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先秦儒家中的中庸思想在经济问题上一种极端表现。见儒家重要经典《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的作者为适应地主阶级已基本掌握了政权的社会变化,发展了孔子学说中保守的成分和改良主义的倾向,在经济问题上主张富贵和贫贱者均应安于现状,维护现有的秩序,并将它作为处理富贵贫贱问题的重要伦理原则和道德修养内容。该主张具有一定程度的宿命论色彩。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平时富贵的就行富贵的事,平时贫贱的就行贫贱的事。意谓地位不同的人们,各应遵循自己已习惯了的生活方式。 语出《礼记·中庸》。《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三四: 小生日前也曾向长者说: 世人~。古人说的好: 服之不中身之灾。足下衣服被盗去,却免了灾,若是尚在,不知这绸绫中,生出许多怪事,岂但身灾? ◉【素富贵行乎富贵】《醋葫芦》一一: 常言道: ~。难道如今的都相公倒肯省缩悭吝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