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翰林学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翰林学士

官名。唐玄宗时以亲信文学之士别掌诏敕,号翰林供奉。开元二十六年(738)改称翰林学士,并于翰林院以外别建学士院以处之。翰林学士为差遣职,本身无品秩,由皇帝自朝臣中选任。初无员额,后仿中书舍人置六人,择其中资历深者一人为“承旨”。德宗以后,翰林学士逐渐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内廷,承命撰拟重要诏敕文告,有“内相”之称。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承旨往往晋升为宰相。

大凤/内制/内相/玉堂仙/光学/金銮/三字/次对/庶常

☚ 翰长   大凤 ☛

翰林学士【同义】总目录
金銮玉堂仙内相翰林学士内制光学大凤
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

官名。唐代始置。此后历代沿置。掌主翰林院政务。《元史·百官志》: “翰林兼国史院,秩正二品。中统初,以王鹗为翰林学士 〔承旨〕,未立官署。至元元年 (公元1264年) 始置,秩正三品。六年,置承旨3员、学士2员、侍读学生2员、侍讲学生2员、直学士2员。”

☚ 汉人行宫都部署   翰林祭酒 ☛

翰林学士

官名。唐玄宗时,始选有文学的朝臣任之。德宗后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与秘书,因常常值宿内廷,承命撰拟制诰,参与机要,故被称为内相。唐后期往往由此升任宰相。北宋为专职。后地位渐低。明代为翰林院长官,掌文翰,备皇帝顾问。清废,以大臣充翰林院掌院学士,下设侍读、侍讲学士。清末复置,位在侍读学士之上。

翰林学士

官名。唐太宗时,召名儒学士草拟诏旨,但未有名号,唐高宗乾封(666—668)以后,始称作“北门学士”。唐玄宗开元(713—741)初,召张说等人入禁中参预诏旨,表答奏疏,供奉别旨。开元二十六年,翰林供奉改称学士,在翰林院之南另置学士院以处之,入值内廷,专掌内命,举凡重大机密文字,皆由其草拟,不经政事堂即可下发,因此被称为内制,而由中书舍人拟定的诏旨则称为外制。无阶品俸禄,多由其他官员兼任。入院一年后迁升为知制诰,未知制诰者,不能草拟文书。以久任者一人为承旨。德宗以后,成为皇帝的亲信顾问,权势益重,号称内相。贞元年之后,任学士承旨者多位至宰相。

翰林学士

初为职务名,后为官名。唐代把以文学词章而出入侍从,备皇帝顾问的人统称为学士。自唐太宗时起,学士就常被召入宫中起草诏敕。高宗时由于这类人常待命于宫城北部,故称之为北门学士。唐玄宗时始置翰林院,以文章之士及各种技艺之人为翰林待诏,并常以其中之文学优异者掌四方表疏批答及应和文章。后来又以这些人为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至开元二十六年(738)又改称翰林学士,并别置学士院以居之,专掌内命,凡皇帝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等重要诏敕,皆出自这些人之手。翰林学士还常参与机要谋划,故有内相之称。德宗以后,宰相中多有自翰林学士升迁者。宋时仍掌制诰。其后地位渐低。历代沿置。

翰林学士

官名。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改翰林供奉设,选有文学才能的朝臣充任。在翰林院之外另建学士院以为其在内廷入直之处,以备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以后,因时事多艰,常需有随时商议机要的人,翰林学士遂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和机要秘书。以后逐渐定制,凡任免将相、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的诏命,都在事先由学士院起草,次日召集群臣宣布。正式的诏书都是用黄麻纸书写,由中书省颁布,只有翰林学士所起草的上述诏书用白麻纸,特别是任命宰相,必须保密,不能由宰相本人经手,故为学士院的专责。制诰本是中书舍人之职,自设翰林学士之后,中书舍人所掌正式诏敕称为外制,翰林学士所掌的皇帝特殊文告称为内制。唐代的翰林学士是差遣,无固定员额。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都可入选。入院一年,则升为知制诰。未升知制诰者不得起草文书。班次各依其本官,内宴时在宰相之下,一品之上,故有“内相”之称。不管本官高低,为翰林学士者升迁必易,唐代后期往往即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宋代的翰林学士是正官,不是差遣,学士资浅者只称直学士院,只有资历最深的才正式任命为翰林学士。任此职便有升任宰相之望。宋代翰林学士皆加知制诰官衔,称为内制,中书舍人称为外制,合称两制,与唐制同。惟宋代两制都是正官,同为朝列的清班,辽于翰林院、金于翰林学士院、元于翰林兼国史院、蒙古翰林院均沿设翰林学士,地位较唐宋时为低。明代以翰林学士为翰林院的主官,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字、备皇帝顾问。清代废。特派大臣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

翰林学士

差遣名、职事官名。


职掌

❶带“知制诰”三字,在学士院内供视草之职,掌撰内制(北宋前期,掌内制之翰林学士如本官阶升至“中书舍人”,则不带“知制诰”)。
❷北宋前期,或以翰林学士兼领他官,则与职名同,无实际职事,不带“知制诰”(《却扫编》卷下、《群书考索·后集》卷4、《翰苑群书》卷12《翰苑遗事》、《宋会要·职官》6之53)。


官品

正三品(《宋史·职官志》8《官品》、《分纪》卷15)。


编制

宋前期六员、元丰新制二员。然历朝未必拘守,或缺员,或超编置“员外学士”(《宋会要·职官》6之50)。


简称与别名

❶翰林。《容斋三笔》卷12《侍从两制》:“翰林本以六员为额。”《宋会要·职官》6之45:“《两朝国史志》:“学士院……学士六员。”
❷学士。全称应为学士院翰林学士。《玉堂杂记》卷3:“某久在翰苑,独员日常多。……戊戌九月丁丑,御药院传旨问:‘近例,院官有无三员者?’吏具:‘上初政,承旨洪遵、学士史浩、直院刘珙。’”
❸内翰。《宋史·王旦传》:“翰林学士陈彭年呈政府《科场条目》,(王)旦投之地曰:‘内翰得官几日? 乃欲隔截天下进士耶?!’”又见《居士集》卷18《答李淑内翰书》。
❹内相。《清波杂志》卷1:“乾道间,王日严内相申请谓:‘环一堂而坐,色皆素浅,极可憎,乞存紫衫。’”《铁围山丛谈》卷6:“(王)安中在翰苑,时人谓之‘王内相’。”
❺内制。太宗朝以前,翰林学士专职制命,不领它局职事,别称“内制”;至淳化二年,贾黄中、苏易简以翰林学士兼领它局,遂有在院学士专掌制诰与不在院学士不掌制诰之别,唯前者仍别称“内制”。《朝野类要》卷2。《宋东京考》卷8《翰林院》引《玉堂漫笔》:“宋制,以翰林学士带知制诰,谓之内制;以他职带知制诰,谓之外制。”
❻凤。《宋东京考》卷7《翰林院》引《庐陵集注》:“太宗时,贾黄中、宋白、李至、吕蒙正、苏易简,同时拜学士、承旨。扈蒙赠诗曰:‘五凤齐飞入翰林。’”
❼坡。《石林燕语》卷5:“俗称翰林学士为坡。”
❽翰墨。《水心别集》卷3《官法》:“故谏官、御史无人焉,翰墨、制诰或无人焉,大哉至于丞相之位或无人焉。”
❾词臣。《周文忠公全集》卷140《奏议》卷7《翰林学士选德殿对札子三首· 自叙》:“自唐至本朝优待词臣,异乎他官,非专取其翰墨之工也,谓其居近侍之职,无簿书之冗。”《翰林续志》:“太宗曰:‘词臣,实神仙之职也。’玉堂东西壁,延袤数丈,悉画水以布之,风涛浩渺,拟瀛洲之象也。”
❿天子私人。《石林燕语》卷9:“学士,天子私人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