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大疱
肺大疱,又名大疱性肺气肿、后天性肺囊肿、肺气瘤,紧位于胸膜下的又名胸膜下疱,表现为肺内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的薄壁空腔,常伴有单侧或双侧弥漫性肺气肿。
本病常继发于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其肺泡内压增高,肺泡高度扩大,逐渐破裂互相融合而成肺大疱。在慢性气管支气管炎同时存在时,肺气肿进展更快,肺大疱也更为常见。本病也常继发于肺炎、肺脓肿或肺结核。因炎性病变,细支气管粘膜有水肿,造成不完全性阻塞,发生活门作用,吸气时空气进入肺泡而呼气时难以排出,因而肺泡内压力增高,细支气管和肺泡间隔破裂后便形成大疱。
肺大疱本身可无症状,但因常为多发性,且伴有弥漫性肺气肿,有的大疱占位较大,压迫纵隔和对侧肺,可引起气短、胸闷,甚至呼吸困难。如大疱破裂发生张力性气胸,则可有突然胸痛,呼吸困难,并可出现紫绀。
体格检查时,肺大疱部位叩诊呈鼓音,呼吸音明显减弱。在巨大的大疱,呼吸音完全消失,纵隔向对侧移位。如肺大疱破裂造成气胸,常可发现皮下气肿。
X线检查可见肺部有单个或多个薄壁空腔,如伴有肺气肿,则见局部或全肺过度透明。巨大的大疱可占据整个胸腔,甚至将纵隔挤向对侧,须与张力性气胸鉴别。一般地说,在肺大疱,肋膈角常可见到肺组织,而在气胸,则肺组织完全推向纵隔。肺大疱还须与先天性肺囊肿鉴别,后者如无继发性感染则无肺炎等病史,不伴有肺气肿,但最后鉴别可能需作肺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在先天性肺囊肿,空腔内层为支气管壁的柱状上皮细胞;而在肺大疱则为肺泡壁的扁平鳞状细胞或纤维组织。
预防阻塞性肺气肿或减缓其发展是预防肺大疱的重要措施。因而及时治疗慢性气管支气管炎及其他肺部感染,戒除吸烟,减少慢性咳嗽,很属重要。此外及时治疗肺部炎性病变,消除细支气管粘膜水肿,降低肺泡内压力,早期肺气肿是可以复元的。肺大疱形成后,如症状不严重,又不是进行性扩大,不需手术治疗。
如肺大疱合并大量自发性气胸,为急诊手术的指征;严重呼吸困难时,可先引入一导管以减低胸腔内张力。巨大肺大疱压迫肺组织,无论单侧或双侧,均须考虑手术,减低胸腔内压力。手术方法为切开大疱,缝合与大疱沟通的支气管口,尽量保留肺组织; 如在一叶内有多数大疱,且伴有肺气肿,而其他肺叶尚好,可作肺叶切除术。如有双侧弥漫性肺气肿,除需急诊手术减压外,一般不采用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