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从观念到审美的发展
美籍学者陈幼石在《中国古代散文的意象和观念》一书“结论”中指出,唐宋散文创作领域中的运动(即古文运动)使作家朝着更大的自由度发展,他们可以表达自己对公共事物和历史题材的看法,并且将一种诗意的声音引入通信、寓言和传记随笔之类散文体裁中,直到宋代初期依然如此。由人复归到作为自足的自我身上,这一转变对于宋初以后的思想史和文学史有着深刻的意蕴。学者们最终势必要研究宋代这种由人到自足的世界的转变与元、明时代中国小说和戏剧创作原则的逼真要求之兴起这两者间的关系。从韩愈开始,古文的这种理论倾向就已经从处于支配地位的观念性转向具有主导地位的审美性:从“古文”转自一般的“文”,从对“古”和“道”的强调转向对个体艺术家(“意”)及其艺术技巧(“法”)的感知。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政治和自然不再支配人性和道德,政治秩序与自然秩序之间达成了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