耏Ér罕见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 《氏族略》俱收载。郑樵注云:“ (春秋) 宋有耏斑,以其守耏门,故以为氏。” 汉有耏跖,为芒侯; 其子耏昭; 明代有耏纯,绥德州判官。 耏读音·er(ˊ),为er韵目,属i—er韵部。如之切,平,之韵。 ❶颊毛。同“而”。 ❷姓,春秋时宋有耏班。 ❸兽毛;兽多毛。 上一条: 髵 下一条: 濡
耏读音n·ai(ˋ),为ai韵目,属ai—uai韵部。奴代切,去,代韵。 ❶古代刑罚的一种,是一种剃去颊须的刑罚。 上一条: 耐 下一条: 佴 耏乃nǎi也作“ ”。剃除颊须(古代一种轻刑)。例:刮~脸,刮~胡须。 ❍ 把颡脑上的毛发,给剃~光 (chuà)~净。 《集韵》:“耏,《说文》:‘罪不至髠(kūn)也。’亦作 。” 耏{}三3935形乱。闽语。广东汕头。   耏ér❶〈文〉颊须。 ❷〈文〉形容颊须很多的样子 △ ~而青面。 ❸古水名,在今山东淄博西北。 另见567页nài。
耏nài〈文〉剃去颊须(古代男子蓄须),古代一种较轻的刑罚。 另见207页ér。 耏(一)ér (二)nài【辨形】左是而。9画。形声。 【辨义】 形(一)ér ❶ 面颊上的胡须。 ❷ 姓。 (二)nài古代一种剃除面颊上胡须的刑罚。 【辨析】二音主要区别是: 一、词性不同:耏(一)ér作名词;(二)nài作动词。 二、适用范畴不同: 耏(一)ér指“胡须”并用作姓;(二)nài指古代一种刑罚。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鬚 > 而 > 耏 耏 ér 耏C259 (一)nai古代剃除颊须的一种轻刑:小罪~(《新唐书》)。 (二)er<文>与“而”同。颊须:沙汉之北,葱岭之西,冒~之类,跋涉悬渡。(《后汉书》)。也指畜毛:(病马)毛~复生(见《桯史》)。 理发 理发剪头 栉薙 剃发 剪去头发:剪发 钻发 剃除鬓须:耏 用刀具刮去毛发:剃(剃头;剃发;~须)祝(祝发) 鬄 削发 下发 落发髡祝 髡发 髡头 小儿剃发:剃 修剪头发:翦发 翦剔 理发、剃头或刮脸:开光(开光明) (修剪头发:理发)
另见:剪 头发 胡须 ☚ 理发 发式 ☛
胡须 胡须胡(胡子;胡髭 胡髯;长~) 须(须髭;须鬣;银~) 耏 髯(髯须;髯鬣) 頾(髭髯) 頿 胡子和头发:毛 须发 鬓髯 鬓髭 胡须和眉毛:须眉(~皓白) 须麋 上唇胡:髭(短~;卷~) 白色的髭:霜頾 银髭 八字形的胡:仁丹胡 两撇胡子 黑色的胡须:黳髯 红色的胡须:赤支沙 白色的胡须:白须 霜髯 稀疏的胡须:鼠须 卷曲的胡须:虬须 戏剧演员所带的假胡:髯口 短而硬的胡子:胡茬 胡碴 胡槎 胡子渣儿 胡须像戟一样又硬又长:须髯如戟 胡子浓密粗硬:黑楂楂 黑槎槎 胡须变白:霜髭 胡须根部:髭根 须发稀疏的样子:鬑鬑 须发长的样子:鬑(鬑鬑) 多须的样子:于思 于腮 髯髯 满脸胡须的样子:于思于思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毛:胡子)
另见:头发 毛1 ☚ 胡须 络腮胡 ☛ 耏ér ❶ [书] (胡须) beard,moustache or whiskers ❷ (姓氏) a surname:~ 班 Er Ban 耏 篆ér,nài[而(意符)+彡(聲符)→耏(《説文》:“耏,罪不至髡也。從而從彡。耐,或從寸。諸法度字從寸。”1.ér,面頰上的鬍鬚;2.nài,古代一種剃除面頰上鬍鬚的刑罰。)]
耏耐, 金文; 篆nài[而(古指“頰毛”,通“能”。也是韻母聲符。表示一事物發生得晚或結束得晚)+寸(古耐從“彡”鬚髮的象形)。後因與“剃髮〈髡kūn〉留須〈而〉”的古代刑罰有關,遂將“彡”改爲“寸〈分寸〉”)→耐(《説文》:“耏,辠(罪)不至髡也。從而從彡。”耐,借聲以爲“忍耐”,表示禁得起、受得住。與“能”、“忍”通。)] [南宋] 紹興太學生《南鄉子·洪邁被拘留》:“一日忍饑猶不耐,堪羞!蘇武爭禁十九秋?”(宋高宗末年派遣翰林學士洪邁使金,才餓了他一天,就向金屈膝稱臣,可恥!而漢代的蘇武被匈奴拘留北海牧羊十九年,怎麼禁得住?) 耏ér9画 而部 〈书〉 两颊的胡须。 另见nài(286页)。
耏nài9画 而部 古代剃除颊须的刑罚。 另见ér(100页)。 耏 (nài)亦作“耐”。罪不至髡也。从而,从彡,而亦聲。 【按】髡,音kūn,段玉裁注曰:“髡者,𩮜髪也。 不𩮜其髪,僅去須鬢,是曰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