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药物与运动障碍
在服用精神药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运动障碍,老年病人对此应有所了解,以防发生意外。抗精神病药酚塞嗪类常见的运动障碍副反应有锥体外系反应,其发病率与药物种类、剂量、疗程、年龄及个体因素有关,老年人较易出现的有:
❶假性帕金森氏反应 主要特征为运动不能和肌肉强劲,二者可减低运动功能,表现为精神运动性迟钝,动作笨拙、迟缓,少动和肌肉强劲。第三个特征是双手或罹及躯干、双下肢及口周有节律的震颤;植物神经紊乱如流涎、多汗是其第四个特征。
❷不能静坐 表现为烦躁不安,不能坐定,反复走动或原地踏步,病人自觉受内部力量驱使,身不由己,不可控制,多数病人能意识到这些表现与药物有关。
❸急性肌张力障碍 为个别肌群持续痉挛,儿童及青年较多见。以上三种锥体外系反应,均可通过减药、停药而减轻或消除,也可使用对抗药物如东茛菪硷、安坦等,但这类药物也有副作用如头晕、兴奋、心动过速等,有青光眼者禁用,老年人也需慎用。其他如抗组织胺类药物苯海拉明和异丙嗪及抗病毒药金刚胺也可酌情使用之。
❹迟发性运动障碍 是因长期(通过1年以上)、大量服用抗精神药物所引起。老年及脑器质病患者较多见。以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式运动为其特点,尤其以口、舌、面的不自主运动最为突出,即口—舌—颊三联症,表现为舌不自主地伸缩、转动、舐唇、吸吮、鼓腮、咀嚼,下颌前后、左右、上下抖动,眨眼,皱额,作怪相,严重者语音不清,影响进食和呼吸。躯体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不自主、无目的地快速多变摆动,呈舞蹈、捻丸、抛掷样运动,反复高举上肢或不停跳跃,弯腰、凸腹、颈软不能抬头、提不起腿、足跟拖地而行,全身躯干运动不协调如姿势古怪,角弓反张,前后、左右扭动。上述症状在紧张、兴奋时加重,睡眠时消失。各种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引起,以氟奋乃静、三氟拉嗪及氟哌啶醇为甚。发生在老年伴脑器质性病变者,症状往往较重、恢复也较慢。处理较困难,关键在于预防。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由于该反应是在长期大量服药后发生的,因此用药时就应尽可能缓慢加药,避免长期用药,尤其是大剂量用药,老年人一定慎用,非必要时不用或少用抗胆碱能药。此外,服用三环类抗抑郁药还可产生共济失调等运动障碍,大量服用抗焦虑药及抗癫痫药卡巴咪嗪也可产生共济失调。老年人在服用这些药时均应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