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肃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肃慎 肃慎古族名。也作息慎、稷慎。商、周时,居“不成山”(长白山)北,东滨大海,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从事狩猎。周武王、成王时曾以“楛矢石砮”来贡。司马相如《子虚赋》:“邪与肃慎为邻,右以汤谷为界。”——隔海斜望则与肃慎为邻,右面则以日出之处的汤谷为界。 ☚ 肃何千千 肃肃 ☛ 肃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左传》昭公九年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商周时期居住在今河北北部及东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肃慎族与周发生联系,曾向周贡纳楉矢石砮。 肃慎东北古族名。又作息慎或稷慎,包括语言、习俗相近的众多部落或部落集团。分布于长白山以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传说,早在舜禹时代,就与中原王朝建立了联系,进贡过方物。到了周代,与中原王朝的联系有所加强,曾先后向周室进贡楛矢石砮和一种叫做“塵”的动物,周成王命大夫荣伯作“贿息慎之命”。春秋时,周室官员宣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其社会发展不平衡,如居于乌苏里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者,从事渔猎,过“穴居”生活,处于发展较低阶段;而居于牡丹江流域者,除从事渔猎外,还兼营原始农业,家畜以猪为多。一般认为,宁安莺歌岭遗址是其文化遗存,大量出土的石制或骨制镞、矛、刀、鱼钩及陶制网坠等工具,反映当时人们的渔猎生活; 出土的农具有打制的石锄、砍伐器和磨制的杵、磨盘、磨棒以及鹿角锄等,表明其原始农业状况; 出土的猪头骨和陶猪,则说明当时的猪饲养业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汉魏时的挹娄,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辽金元明清时的女真、满洲、赫哲等,皆是属于这个族系的民族。 肃慎见“满族”。 肃慎中国古代东北民族。亦称“稷慎”、“息慎”。早在舜、禹时代,就与中原有了联系,至周,已臣服于中原王朝。周武王时,有肃慎人来入贡楉矢石砮,周成王、周康王时再次来朝。其分布范围大致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今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社会发展已出现不平衡状态,以渔猎为主,有初步的农耕。战国后,不见记载。但至三国两晋时期,其名又重新出现,与战国至三国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辽金元明的女真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肃慎亦称“息慎”、“稷慎”。中国古族名。商、周时,居“不咸山(今长白山)北”,至黑龙江中下游流域,“东滨大海”(今日本海)的广大地区。过氏族定居生活,住长方形半地穴式的房屋。从事农业和狩猎。家畜饲养业相当发达。禹定九州时,周边各族“各以其职来贡”,其中包括“息慎”。周武王、成王时, 曾贡献“楛矢石砮”,臣服于周。西汉以后改称挹娄(或仍称“肃慎”)。 肃慎族名,亦称息慎、稷慎。满族的先世。居于今松花江以东牡丹江流域地。以畜牧和狩猎为业,夏则巢居,冬则穴处,无农业,家畜有马,无牛羊,多猪。从传说的舜禹时代开始,已与中原建立朝贡关系。商周之时,亦来服,贡楛矢、石砮。战国至西汉,文献所载 “真番”即指该族。魏青龙四年 (236)五月复以肃慎之名献楛矢,直至北齐天保五年(554)仍有遣使朝贡纪录。 肃慎 084 肃慎中国东北古代民族,亦作息慎、稷慎。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分布在 “不咸山”(长白山)北,东濒大海,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文献记载远在舜、禹之时肃慎就和中原有了联系。舜时“息慎氏来朝,贡弓矢”,禹定九州时,肃慎来贡。商代肃慎来服,周武王时,肃慎贡楛矢石砮。周成王时伐东夷,肃慎来贺,王命荣伯作“贿肃慎之命”,“康王之时,肃慎复至”。周人认为“肃慎、燕、毫,吾北土也”。战国以后,史书不见肃慎,只有挹娄。至三国两晋时,肃慎之名又重新出现,挹娄亦同时有记载。史家或谓挹娄即肃慎之改称;或谓当时肃慎为挹娄所隔,不得来朝,其名遂隐。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之靺鞨,辽金元明之女真等,史家多认为与肃慎有渊源关系。文献记载与出土器物表明,肃慎处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父子世为君长”,生活于山林之间,夏巢居,冬穴居。耦耕,种五谷,兼事狩猎,以楛矢石砮(桦木杆石箭镞)射猎,善养猪,食肉衣皮。冬以猪油涂身御寒,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前后。能织麻布,制陶鬲等。俗皆编发,女子婚前性关系自由,婚后有约束,妇贞而女淫。将婚嫁,男以毛羽插女头,女和则持归,后致聘礼。不敬老人,贵壮而贱老。 ☚ 奚 挹娄 ☛ 肃慎 肃慎中国东北地区古老的民族。亦作“息慎”、“稷慎”。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肃慎人以狩猎为生,制造弓矢为其所长。当中原地区还处于远古部落联盟时代时,肃慎人就不辞劳苦与之频繁交往了。据《竹书纪年》记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此后,肃慎与中原王朝的来往日趋密切。周武王时,肃慎人向周王朝“贡楛矢石砮”。周成王征服东夷,肃慎派人至周朝“来贺”,以示诚服之心,成王特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作为嘉奖。周康王时“肃慎复至。”通观肃慎与周王朝的关系可以确信: 肃慎以频繁向周王朝纳贡等方式向世人昭示自己是周朝的臣民,与周朝息息相关;周朝也始终视肃慎为自己的臣民,将肃慎人所在地区视为自己的疆土。肃慎人当时活动的地区:东临日本海,西至嫩江以东,北达黑龙江入海处,南到今吉长地区。周景王于十二年(鲁昭公九年,前533年)派大夫詹桓伯去晋国解决周与晋的土田纠纷、责备晋国无理侵夺周的疆土,当时詹桓伯义正辞严地说:“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据考古工作者对肃慎地区出土的文化遗存进行剖析,并验之以文献记载,确认远在春秋战国时期,肃慎的社会发展即已随着居住地的不同而出现不平衡状态。以吉长地区为代表的西南地区以农耕为主,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阶段;乌苏里江流域则以狩猎生活为主,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全盛时期;黑龙江下游的肃慎人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战国以后,史书中不再出现肃慎的族称,而其位置却为挹娄所占。故《后汉书》及《太平寰宇记》等颇具影响的书籍都认为挹娄渊源于肃慎,而且族名随着朝代更替不断改变: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辽、金、元、明时称女真,明末以后形成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赫哲族等。 ☚ 东夷 东胡 ☛ 肃慎又称“息慎”、“稷慎”,中国古代东北地区民族名。周朝时分布在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地区。以渔猎和狩猎为主,并与中原地区有过交往。 肃慎东北古代民族名。亦作息慎、稷慎、肃捽。名称含义有3说:一说源于神鸟名;一称由女真语zhul(“东方”之意)shen(“海青”之意)合成,意为“东方之鹰”(海东青);一谓是通古斯语“人”的意思。史载其邻近“不咸山(今长白山)”,大体分布在今东至日本海,南达牡丹江上游,西近嫩江,北有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广大地区。其所在亦有数说:一说在黑龙江下游(包括中游的一部分)南北广大地区;或说初在辽西和河北北部,后迁至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有说初在今松花江上游一带,后东迁到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地区;或说只在今牡丹江中游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也有说史前时代在今山东半岛,后沿今山东蓬莱至大连的一条海脊迁至东北;更有个别国外学者否认东北地区历史上有过这一族体。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来往,禹定九州时曾来贡。周武王克商时,其曾向周贡※“楛矢石砮”。成王、康王时皆遣使来朝,成王特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褒奖。景王时大夫詹桓伯列举周朝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说明春秋以前其地已纳入中原王朝版图。以狩猎为生,向周王室贡过猎物“麈”。考古发现表明,早在3千年前,其社会发展已出现不平衡:居今松花江上游及牡丹江中游一带者,开始使用青铜器,有农业生产,饲养猪等家畜,住半地穴式房屋,过定居生活,出现贫富差别;分布乌苏里江流域及其以东和以北地区者,仍以狩猎和捕鱼为生,使用的陶器种类单一,制作粗糙,尚处在比较落后的发展阶段。汉兴以后,史书称是时臣属于夫余的挹娄,即其后裔。但三国魏青龙四年(236)至南北朝时,其名复屡见于史,《晋书》还立有《肃慎传》,故史家对其与挹娄的关系众说不一:多数认为挹类即其改称,因旧名未完全消失,故二名互见于史书;或说挹娄乃其西境之一部落,因挹娄在汉代强大后阻隔了其通中原的道路,故中原人误以挹娄为古肃慎;一说肃慎、挹娄和南北朝时的忽吉,皆是同时并存的部落名称,中原人在不同时期以与其有联系的一部之名而概称之。然史家皆认为,隋唐时的靺鞨,辽金元明时的女真,是属于肃慎族系的中国古代民族;今满、赫哲、鄂温克等族,与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肃慎又作“息慎”、“稷慎”。古代东北民族。商周时,活动于不咸山(今长白山)北至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广大地区。以氏族为单位定居生活,居住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屋。从事农业和狩猎。家畜饲养业相当发达。禹定九州时,周边各族“各以其职来贡”,其中包括“息慎”。周武王、成王时,曾贡献“楛矢石砮”。西汉以后改称为 “挹娄”。 肃慎古族名。亦称息慎、稷慎。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古史传说,曾服于舜。周武王灭商后,以楛矢石砮为贡,臣服于周朝。周公东征获胜后,肃慎来朝,成王以礼答谢,命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