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技术史Chinese history of farmingtechnic中国古代在土壤耕作技术上经历了畎亩法、垄平作兼行、提高水旱耕作技术和发展轮耕制等四个发展阶段。 畎亩法阶段 中国大约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曾推行畎亩法,它是井田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的:“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诗经·大雅·緜》中的:“乃疆乃理,乃宣乃亩”等诗句,可视作把农田划分成井田,在井田中理出畎亩的写照。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崩溃,畎亩法作为当时的基本耕作技术在迅速发展。由于这一时期农田土壤的突出特征是存在“畎亩”,所以当时人们把畎亩作为农业的代名词。《国语·周语》韦昭注“畎亩”时说:“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庄子·让王》司马彪疏“畎亩”时也说:“垄上曰亩,垄中曰畎。”可见,所谓畎亩法,也就是垄作法。经过西周至春秋战国长期的垄作实践,大约在战国后期,人们对垄作的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从而为中国垄作的理论与技术奠定了初步基础。《吕氏春秋》“任地”和“辩土”上所总结的垄作理论与技术大概有以下四点: ❶提出了“上田弃亩”和“下田弃畎”的原则,这就是说,高田旱地要放弃垄台不种而种垄沟;低田湿地要放弃垄沟不种而种垄台。垄作的目的在于创造高低不平的微地形差异,以便在不同地势和水分的条件下,分别采取高田低作或低田高作的办法。 ❷提出了“亩欲广以平,畎欲小以深”的垄形要求。认为只有垄台宽而平,垄沟窄而深这种垄形规格,才能“下得阴、上得阳”充分有效地利用地力和光能,达到高产丰收的目的。同时指出“大畎小亩”和“高而危”的垄形,都是不合规格的。 ❸提出了“稼欲生于尘,而殖于壑者”的要求,为人们创造合理的耕层构造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的垄作法由于受着人力耦耕和耒耜这种耕具的限制,还是比较粗放的,主要是垄距较小,作用较差,“掩地表亩”,质量较差。 垄作与平作并行阶段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牛耕和铁犁的推行,特别是有壁犁的应用,以及配套整地工具耙耱的创始,使中国的土壤耕作进入了垄作与平作并行的阶段。这一时期,新兴的翻耕平作法,逐步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的耕作体系;汉代推行的代田法,又为垄作法增添了垄沟逐年互换,轮番利用土地的新内容。这一时期,垄作的方法已有耕地作垄、耧耩作垄、犁㽟作垄等多种方式。 不仅提高垄作法的耕作质量,并且扩大了垄作法的应用范围。汉代,氾胜之在关中地区推行的区田法,为黄土高原区的保墒防旱和抗蚀保土,开创了新的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创始的𥡦种法和耩种法是中国早期的不耕而种的方法,为后来的合理轮耕奠定了初步基础。西晋时期,中国的华南地区创始了水田耕作的耕耙耖新体系。 提高水旱耕作技术阶段 隋唐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方水田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土壤耕作进入了水田耕作和旱田耕作并行发展的新时期。南方水田的耕作技术,逐步形成了水旱轮作,水耕与旱耕结合的技术体系。水田耕作已经形成了耕耙耖三位一体的耕作体系;旱作已经采用了“开作沟”,整地排水的技术,提高了垄作与平作的耕作技术。在垄作技术方面,提出了“畎欲深以端,亩欲沃以平”的新要求,在翻耕平作技术方面,总结了浅耕灭茬和深耕细耙的经验。元代以后,区田法也发生了新变化,如带状区田可能已同“上田弃亩”法合流而不再重新提起,方形区田,小区变大区,区间距离缩小,土地利用率提高,并且将间套复种技术用于区田。 发展轮耕制阶段 明清时期,随着间套复种的大发展,在土壤耕作上进入了发展合理轮耕制的新阶段。南方水田地区,普遍实行耕耙耖耘和免耕播种相结合的轮耕体系;北方旱地,特别是以麦豆秋杂粮为主要轮作复种方式的两年三熟地区,通行以耕耙耱和留茬播结合为主要形式的合理轮耕制。这一时期的垄作理论与技术也有新发展。如《多稼集》中总结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❶按地势之高低,确定垄形规格。高田旱地垄形应当垄沟阔于垄台;低田湿地的垄形应当垄台阔于垄沟。 ❷按地势的高低,确定播种部位。高田旱地要播种在垄沟中,低田湿地要播种在垄台上。 ❸垄作的好处是: 实行条播,有利于通风透光,垄沟逐年互换,有利于用养结合;高田低作,有利于保墒防旱;低田高作,有利于排涝;便于中耕培土,既能充分利用地力,又能保证农作物根深叶茂。这个总结代表了先人对垄作理论与技术的最高认识水平。这一时期还在地多人少的地区总结和推行了以轮流精耕细作,积极培肥土壤为主要特点的亲田法。其中已经包括了轮作、轮耕、轮施肥等配套技术的新内容,对后来的耕作改制有深刻影响。此外,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还在甘肃、青海、宁夏的局部地区创始了保墒抗旱,抑制泛碱,提高地温,促熟增产的砂田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