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序 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序 当《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出书之际,受命作序,谨就汉语文章的传统特点,谈谈我的一些浅见。 首先要谈的是关于中国古代散文的范围。 在中国古代,什么样的文章算是散文?人们的看法是不同的。有人认为,只有抒情写景的文章才是散文。我则以为不然。把“散文”限定在抒情写景的范围之内,这是从某种“文学概论”的定义出发,不是从中国汉语文章的实际出发而得出的看法。如果此说可以成立,则先秦诸子之文,《国语》、《国策》之文,贾谊、晁错、司马迁、班固之文,下至韩、柳、欧、苏的许多文章,都不能算是散文。如此一来,则中国文学史上能够算得上散文家的,恐怕没有几个。即使是古文大家如韩愈者,其抒情写景之作,也没有几篇,也就不能算是散文作家。 从汉语文章的实际考察,中国古代的散文,曾是包括了各体文章的。不但包括诸子、史传,而且包括碑文、墓志。在一篇文章里面,抒情、写景、叙事和议论,又往往兼而有之。单纯写景抒情的文章是很少的。 中国古代的散文,一般说来,即是前人之所谓“古文”,但也包括与古文相对的“骈文”。中国的骈文,乃是汉语文章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骈辞俪句,却不同于诗词。曰“骈”曰“古”,都是散文。骈四俪六,只是汉语文章向偶俪句式发展的一个极端。但物极必反,古文运动之废“骈”复“古”,就是文章句式又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的散文,不但包括骈体,而且包括赋体。古来的辞赋,本来介乎诗文之间,虽然有人说赋是“古诗之流”,但有些辞赋不近于诗而近于文。有些古文选本,不仅包括骈文,而且包括辞赋。反之,一些诗歌选本,却没有包括辞赋的。事实上,古人作赋与作文,命意谋篇,无大区别。“答难”、“解嘲”,都是亦文亦赋。有的标题为赋,而实属杂文、论文。赵壹的《刺世嫉邪》、陆机的《文赋》,都属此类。唐宋以后的“以文为赋”,更不待言。反之,有的标题为文,却是赋体。司马相如的《封禅文》、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构词造句,与赋无异。 也许有人认为,辞赋用韵,而散文无韵。其实,先秦以来,有些文章,往往韵散相兼。诸子之文,和儒家经典,都不免用韵。《老子》五千言,韵语多不胜数,但仍是散文,而非诗赋。顾亭林说:“《诗》有无韵之句”,而“五经中多有用韵”者。这也是说,古有无韵之诗,亦有有韵之文。由此看来,有韵之文,也不能一概排斥在散文之外。 总之,中国古代的散文,和今天之所谓散文的概念,有所不同,古代散文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其次要谈的,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传统特征。 古代散文的范围确定之后,便可以谈到传统特征的问题。这也要从先秦说起。 中国古代散文的飞跃发展,是在春秋战国。这时王纲解纽,礼坏乐崩,处士横议,百家争鸣。于是各类文章,尤其是论说之文,大为发展。 这时文章的思想特征是“放言无惮”,“无所拘忌”;艺术特征是“深于取象”,“深于比兴”。这时的儒、墨、名、法各家各派的作者,都有纵意而谈、不拘格套的文章。其中庄周之言,尤为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其文章成就,冠于晚周诸子。还有,这时的诸子著书立说,尽管都“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但因其“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故发而为文,亦“时有愤辞”,颇富真情实感。这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传统特征。 秦并六国,天下一统,焚诗书,坑术士,实行文化专制,百家之文曾经一度禁锢;但到楚汉之际,诸子之学又曾一度复兴。故汉初之文,仍有战国余风。不仅贾谊之文,“疏直激切”,司马迁之文,更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直到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得到实行之后,汉代之文才逐渐失去先秦之文的传统特色。 但到汉末,又值王纲解纽,曹操当权,解除了儒学的束缚,文人思想通脱,文章也就写得随便。这时便产生了想说什么便说什么的文章。再到魏晋之际,又产生了嵇康、阮籍那样的“师心以遣论”的作品,在这以后,又产生了陶潜的貌似和平而实愤激的文章,这是乱世之文的一种 特色。 晋宋之后,改朝换代更为频繁,文人思想变化很大。“置君如奕”,人“无特操”。在这时期,作者之中,既有“文雅的庸主”,也有“柔媚的词臣”,还有“才秀人微”的人物。这时的文章也多种多样。诗歌方面,固有所谓“山水方滋”;散文方面,也产生了山水小品。而“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风尚,在散文中也有体现。但这时文章的特点,不仅表现为形式的骈四俪六,而亦在于行文的不甚拘谨。所谓“文章且须放荡”,也即是行文勿甚拘忌的意思。因此,这时确也产生了一些写得自然随便的文章。 唐宋两代,由于科举取士,涌现了大批的布衣文人。又由于政治比较开明,文人多半直言敢谏。在这几百年间,议论文章有大发展。所谓“古文运动”,实际上是这些文人干预朝政在文学上的反映。唐代的韩、柳,宋代的欧、苏,以及他们前后左右的许多作者,都是从事朝政改革、或渴望朝政改革的。所谓“文以明道”,大多是用文章发表政治主张的。唐末的杂文小品,宋末的纪实论事之文,也都是和当时的朝政得失息息相关,都是很有时代特点的。 金元明清几代,政治不及唐宋开明,文化专制却比前朝厉害。尤其是明清两代,曾有几个很有权术的帝王,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对于文章颇有影响。鲁迅说:“宋以道学替金元治心,明以党狱替满清箝口。”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这时的文化政策和文章的状况。这几代的文章,发展变化是不大的。当然,明代后期,以公安派为首的文人写了一些小品文字,还有个别文社的作者也写了颇有生气的文章,都是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清代乾、嘉前后,桐城派的文章笼罩一世,也不是毫无成就。不过,他们既以“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相标榜,也就不可能有更多的创造了。而且,在这时的历史条件下,韩、欧之文,除了字句、气息之外,其他如刚正之风、雄直之气,也是不可能学到的。在“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年月里,一介文人,大概也只能如此而已。 到了晚清时期,文章才有新的变革。从龚自珍到梁启超,文章变化不小。再到“五四”,社会发生了更大的变动,文章也发生了更大的变革。白话文运动兴起,古代散文的历史也就结束了。 但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传统是存在的。作为珍贵的文学遗产,古代散文是取之不尽的。现代的散文作者,不能不受古代散文的影响,广大的读者也不能不从这份文学遗产中有所借鉴。现在这部《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出书,对于读者将有重要的帮助。这是不须我来多讲的。郭预衡 一九九○年夏日,序于北京 |
☚ 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凡例 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附录 古代散文研究论文索引 ☛ 000107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