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中国文学百科辞典系列总序 中国文学百科辞典系列总序 中国文学,是一条浩瀚无涯的长河、一座恢弘瑰奇的艺术宝殿、一个令人神往错愕的宇宙。 千百年来,这个神秘的世界吸引着无数骚人墨客沿波讨源、显幽烛微,却又无人能穷尽其源——一部部提要钩玄的辞书问世,却还有着更多、更好的作品在酝酿、萌生:正如中国文学自身所具有的魅力一样,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探讨也具有永恒的价值。 尽管每一部辞书的诞生,都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了一步,但仍不可避免地带着历史的局限。就今天我们所在的历史点上而言,对于这种局限可否这样认识: 传统的文学工具书,大多囿于作家、作品及一般文学知识的介绍,然而,文学是在人类语言、历史、文化的具体氛围中产生的,是人类语言、历史、文化等与文学内在规律结合的晶体,因此,在文学作品中,也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诸多学科。如果研究文学的工具书只含有文学自身的内容,就势必不能立体地、全面地反映出文学的原貌,自然也就不能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求。 我想,今天已经到了对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进行全面整理总结的时代,到了各学科学者之间可以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的时代。这样,搞一套多角度、跨学科、全方位地研究中国文学的大型工具书,反映出古今中外研究中国文学各方面的成果,就成为我们编纂这套《中国文学百科辞典系列》的宗旨与理想。 这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迄今为止,已有:《古诗百科大辞典》(先秦至隋诗)、《唐诗百科大辞典》(以上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唐宋词百科大辞典》、《元曲百科大辞典》、《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古代小说百科大辞典》(以上学苑出版社出版)、《宋诗百科大辞典》、《元明清诗百科大辞典》(以上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八部辞典在编纂或排版之中。中国文学的其他部分,也拟在近期补齐。 此套系列辞典囊括中国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诸体裁,涉及语言、历史、宗教、民俗、艺术、文学等诸多学科,试图“从社会、历史的宏观角度出发”,将中国文学“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傅璇琮《唐诗百科大辞典·序》)加以考察、研究。 系列中的每部辞典之间,具有大致相似的框架而又根据各自的特点加以调整。譬如,同为诗歌体裁,唐诗卷中的“文化”分部,在唐宋词卷中分为“音乐”、“民俗”、“宗教”三个分部;古代散文卷将“语词”分为“尺牍用语”、“描写用语”、“古文虚词”三个分部,此外增设“古文写作”分部,意在对今人之写作有所裨益;古代小说卷则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设“市井俗语、饮食服饰、民情风俗、占卜星相、酒令游戏”等栏目,又增设“人物形象”、“情节欣赏”等分部,这是由小说的特质所决定的。其余元曲诸卷亦然。 由于此套辞书具有跨学科、跨时代、跨体裁的特点,我们分别邀请了海内外在该学科、该体裁研究上享有盛誉的学者为顾问和领衔撰稿人,各分部均设置分部主编(主要由学有专长的中年学者担任)。迄今为止,已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文学所、历史所、宗教所)、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河北、宁夏、江西、天津等省市的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大、北京师院、中国新闻学院、山东大学、山东师大、陕西师大、上海师大、南京师大、浙江师大、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和北京图书馆等几十个科研、教学、出版部门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编撰工作。海外如日本、美国、加拿大、苏联以及台港的一些学者也为这套辞书撰写了一些宝贵的词条、提供了一些宝贵的资料。在此,谨向参与这项工程的海内外诸位先生和同仁致以诚挚的谢意。唐圭璋、王利器、吴晓玲、傅璇琮、郭预衡等先生分别为各部辞典撰写了精采的序言,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正如人们站在宏伟的殿堂之前常感到自身的渺小一样,当我们以近乎宗教的虔诚将这套凝结着数百名学者心血的辞书奉献给学界与读者之时,我们颇感自己学识的浅薄。尤其是我本人,忝为总编,深感惶愧。如果说,这套辞书还有可取之处的话,其功在老前辈的鼓励、支持和指导,功在几十位分部主编的无私奉献,功在几百位学者的积极配合与共同努力。全套书约十部而逾一千五百万字,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望诸位方家不吝赐教。全套书由几家出版社分别出版,在装帧形式上,实难统一;而每部辞书内部,由于各分部特点有异,有时也只能保持分部内的统一。这些都是遗憾之处。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时惟岁暮。爆竹声里,献上我最美好的祝愿:愿这套系列辞书能对人类的文化事业有所裨益,但愿她能得到您的喜爱。 初稿于一九八九年岁暮修定于一九九○年早春王洪 初稿于一九八九年岁暮 修定于一九九○年早春 |
☚ 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中国文学百科辞典系列 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凡例 ☛ 000107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