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粤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粤风 粤风清小曲选集。李调元辑解。有清乾隆间(1736—1795)绵州李氏万卷楼刻清嘉庆间(1796—1820)重校本,以及清光绪七年(1881)广汉钟登甲乐道斋重刻本传世。《粤风》以清初吴淇所编《粤风续九》为蓝本。吴书可能已佚,王士禛《池北偶谈》、陆次云《峒谿纤志志馀》等书选载其所辑广西民歌多首。全书分四卷,卷一“粤歌”,署有“睢阳修和原辑”;卷二“瑶歌”,“濠水赵龙文原辑”;卷三“苗歌”,“东楼吴代原辑”,卷四“僮歌”,“四明黄道原辑”。后三卷少数民族之民歌,系用汉字标音,李调元详为注释。 ☚ 霓裳续谱 瑶歌 ☛ 粤风民歌。清李调元(1734—1802)辑。四卷。调元有《童山文集》已著录。是书系一部情歌总集。一万余字。主要选自吴淇、赵龙文、吴代、黄道四人所编《粤风续九》,兼增入作者所辑之作。分述汉(粤)、瑶()、俍(狼)、壮(獞)四个民族之情歌,共一百一十一首。反映出他们多彩的爱情生活和特殊的民俗风情。语言通俗优美,词调清新。歌谣之后,均加注释、评语或题解,有助于理解。是书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多民族情歌专集,在民歌史上占有地位,有清刻本今有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莫继勇、陈多《粤风考释》一书可参考。 粤风书名。清李调元(1734—? ,文学家,四川绵州人,字羹堂,号雨村,乾隆进士,历任广东学政)辑。四卷。用汉文记录粤歌(两广汉族民歌)、瑶歌、俍歌(壮歌的一种)、壮歌,并略加注译。分叙事、叙史和抒情三种,为研究两广壮、瑶等民族史及文学史的资料之一。 粤风 粤风清李调元辑。全书共四卷,用汉文纪录粤歌(两广汉族民歌)、瑶歌、俍歌、壮歌,并略加注释。分叙事、叙史和抒情三种。内容真实而生动,反映了壮、瑶等民族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及青年男女恋爱婚姻情况,是研究两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重要资料。收入《函海》丛书和《丛书集成初编》。 ☚ 粤西丛载 粤述 ☛ 粤风 粤风清李调元根据前人睢阳修和及东楼吴代四明黄道等所收集流行于桂平一带的民歌编辑成书,其中属于壮族歌谣的有《粤歌》,系汉语壮歌,共47首;《俍歌》的唱答歌22首;《俍人扇歌》6首;《俍人担歌》1首;《壮歌》8首。除《粤歌》之外,其他诗歌的可贵处在于用汉字记音采录壮语民歌并附有汉意解释。是研究壮族民间歌谣所不可多得的书籍。 ☚ 粤风续九 盘古开天辟地歌 ☛ 粤风书名。瑶、壮、汉族民歌辑注。4卷。清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号雨村,四川绵州、今绵阳市人,汉族)撰。为作者在粤西浔州(治今广西桂平县)督学时,闻浔江摸鱼歌受感动而采集之,后又收纳前任浔州推官吴淇所辑《粤风续九》部分内容,总勒而成。卷1辑“粤歌”(当地汉族民歌)29题共49首,附录“蛋歌”(指水上居民的民歌)3首,“沐浴歌”1首;卷2辑“徭歌”(瑶族民歌) 20首,又“徭人”“布刀歌”1首;卷3辑“俍歌”(壮族民歌)22首,又“俍人”“扇歌”(写于纸扇上的俍歌)7首,“担歌”(刻于扁担上以赠情人的俍歌)1首;卷4辑“僮歌”(壮族民歌)8首。全书共收汉、壮、瑶三族民歌111首,平列编卷,说明辑者对少数民族并无歧视之意。其中,除“粤歌”语文一致,无需注释翻译外,对瑶、壮两族民歌,均用汉字记录瑶语或壮语,并详加注释。为研究瑶族、壮族语言及文学史的重要文献。著名史学家和古籍学家顾颉刚(1893—1980)曾赞扬该书为“极大胆的创举”。有乾隆四十七年(1782)《函海》本及1927年朴社出版本(顾颉刚作序)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