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朱载言书》
唐李翱作。作者是韩愈大弟子,本文对文与道、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继承了古文运动领袖们的观点,主张文以载道,主张文章“义”、“理”、“文”三者并重。“义”“理”是文章内容,“文”则指文章形式。作者以“《六经》之后,百家之言兴”的事实为依据,提倡“自成一家之文”,强调“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由此出发,本文详论了“创意之大归”,在义深意远,各不相袭。认为《春秋》、《诗》、《六经》以及屈赋、庄文之所以不朽,就在于各有其意,又各有“津润怪丽”之词。同时还阐述了“造言”,批判了种种错误观点,指出“尚异”、“好理”、“溺于时”、“病于时”、“爱难”、“爱深”是受“情有偏滞而不流,未识文章之所主”的偏见影响造成的。强调造言必求工,而真的辞工,又贵独创。作者的散文美学观点,继韩愈之后推动了古文运动的进展。北宋王禹偁在《答张扶书》等文中,又继续加以发挥,促使新古文运动的再度兴起。<条目作者>=王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