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孢子虫病pneumocystosis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carinii Delanoe,1912)引起人、家畜和野生动物间质性浆细胞浸润性肺炎的一种原虫病。世界性分布。病原体分类位置尚未明确。虫体形态和生活史不甚清楚。多为隐性感染。鼠、绵羊、山羊、犬、猫、猪、马、猴、狐等动物均能感染,幼畜和体质虚弱的老年家畜常呈急性发病。在人则多发于早产儿,婴幼儿及先天性免疫缺陷或免疫受抑制的病人。病畜表现呼吸道症状,干咳,呼吸困难等。可用戊烷脒、乙胺嘧啶、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异唑,并合并应用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治疗。 肺孢子虫病 肺孢子虫病肺孢子虫病系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carinii)经呼吸道侵入,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的肺部感染,未经治疗者,预后不良。 病原体离体培养未获成功,其生物分类学归属迄未肯定,现认为是原虫,但也有真菌的特征。新鲜肺切片经Giemsa染色为直径约4~6μm大小的囊状结构,囊内含有2~8个直径约1μm的卵圆形小体,每一小体含有一个偏心染色体(可能为细胞核),其周围有少量蓝色体(细胞浆);囊状体染成淡蓝色或无色。电镜显示复杂结构,除核体外还有内质网、核糖体和线粒体,提示它具有蛋白合成和氧化磷酸化的能力,但无吞噬作用。囊状体破裂后释放出成熟的“滋养体”到肺泡内,通过二分裂繁殖再形成新的囊体。已排空的囊状体变成新月形。 肺孢子虫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吸入感染,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感染是可能的。病原体的致病力很低,多在免疫功能低落的情况下发病,可见于早产儿、营养不良、先天性γ球蛋白缺乏症、淋巴性白血病、淋巴网状细胞恶性病、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om巨球蛋白症、组织细胞增生症、恶性肿瘤经抗细胞毒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器官移植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病原体在肺泡内繁殖,病灶弥漫性,可累及各叶而以后段较多,肺泡管和肺泡扩张。肺泡内充满泡沫样渗出物,肺实变呈橡皮样,但不化脓。许多囊状体聚集在肺泡内成蜂窝状。肺泡上皮增生和炎症性细胞浸润,常合并继发性细菌如分支杆菌、真菌、病毒、尤其是细胞巨病毒的感染。一般不累及胸膜,很少播散至其他器官。 发病隐袭或突发,主要症状为发热、呼吸增快、紫绀、刺激性咳嗽。如不加治疗,病情可急剧恶化。器官移植的病例往往发生在炎症受到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激素减量时发病。肾移植的病人往往在移植3~4月后发病,其发病率约占肺部感染的10%。肺部有散在的湿罗音。血白细胞可增多,嗜酸粒细胞亦可增加。X线表现呈弥漫性间质和肺泡性肺炎,从肺门扩展呈颗粒或网状模糊阴影。病灶可融合成结节,常有支气管充气征。后期大片肺实变,肺叶分界可完全模糊,无肺门淋巴结肿大。慢性病例可有纤维化或广泛钙化,后者可与结核病或真菌病相混淆。 诊断依靠经纤维光束支气管镜肺活检、支气管肺冲洗或经胸壁肺组织活检。标本立即作印片经Giemsa或环六亚甲基四胺银染色可发现肺孢子虫。开胸肺组织作病理检查更为可靠。痰液检查有时亦可发现原虫。免疫荧光抗体试验仅约30%滴度增加;若从阴性转为阳性对诊断有意义。 羟乙基磺酸戊烷脒治疗有显著疗效,使病死率从原来的100%减至10~50%。剂量4mg/kg,肌内注射每日一次,12~14日为一疗程。副作用有局部疼痛,偶有脓肿形成。或用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联合治疗,前者每日25~75g,后者2~6mg,分次口服。乙胺嘧啶干扰四氢叶酸合成,可加用四氢叶酸6mg每日一次肌内注射,以防止骨髓抑制。 ☚ 胸部阿米巴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 ☛ 00018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