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续西游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续西游记

 又名《绣像批评续西游真铨》,简称《续西游真铨》。不题撰人。凡一百回,首有真复居士序。国内现存该书渔古山房刊本,共有三次刻本:同治七年本;二为同治十年本;三乃不署年月之本。据今人考证,此书的成书年代约在明末。
 
 《续西游记》叙写唐僧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从灵山取经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到达灵山取经之时,如来佛命悟空、猪八戒、沙僧交出各自的兵器——金箍棒、钉钯、宝仗,归灵山神库收藏,永远不许使用。如来又派灵虚子和到彼僧在唐僧师徒回国途中,暗中帮助悟空保护真经。并赐到彼僧一串八十八粒菩提珠子,赠灵虚子一木鱼梆子,作为降妖伏魔的神器。
 唐僧师徒取回真经离开灵山。惊动了蚀纸虫蠹妖。蠹妖的三个头领要窃食真经以求长生不老,变成昔年与唐僧师徒相识的寇氏父子三人,后又变幻为养蚕之家,都被悟空的火眼金睛识破。蠹妖恼羞成怒,搬请蛙怪变作两队强人抢夺经担。悟空与师弟三人的兵器已被收缴,挥动手中的禅杖力战群妖。灵虚子和到彼僧暗中相助,用菩提珠子变成大石头打散了抢夺经担的众小妖,又用木鱼梆子变成犀牛角照出了蛙怪的本相。灵虚子和到彼僧驱散了抢夺经担的蛙怪后,又扮作两个客商赠给悟空芸香。悟空用芸香赶走了蠹妖。八戒在赠芸香时,一时贪心,偷拿了一些麝香私藏在身。
 老麋妖之孙小鹿脐下的麝香被人取走恹恹成病。老麋妖顺风闻到八戒身上私藏的麝香,误把八戒当作小偷,变一位老叟,趁悟空三人为师父找水之时与众小妖将经包扛走。悟空顺水推舟索性让妖怪替他们挑担出力。灵虚子和到彼僧得知此事,扮作两个僧人与老妖同行,先从老妖那里赚回四个经包,又变成斑斓猛虎吓退了众小妖。然后用两粒菩提珠子变为两个假经包,换回了老妖手中的两个真经包。老麋妖又请古柏老、灵龟老、峰五老和玄鹤老共谋夺经之事。众老妖变成庙宇,八戒上当被捆翻,经担也被老妖抢走。灵虚和到彼再次用菩提珠子将抢走的两个经包换走。悟空不知情由赶到妖洞夺经包,却被众老妖哄骗扛回了变幻成经包的两块大石头。五老妖中四老妖心服佛法,回山修身养性,灵龟老妖跑到赤炎岭上鼓动赤蛇精共同拦截唐僧师徒。灵龟妖吐阴凉之水,赤蛇精喷炎热之火,悟空、八戒、沙僧齐心协力保护真经。在三人就要灭妖之时,灵虚子和到彼僧前来说情,留下了两个妖精的性命。两妖从此冷热相济,阴阳和合,水火相宁,不再滋事。
 师徒四人来到黑松林。黑松林中蛇蝮蝎三怪为报赤蛇精之仇抢夺经卷,先骗后偷; 镇海寺众僧曾得悟空搭救迎接唐僧师徒入寺,知取经回,提出要誊写经卷,悟空怕经卷散失不肯,寺内众僧为得到经文,竟然忘恩负义昼抢夜盗;悟空为保护真经时变毒蜂,忽化群猴。蛇蝮蝎三怪将夜晚也来窃经卷的寺内僧人用毒气喷倒,将经担向如意庵转移时被悟空发现。悟空与妖怪和众僧三者之间为夺取真经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如意庵狐妖得知投靠蛇蝮蝎三怪,却被拒之门外,因而怀恨在心; 不想八戒见到狐妖举起禅杖就打,狐妖又生报复之心。狐妖既要报八戒之仇,又要消妖怪之恨,于是在悟空和妖怪之间两方奔走传递消息,时而透露真情,时而谎报军情,真假难辨,以期坐收渔翁之利。最后蛇蝮蝎三怪被真经放出的金光逼走,狐妖被脱凡和尚说破现出原形逃往莫耐山。
 狐妖来到莫耐山投奔虎威、狮吼两个魔王。两魔王听信狐妖之言,抢走了经担。悟空假变与妖魔往来的三昧长老,妖魔上当正要将经担交给悟空之时,真三昧长老又来到妖洞,妖魔一时难以分辨,狐妖诡计多端识出了悟空,悟空拔了一根毫毛变成假三昧,真身却一个斤斗打出妖洞。悟空查清了三昧长老的底细,又假扮作三昧手下的道人,从三昧和妖魔的眼皮底下挑走了被抢走的经担。两妖魔不肯善罢干休,遂写家书请来凤管、鸾箫两个魔王前来助战。她们原与虎威、狮吼是两对夫妻,已经分道扬镳,因与唐僧师徒相斗利益相同,此时又破镜重圆。两对魔君夫妻的朋友陆地仙为了骗取经文也加入了这场争夺,经过几个回合的斗智斗勇,悟空、八戒、沙僧在灵虚子和到彼僧的帮助下,斗败了妖魔。接着唐僧师徒路遇三尸魔王和七情、六欲两强人。七情、六欲与凤管、啊鸾箫是旧相识,要为凤管、鸾箫雪耻,伙同三尸魔王将众喽罗分作三队,摆开阵势拦在山岭,悟空大战三尸魔王,唐僧诵经点化了七情、六欲,三尸魔王畏惧真经神力,逃向他方。
 唐僧师徒过黯黜林、饿鬼林、狂风林、霪雨林、蒸僧林、臭秽林、迷识林、三魔林。蒸僧林中的六耳魔是已被悟空打灭的六耳猕猴的魂灵。三魔林中的消阳魔、烁阴魔、耗气魔,是牛魔王的后裔。狂风林中的啸风魔,黯黜林中的阴沉魔,饿鬼林中的独角大王,则在等待僧人点化。悟空与八戒等在灵虚子、到彼僧帮助下破了妖魔之法。
 唐僧师徒路过平妖里时,听说民女陈宝珍被隔界寂空山妖怪乌鱼精摄入妖洞,悟空在八戒的配合下,用调虎离山、引蛇出洞、偷真抵假三条妙计,把陈宝珍从妖洞中解救出来。在西梁女国,灵虚子和到彼僧乔装美貌男子,转移视线,使唐僧师徒躲过了女古怪的纠缠。渡有子河,悟空入水换回被老鼋夺走的菩提珠子,唐僧劝化了做水贼和山贼的九兄弟。朝元村中金木水火土五行失调,成精作怪扰乱村民,悟空挨家串户念动梵语平复了精怪,五行五气调元村民安居乐业。唐僧师徒登山玩景之时,沙僧在一妖洞中发现智渊寺长老被含灵怪压在大石板下,悟空将长老救出,又与妖怪打赌比神通,降伏了妖怪。福缘君、善庆君幻作隐士隐居山林与美蔚君妖狼狈为奸,要吃僧人求长生。悟空指破福缘君的前身是花果山上一猕猴,饶它回山修身养性。善庆君和美蔚君又去游说孟浪、慌张二魔。悟空为了对付众妖魔,先变做一个美貌女子迷住妖魔,接着用毫毛变成两把板斧,把妖魔的板斧换过来。孟浪、慌张二魔无计可施,只好去联合六鲲兄弟魔王,悟空凭着无穷变化,在四大神王的帮助下战败了众妖魔,保护真经继续赶路。悟空终于灭了机心,当鼯精和蝠妖企图骗经夺经,悟空不再与妖怪争斗,而是念动梵语收降了妖魔。唐僧师徙护送真经回到大唐,唐太宗亲自迎接,师徒四人同回灵山,善功圆满,成了正果。
 《续西游记》通过对唐僧师徒四人回国途中与妖魔展开的保护真经和夺取真经的斗争的描写,反映了大乘佛教 “明心见性”之义理,这是全书的主导思想倾向,同时书中还宣传了佛法无边和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思想。书中第五回作者借两句题诗发表议论:“试问前因何是正,但教性见与心明。”作者把唐僧师徒与妖魔的斗争看成是唐僧师徒与妖魔共同消除不净之根因,回复到本性清净,达到明心见性的过程。
 全书在情节的安排上,大多以唐僧师徒动了 “机心”触动妖魔,引起妖魔的怒心、嗔心和贪心,因而抢夺经文开始,接着是悟空运用 “机心”与妖魔斗智斗勇,挫伤了妖魔的元气,最后往往是在如来派出保护真经的天虚子和到彼僧的帮助下制服妖魔。有时是神王、菩萨出现收伏妖魔,也有时是唐僧念动真经感化妖魔。悟空在降妖除怪的斗争中也灭了种种机心。书中所说的“机心”,就是佛家所谓贪、嗔、痴、爱的欲念,以及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的外在情景。第五回中唐僧从灵山取回真经,动了吟咏之心,遂命三个徒弟与他联诗一首,这本来是正常的愿望,不料却惊动了蠹妖,引起它们的窃经贪经的邪念。这是唐僧师徒离开灵山后第一次遇到妖怪,同时也很能代表其它回目写唐僧师徒遇妖怪情节安排上的特点。这样安排情节意在表明不净根因是引出妖魔争斗的根本原因。书中有的情节分明已交待是妖魔或他人已预先设计夺经文,却又强拉硬扯地在情节安排上又转为起因在于唐僧师徒中某人动了机心。例如七十四回结尾处已交待: 车迟国古寺中的住持听说唐僧取得真经归来,为了使寺庙的香火兴旺,大斋醮常年不断,企图从唐僧那里谋夺一卷经文在寺,于是设下借刀杀人之计,挑唆鼓动桃柳村王家的不务正业的十兄弟,借助他们的力量强抢经担。这分明是寺中住持有邪念在先,且已周详预谋,然而在七十五回开始时却作了这样的情节安排: 八戒和沙僧摇船时把船撑歪了不能进港,八戒发急,悟空发笑,作者便借灵虚子和到彼僧的对话突出唐僧师徒动了喜怒之心,定然惹出妖魔,书中还在此处借诗句发表议论:“灵台既有损,妖魔自外侵。”果然王家兄弟趁悟空等人不备把船撑走,带走了船上的经卷。为了宣传佛家义理,竟如此强附! 类似的宣教更多地表现在书中的场面和情节的具体描写中:
 第五十一回有这样一段场面的描写: 唐僧师徒在某士人家借宿,士人听说悟空的平妖之事,对悟空非常恭敬,夸他有神通本事。八戒见状顿起嫉妒不平之意,也在一旁争长竞短夸说自家本事,沙僧也附合八戒之意。只因八戒起了这不忿之意,过迷识林便迷失了本性。作者接着又作了如下的情节描绘: 八戒为了与悟空争本事,前去迷识林探听迷识魔的情况,被迷识魔一口气喷来,迷失了本性,别人对他提起过去未来甚至取经之事,师父和师兄弟等人,他也全然不知。只因八戒起了不忿之机心,所以受到了惩罚。后来悟空对他提起“如来真经”,他才顿然醒悟。这样的彻悟很符合禅宗的“顿悟”之说。如同书中其它许多情节一样,悟空几乎每次同妖魔斗争都是难分上下高低,最后战胜妖魔不是依靠如来派来的灵虚子和到彼僧的大力协助,就是有神王、菩萨出现,再不然就是借助真经的力量。灵虚子和到彼僧是佛的代表,菩萨、神王与真经也同样是佛法的象征。无论是悟空战胜妖魔,还是八戒此时的“顿悟”,或者是妖魔的幡然悔悟立地成佛都是依靠佛法的力量。换言之,要消除悟空与妖魔斗智斗勇的机心,八戒的世俗欲念、妖魔的邪念都要依靠佛法的力量。
 《续西游记》的思想倾向还表现在人物的描写上,最为突出地表现在主人公孙悟空身上。在《续西游记》 中,孙悟空与妖魔斗争,虽然有着腾挪变化的本领,神奇莫测的机智,但与其说这是悟空这个人物性格的表现,还不如说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作者对悟空降妖伏魔的勇敢机智很少持赞赏态度,而是多有贬斥之意。书中不仅常借灵虚子和到彼僧之口指责悟空与妖魔斗智斗勇是动了“机心”,而且在实际的描写中也有所反映。例如六十二回至六十三回中比丘僧在与巫人的争战中,八十八粒菩提珠子散落,被老鼋抢走一粒。悟空下水找寻,先后变成水鼠、小妖、老和尚,并在心中暗自设了上、中、下三条计策。这本是运用智谋与妖魔争斗,但因是“机心”,却被本来没有什么神通的老鼋及小妖们认出识破,经过几个回合,悟空虽用尽心机,终究未能从老鼋手中夺回菩提珠子。最后还是真经显灵,放出万道霞光,将老鼋及其共同作恶的兄弟二鼋照得形消精散,把菩提珠子供献在真经前,才算解决了问题。尽管悟空勇敢善战、机智多变,在与妖魔的斗争中却总是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到是如来派来保护真经,始终跟随唐僧师徒左右的灵虚子和到彼僧两人在降妖伏魔之时,却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一些章节中,灵虚子和到彼僧两人成为实际上的主角。第四十九回至五十一回平定臭秽林即是明显的一例: 臭秽林的小妖拦路用秽物打人,悟空从一开始就一筹莫展,幸亏灵虚子和到彼僧变成神龙和猛虎,各显神威,才破了小妖之法。作者主张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书中的灵虚子本来便是位在家修行的僧人,称作“伏婆塞”,后又拜一道者为师学变幻之术。作者安排这样一个亦僧亦道的灵虚子协助唐僧师徒保护经义,绝非出于无意,而是敬僧重道之心的表露。书中除了妖魔外,其它人对佛道从无轻慢之心。纵然是妖魔,虽因机心引起邪念抢夺经担,但一条僧道点化,真经显灵,他们马上幡然悔悟,弃恶从善,恢复本性,宣扬“三教合一”的思想。
 《续西游记》 所反映的明心见性、儒释道三教合流、佛法无边等思想内容,是 《西游记》的某些思想内容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当时的社会思潮的反映。
 真复居士在 《续西游记》 的序言中说: “前记 (指 《西游记》,本文作者注) 谬悠谲狂……作者犹以荒唐毁亵为忧。兼之机变太熟,扰攘日生,理舛虚无,道乖平等。继撰是编,一归铲削。俾来去各有根因,真幻等诸正觉,起魔摄魔,近在方寸。”真复居士认为《西游记》是一部“谬悠谲狂”、“荒唐毁亵”,对神佛大不敬之文章,而《续西游记》的作者对此深感忧虑,他创作这样一部神魔小说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俾来去各有根因”的佛家义理,以抵消《西游记》,“机变太熟”的影响。对于 《西游记》 中不符合佛法之处要“一归铲削”。从两部书的内容看,应当说真复居士的结论是十分确切的。《西游记》和《续西游记》就其总体思想倾向看是大相径庭的。
 《续西游记》中明心见性思想是明代社会思潮在小说创作中的折射。明代是理学大倡的时代,理学是在佛教特别是禅宗与华严宗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中唐以来“三教合一”的巨大潮流的产物。“三教合一”就是“以伦理纲常(儒家性理) 为核心,通过心理的自觉修养 (禅宗明心见性) 和生理的自觉保养 (道教的养性全命) 等形式,形成的追求道德完善、重视内省反思、善于调善保健”(见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289页),也即以儒家的伦理为核心,辅以佛教的 “治心”,道教的 “治身”的一种思想文化意识。理学中陆九渊的 “心学”一派更明显地受到禅宗的影响。明代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学说,虽标榜反佛,但多取禅理。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随之出现了思想解放的潮流。其代表就是发展了王阳明学说的泰州学派,以及李贽和公安三袁。他们强调人性平等,肯定个人价值,其思想理论基础的“心即理”,正是有取于禅宗的“明心见性”的心理学说。《续西游记》“明心见性”的主题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思潮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形成的。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续西游记》在艺术上最成功的是它的情节。首先,从全书的情节发展来看,是由上一个事件引起下一个事件,环环相扣,事事相因。如第八回写灵虚子和到彼僧为了帮助悟空驱走蠹妖,赠给他芸香,八戒在旁看到还有麝香,动了贪心,私藏了一些麝香,由此引起了老麋妖为小鹿孙报仇的情节。又如: 八十回中美蔚君和善庆君两个妖怪被悟空和八戒打败,美蔚君被悟空压在山石之下,后被灵虚子和到彼僧将山石揭起,放了他的性命。善庆君却化作一只白鹤飞到孟浪、慌张之魔所在妖洞,慌张魔本想拒而不见,孟浪魔早就有心打听唐僧师徒的消息,夺取经卷,乃劝说慌张魔一起出洞迎接善庆君,引出了下面八戒因贪吃和贪色被妖怪捉住的故事情节。作者这样安排情节,使全书的故事情节呈现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波已平,一波再起的特点。
 全书在情节安排上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故事情节的铺垫。如第一回到第二回的内容,介绍灵虚子和到彼僧的来历和身份,作者之所以整整用了两个章节描述他们特别是灵虚子的经历,就是因为他们是书中的两个重要人物,如来佛派他们一路上跟随唐僧师徒,降妖伏魔、保护真经。这两个章节的情节内容便是为全书的情节发展作铺垫。作者在灵虚子身上花的笔墨较多,因为他是书中的一个特殊人物,具有亦僧亦道的身份,是作者宣扬“三教合一”思想的需要。再如:三十八回开始,写把守兵器神库的神王忽然听得神库内兵器乱响,上殿参见如来,如来料定孙悟空就要来索取金箍棒,于是命神王将收缴的金箍棒、钉钯、宝杖归还了兵器原来的主人,不给悟空、八戒、沙僧再使用这三件兵器的机会。这个情节篇幅虽然不多,但却预先为下面悟空三次来盗金箍棒未成的情节作了铺垫。由于作者注意情节的铺垫和交待,因而使全书具有情节联系紧密,结构周严的特征。
 从情节的具体描写和穿插来看,写得曲折有致、细致多变。不少情节的描写,细节的描绘都达到了“摹拟逼真”的境地。如第二十五回,描述孙悟空、灵虚子、到彼僧与虎、狮、鸾、凤两对魔君夫妻斗法的情节。作者先写悟空变成一个曾与妖魔有旧的隐士陆地仙,前去诓骗妖精,却被妖精一句话说得心虚,以为妖精已经识破了自己,忍不住露出了本相,飞走出妖洞外。这是第一层曲折。接着又写凤管女妖,摇身也变了个陆地仙,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过来又去捉弄悟空,却被悟空慧眼识出,识破妖怪,掣禅仗劈面就打,女妖气怯,飞星走了。这是第二层曲折。殊不料,如来派遣暗中保护唐僧四人的灵虚子见他们变来变去,不觉技痒,也变成陆地仙迎上路来,凤管女妖只当是真隐士来了,自觉羞愧没趣,现了原形,飞奔回洞去了。灵虚子不仅瞒过了女妖,甚至连悟空也一起瞒过。这又是第三层曲折。在短短的小半回书中,接连写三人都变成陆地仙诓骗对方,却不使人感到丝毫的重复累赘,反觉新奇有趣,令人不得不赞佩作者的尺水兴波技法,曲折变化妙笔。
 第二十三回写狮、虎、凤、鸾两对魔王夫妇变化了本相,前去相见的情节也非常有趣。狮吼和虎威两个魔王原来因不堪忍受凤管和鸾箫两个女妖的泼辣凶悍,离开她们,到另一座山占山为王。因要与唐僧师徒作对,要再度联合凤、鸾两女妖,于是写家书约定在莫耐山重会。不料想凤、鸾两女妖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回心转意,乃变作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丑婆相见,以探听虚实。狮、虎两魔王怕的是主动相认,失了体面,今后仍然要受气,于是变成两个十七八岁的白面郎君。双方相见不相认,都将对方错认为不相干之人。这一段故事情节表现出了两对魔王夫妇的复杂的内心,微妙的关系,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四个魔王的性格表现此时都富有人情味,因此使人感到不是那么可憎,而是有一些可爱。
 书中还有许多情节也写得精彩动人,如: 第三十回,唐僧等人碰到 “七情”、“六欲”一伙强人,八戒被捉了过去,正在无可奈何之际,悟空变成一只苍蝇,飞到八戒耳边提醒: “八戒何不弄个神通,到此还依老实!”八戒依计而行,趁“七情”强人走近之时,八戒把自己脸一抹,即变了七情模样,悟空见八戒变了七情,便把七情喷了一口气,变成了八戒,那众喽啰认错了,一齐上前把七情变的八戒乱打。七情越是叫“我”,那喽啰越打,道:“不是你是那个!”打得七情往寨前走,八戒变的七情在后面又叫喽啰着实打。那寨前喽啰见了,又齐齐乱棒打来。八戒变七情,七情变八戒,且不说其间寓意如何,只如此变来变去,亦可谓妙趣横生,同时也显示了猴儿的机灵多智与老猪得势不饶人的性格。
 《续西游记》中,由于对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的兵器被如来收缴,他们手中只有挑经卷的木棍。因此,当各路妖魔前来纠缠争战时,斗勇往往难以奏效,而只能斗智,只能靠“机变”去取胜。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有意把自己推到了一个极为难堪的创作境地。但反过来说,孙悟空无用武之地了,作者却恰恰能在极有限的圈子内施展浑身解数。正是在这种极其难堪的情况下,作者以其机巧灵活,游刃有余之笔,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这充分显示了作者艺术构思之巧妙与描慕事物之能力。重视情节的描写是《续西游记》最为显著的特色,但也是它最为明显的弱点。过于重视情节的构思,则 “匠”气太重。与《西游记》相比,它的弱点正在于缺乏《西游记》所具有的那一种浑成之美,更缺乏《西游记》作者在推动情节时所具有的那一种挥笔如椽,大起大落的胸襟气魄,以及由此而充分展示的英雄孙悟空那种一往无前,睥睨万物的豪迈气势。
 值得提出的是,《续西游记》的有些情节内容包含着哲理意味,如第二回,如来要派遣灵虚子前去协助悟空保护经文,因试灵虚子的法术,让灵虚子变大又变小,变幻之术尽被如来看破,如来就此发表了一番至大至小的议论,蕴含着引人深思的哲理内容。第十二回写妖魔把两包经卷夺走,悟空前去讨取,因动了自夸之心,被妖怪哄骗,扛走了大石头变成的两个经包,悟空背着大石块,越走越觉沉重,暗寓娇傲自大能使身上背的包袱越来越重,其中的哲理意义耐人寻味。

《续西游记》原文和解析 - 明清小说 - 可可诗词网

《续西游记》

续西游记

清嘉庆十年(1805)金鉴堂藏板本《续西游记》扉页书影

清嘉庆十年(1805)金鉴堂藏板本《续西游记》正文书影

明代白话长篇神怪小说。又名《续西游真诠》。一百回。不题撰人。或谓作者为兰茂,兰茂字廷秀,号止庵,别号和光道人,云南嵩明州人;或谓作者为季诡,其生平不详。成书于明崇祯年间。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嘉庆十年(1805)金鉴堂藏板本,藏日本天理图书馆;清同治渔古山房刊本,藏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1986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明末清初小说选刊”排印清同治七年(1868)渔古山房刊本,1986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排印本,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金鉴堂藏板本。

在取经事业即将大功告成之际,保经东行问题又提上日程。待唐僧师徒遭八十一难之艰辛,受百千万之魔孽来领取真经时,如来佛因让他们“说出为何事求经,本何心而取”发问他们而惹恼了孙悟空。孙悟空一气之下说出四十八种“机心”,于是,便注定在归途中会遇上了四十八种魔难。因为经卷能消灾去病,增福延寿,所以沿途众妖魔纷纷要抢夺经卷。同时,如来还认为,悟空等来时降妖灭怪,杀伤生灵,违背佛规,提出回东土途中应以诚心化魔,经棒不可同行,强行将他们的武器收缴归灵山宝库。因孙悟空等没有兵器了,无法战胜妖魔,如来佛又另派优婆塞灵虚子和比丘到彼僧沿途护送,并赐他们二人菩提珠八十八颗,和木鱼梆子一个,让他们在途中净心驱魔。

话表残编陈籍,经久不翻,其中多生出一种蚀纸虫,名曰蠹鱼。为首的两个大蠹鱼,早想走入灵山窃食经典,只是未能得逞。他们见唐僧师徒从他们所居的林中走过,就准备趁机窃食经典。一个蠹鱼就变成了寇梁,虚情接待唐僧师徒食宿。当夜,他们先是用计拐骗了部分宝经,又暗地派人强夺其他经卷。幸得比丘到彼僧与灵虚子变了僧道,将真经搬运到破庙内守住。蠹妖们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就决定在前行三十里荒僻林中,变为蚕桑,寻机钻入唐僧师徒的包柜内,随路吃掉他们的经文。行者悟空和八戒等人看出破绽,迅即挑着经书纷纷离去。蠹妖又结交了蛙怪,阻挡经文。行者与蛙怪交手,看看手中的禅杖不服手,有几分敌不过蛙怪的铁叉,就决定打回灵山寺前,要到神王处讨还金箍棒。行者一盗金箍棒未遂,只得一筋斗仍复到三藏面前。这时,小妖们为逃命,把抢得的经卷丢入池中,幸得白龙马衔经出池,保全了经卷。行者焚烧芸香将众蠹妖驱走,不料,因所用麝香是猪八戒从小麋鹿肚脐下骗窃而来,致使小鹿生灾害病,被惹恼的老妖麋变作一老叟借口让行者、八戒、沙僧去寻水,支开他们,而让众麋鹿趁机将三担经书搬运走,以便用来消灾治病。行者三人回来连天抱怨唐僧待人志诚,唐僧论志诚,灵通感应,比丘僧暗暗吓跑麋妖,使之丢下洗劫的经担。行者听了三藏奉承他神通广大的话,便动了一点矜骄心,他的经包遂惹了些妖气,费了半天工夫才得找回。比丘僧帮助找回经担后,老麋妖等决定设下“斋心庙”算计猪八戒,以报窃麝之仇。八戒因急于得到斋饭而于“斋心庙”被缚,众妖抢走他的经担。行者到幽谷洞寻找经书,峰五老打算用两块大石头变成经担包欺骗行者。灵虚子变了个老虎,比丘僧变了个樵夫,把古柏、麋老两妖吓慌,将菩提珠子二枚,变作经包,随将其经包抵换了,藏在路旁。那古柏、麋妖,只知慌慌张张,押着两个假包避虎飞去。

唐僧师徒走到赤炎岭西头,灵虚子变成老叟提醒他们这里有妖阻拦。果然,这里的赤蛇妖、灵龟妖变尽法子抢经,行者只好用猴拳对付他们。龟、蛇二精虽被行者打败,但经担还是被抢走了。灵虚子、比丘僧变作全真道士用计愚弄妖怪,骗回经担。赤蛇与灵龟老妖虽未抢得真经,却也沾了真经神异,躲入深谷修真,不复喷热吐冷害人。小妖内有一个得了蛇妖毒焰的名为蚖蛇,伙同族类企图继续抢夺经书,比丘僧、灵虚子变作唐僧、行者用木鱼声将他们惊散。

真经在镇海寺宝柜中现金光,吓得长老众僧先拜了真经,次后与唐僧师徒叙礼。在众长老的央求下,唐僧执意要徒弟们开经看,三个徒弟不肯。众僧抢着要开,行者见敌不过,机变心生,从身上拔下许多毛来,变了无数个大毒蜂,在众僧光头上乱咬乱叮。随后,蚖蛇蝮蝎等妖变做人形,来寺内偷经。只因行者拔毫毛变毒蜂螫众僧的根因,便遇着蝎妖在道路上四边施毒焰来还他个毒报。狐妖因蝎妖向他喷毒气而怀恨,便主动告诉行者被偷经担的下落。不过,狐妖又从八戒那里骗走了经柜。在比丘僧的指引下,经柜得以找回。三藏师徒们离了镇海禅林,不觉的又走一月多路,来到莫耐山,不幸被当年狮象大鹏遗下的两个小妖精虎威魔王、狮吼魔王摄去。本来,二魔惧怕行者威力,送唐僧过山。不料,狐妖前来挑弄是非,又把唐僧师徒的经担抢走。行者两度变成三昧长者来讨经担,都被狐妖识破,最后还是机变心动,才巧妙地骗回了经担。三藏诵得真经,把婆子聋瞽灵感复好。虎威狮吼二妖在狐妖的撺掇下不肯善罢甘休,接到陆地仙的通风报信,便变作唐僧模样来诈取经担,反而被行者以毫毛变的柜子欺骗。行者想到这种哄骗办法只能奏效一时,就再次思念起他的金箍棒来。于是,重返灵山二盗金箍棒,未遂。虎威魔与狮吼魔伙同凤管、鸾箫两妖穷追不舍,行者大怒,毁骂他们。妖魔拿了唐僧等三个,抢去经担,行者帮助他们采取假变法脱身逃出。又经过一番周折,行者、八戒方才把用来变化的猴毛、猪鬃收上身。

不久,他们来到朱紫国,听说当年剿灭的蟒蛇精的魂灵儿,附着百余个强人,专一劫掠往来客商,地方官兵去剿捕他不得。行者变作蜻蜓巡山查访,见与凤管、鸾箫两妖是旧交的三尸魔王和七情、六欲两个强人正伺机报仇。悟空与他们在蟒妖岭上大战,灵虚子化作一只苍鹰啄掉了三尸魔王手里的武器。败下阵来的三尸魔王作下圈套让六欲请唐僧做客,行者将计就计与八戒变作假唐僧、沙僧前往。席间,比丘、灵虚子变化的老道化作金甲神人,吓散魔王,七情、六欲两强人听了《心经》,回心转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话说当年的火焰山因灭火太过变成了黯黮林,又生出阴沉魔王兴妖作乱。阴沉魔王误吞行者被制服,唐僧师徒得日月宝光而过黯黮林。他们来到饿鬼林,曹操亡灵无处安身,流落于此,得独角魔王一顿饭食而感恩听其调用。却说行者与独角魔王大战,禅杖敌不过地板斧。忽然又想起金箍棒,再去水晶宫,寻着老龙王,哀求金箍棒未果,再到灵山三盗金箍棒,仍空手而归。灵虚子让行者用木鱼声响驱散妖魔。在狂风林,猛虎啸风两魔惊长老。尽管狐妖变化多端地助纣为虐,但是啸风魔王还是被比丘僧点化驯服了。狐妖来投霪雨林泾河老龙之灵兴云魔王,借他雪恨。行者被拿住遭打,八戒、沙僧也先后被捉去。比丘僧与灵虚子望着三藏师徒被妖魔舞弄,只好让玉龙马求请叔父。兴云老魔设斋供,款待唐僧师徒,并收了霪雨,送他们启程。

三藏师徒前行,过了百里至蒸僧林,六耳猕猴之灵正在此待机报当年行者一棒之仇,他用吹出的蒸气对付行者,又幸得比丘、灵虚点化,使唐僧师徒坦然过了蒸僧林。臭秽林心猿遇怪,比丘僧与灵虚子变了龙虎,助了行者,把臭秽林扫静,点化了一路跟踪作恶的狐妖。途经迷识林,迷识魔王等众妖将八戒迷倒,只等拿了唐僧们方才上蒸笼蒸熟,请八林消阳魔、铄阴魔、耗气魔三个魔王一同受用。行者根据如来指点,使唐僧师徒个个头顶上现出元神,用“智度尊经”破了迷识术。唐僧夜过八林,比丘僧用法术保全其安然无恙。师徒来到平妖里,正赶上陈员外之女宝珍被妖怪摄去。八戒假变陈宝珍将其救出,真经光射乌龟怪,使之不得近前。在西梁国隔界,女古怪把唐僧师徒连经担都捆拿入帐,比丘、灵虚设计变尼僧将他们搭救出来。行者智过百子河,水贼代送西来路。比丘僧要渡唐僧,结果因先打诳语,惹动老鼋,撞碎舟航,失了普提。行者入水取普提,老鼋提出用宝珠换宝镜。

元会县孝女养蜂割蜜遭逢蜂妖之害,县官公子因惜花也遭遇妖魅,得了昏迷病症。灵鹊在啄蜂后,化斋护送经文,却生出看经之念。行者唯恐有失,便三度使出机变诱骗看经鹊。蜂妖被唐僧片语仁言感化而去。

为考验取经队伍的禅心,如来又派出比丘四众从灵山尾随而来试探。龟精为避免行者从水路登山,破他行径,派小妖迎唐僧进城。唐僧留下行者在船上看行李,携同八戒、沙僧上山玩景,八戒得意赏心。灵龟妖魔与行者赌斗变化神通输了,被玉龙马从水里抓出,得唐僧一句真经,化一道乌云而去。唐僧师徒来到车迟国,因喜怒动心走错了路,优婆塞道众前到岔河纠正他们的路头。在大光禅林寺,为保全经担,比丘僧与灵虚子两个变了把守山门两员神将吓得住持不敢打经担的主意。三藏师徒见住持与村众人都回心向道,要建一会斋醮功德,便课诵诸品经忏为人除病。师徒途经通乌鸡国境界的高山,当道的是福缘君、善庆君、美蔚君三怪,其中,福缘君与行者同派,被行者说动,回山修行。行者诱惑山童说出善庆君、美蔚君的来历,原来他们一个是猩猩成妖、一个是白鹤成精。善庆君经不住行者、八戒打击,求救于长溪孟浪魔王。他们商量定一个变为卖酒汉子,一个变为妇女,诱骗取经人上当。八戒不识好歹中计被迷,幸得行者及时救出。行者见妖魔板斧厉害,就拔毫毛变化抵换,将他们打败。孟浪魔王逃到长溪内六鲲弟兄盘踞的回澜穴内,鼓动他们抢夺经文。比丘只因与灵虚子分了个山峰溪水各自探妖,被众妖拘留在穴室。孙行者与六鲲妖魔在溪岸上大战,无奈妖魔神通广大,终被捆缚。灵虚子力斗群魔,不能降伏,看看败阵,想起昔日灵山报事使者传谕,前途遇有难敌妖魔,敲动木鱼,自有神王来救。于是,敲动木鱼,召来神王。众神王大逞威力,收拾了众怪。

话说当年有个狮象国的小狮毛遁脱,为报当年父皇义叔被收服之怨,摇身一变为唐僧,又选三个精细的小妖,变了徒弟,白马经担,装得一般无异,准备以假乱真。行者与之打斗不赢,随即拔毫毛变妖愚弄他们。比丘僧、灵虚子见行者不能收复他毫毛,又没本事捉拿妖魔,只得把木鱼梆子敲了几声,请来神王相助。神王举火燎狮毛,山谷妖魔尽被灭。三藏与行者别了乌鸡国僧寺前行,只因众猎人惊骇过师父,行者便先后变成猛虎和无常惊猎人以报仇。比丘僧同灵虚子两个摘树叶变兔子,救了行者猎人之惊,见村户人家多生灾疾,也动了方便慈心。三藏礼拜真经三日,把地方灾病消除。却说当地鼯精作怪,缠住八戒,后因惧怕行者本事,化作一道妖气离去。不久,鼯精又千方百计偷禅杖,两个鼯精在逃走中化了黑烟,被行者化白烟相搅。双方变化斗法,鼯鼠五技而穷,行者变葫芦吓怪惊妖。鼯鼠又勾结蝠妖等又变车子、变白象来想办法袭取经担,唐僧师徒正好利用他们承载真经,加快行程。

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京城长安,受到唐太宗接见。他们方知多亏比丘、灵虚二位菩提暗中保护,才得以圆满回到东土。三藏成了正果,行者、八戒、沙僧俱各归真,龙马还原,灵山大庆龙华胜会,善功圆满,万有吉祥。

续西游记

长篇小说。佚名著。一百回。清袁文典《明滇南诗略》卷一称明初人兰茂曾作《续西游记》,毛奇龄《季跪小品制文引》又谓其友季跪作《西游续记》(《续西游》),是否本书,均系孤证,难以信从。本书描写如来佛因送经东土,“恐人怀不信,毁谤真文”,又恐“经文与钯、棒并行不得”,故要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缴了金箍棒、九齿钯、降魔杖等兵器,按原路保经重返中国,暗派大比丘到彼僧、优婆塞灵虚子尾随护送,由于孙悟空“八十八种机心之变”,而途经八十八次磨劫苦难,如蠹妖、麝妖、狐妖、蟒妖、蛙妖、趸怪、鱼怪、猩怪等等。大抵张皇神怪,而造事遣辞,不足为奇。虽间寓嘲讽,内容之丰厚则远不及原书。现存较早的是同治七年本,扉页右上端署“同治戊辰镌”,左下方署“渔古山房”,中题《绣像批评续西游真诠》,首有真复居士序。一九八六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张颖、陈速校点本即以此本为底本,并参照了另两种版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