,因此,肝功能正常时,血清中胆红素含量很低。进入肝细胞内的胆红素与特定的载体蛋白结合,被运送到内质网,经过酶促转化,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直接反应胆红素)。胆红素在内质网经结合转化后,变成极性较强的水溶性化合物,再经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的作用被运输并排入毛细胆管,此排出过程是主动的,需要消耗能量,而且是肝内胆红素代谢的限速步骤。
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腔后,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尿胆原及粪胆原,小量尿胆原被重吸收入血,入肝后大部分仍以原形再被排入胆道,称为胆色素的肝肠循环。另外,少量尿胆原未经肝细胞处理而进入体循环。由肾脏排出,故正常人尿中可有少量尿胆原。肝脏从血中摄取尿胆原并将其排入胆道,这是肝细胞的一个很敏感的功能,而尿中尿胆原的排出量能较灵敏地反映肝细胞的损伤。
肝脏的解毒功能 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解毒器官。它能使原来毒性大的物质转变为毒性小的物质,把溶解度低、不易排出的物质改造为溶解度大、容易排出的物质,通过胆汁或尿排出体外。肝脏的解毒作用主要有氧化、还原与结合解毒三种方式,其中以结合解毒最为重要。作为结合解毒的结合剂主要有葡萄糖醛酸、硫酸、乙酰辅酶A和甘氨酸等。同一种毒物进入肝脏后随情况不同,存在着解毒与致毒(即毒性增强)两种可能性。这主要取决于毒物的性质、剂量和肝脏本身的功能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