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第三国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第三国际

 即“共产国际”。

第三国际 - 可可诗词网

第三国际

 即共产国际,全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破产。列宁为团结各国革命左派,建立新的国际共产主义组织进行了大量工作。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各国共产党的建立,进一步为新国际的建立奠定基础。1919年3月2~6日,在列宁的领导下,于莫斯科召开了有30个国家无产阶级代表参加的第三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和《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等文件,宣告第三国际成立。国际的最高权力机关为代表大会,大会闭会期间领导机构为执行委员会和执行局,其总部设在莫斯科。凡参加第三国际的各国共产党都作为它的支部。国际成立后,曾先后召开过七次代表大会,领导过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在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促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各国内部情况和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原有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斗争需要,经各国共产党一致同意,于1943年6月宣告解散。

第三国际

正式名称为共产国际。1919年3月2日至6日在莫斯科召开共产国际第1次代表大会,有欧洲、美洲和亚洲的21个国家35个组织的52名代表参加。大会通过了宣言和行动纲领,成立了共产国际的领导机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先后参加第三国际的有70多个共产主义政党和组织,党员数量达400多万人。第三国际于1943年6月10日宣告解散。第三国际分别于1919年5月、1920年7月、1921年6月、1922年11月、1924年6月、1928年7月、1935年7月举行过7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于1922年7月第2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的决议》。

第三国际

即“共产国际”。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3月在列宁的领导下成立于莫斯科。有30个国家的工人政党和左派团体的代表参加。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为推翻资本主义统治,消灭剥削制度面斗争。领导机构为执行委员会和执行局。总部设在莫斯科。先后召开过7次代表大会,领导过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在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方面,做过重大贡献,但对资本主义矛盾和发展趋势的估计犯有理论错误。七大以后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造成了严重后果。1943年宣告解散。

第三国际

第三国际

即1919年3月在莫斯科成立的共产国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18年到1919年初,在各国工人运动发展的基础上,欧美一些国家产生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新的革命形势下,他们组织上不巩固,力量比较薄弱,经验也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在国际上联合起来。而各帝国主义面对欧亚高涨的革命形势,通过巴黎和会,在 “国际联盟” 的形式下勾结起来。同时,右翼社会党人也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召开会议,企图使第二国际僵尸复活。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国际工人运动发展中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就是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国际来指导和推动革命。
列宁是建立第三国际的创始人。他同第二国际右倾机会主义和考茨基主义等进行斗争,为建立新的国际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他还以各种方式同各国社会党左派建立联系,使左派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为第三国际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十月革命的胜利又为第三国际的成立提供了现实的有利条件。
1919年3月2—6日,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三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即第三国际成立大会。出席和列席会议的有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和左派组织的54名代表,中国华工代表刘绍周、张永奎也列席了大会。列宁主持并致开幕词。他就大会的中心议题——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作了报告,大会通过了列宁的报告提纲。大会还通过了 《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它集中地论述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具体分析了斗争形势,制定了无产阶级的斗争任务和策略,到1928年六大以前它一直是第三国际的行动纲领。大会还通过了 《共产国际宣言》、《告世界各国工人书》,等文件,这些文件都成为各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它号召各国无产阶级为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共产国际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代表大会,它有权决定共产国际和各国支部的纲领、策略和组织等问题,有权修改各国支部的决议,有权开除违反共产国际原则和决议的支部,有权派代表参加各国支部的一切会议; 各国支部要定期向共产国际领导机构报告工作。共产国际的基层组织是各国支部,每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共产党参加共产国际,并成为其一个支部。共产国际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强调集中领导和严格的纪律。大会选出了列宁、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五人组成核心领导,季诺维也夫为执行委员会主席。
第三国际成立后,积极支持各国革命斗争,还十分关心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为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提出具体任务和斗争策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社会民主党领袖的背叛而造成的各国工人运动的分裂还在继续加深; 各国刚建立的共产党因经验不足,其组织的斗争也都先后被镇压下去,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革命运动转向了低潮,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却日益滋长着“左” 倾思潮。他们否认革命正在低落,要求继续进攻,忽视争取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否定参加议会选举的必要性,拒绝在工会中工作,甚至宣扬无政府主义。为此,在第三国际二、三、四次代表大会上,列宁都同 “左” 倾思潮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还出版了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 幼稚病》 一书,它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经验教训,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民族特点相结合。第三次大会毅然拒绝了 “左派” 的“进攻的理论”,明确提出了 “到群众中去!”的行动口号,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到争取工人阶级和工人群众大多数问题上,为将来的革命高潮作更充分的准备。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第三国际于6至7日举行了第五次代表大会,仍把四大决定的统一战线作为自己的基本策略,并且第一次运用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一名词。但在一些 “左派” 分子的压力下,共产国际的领导人没有认真贯彻争取工人群众大多数的策略方针,模糊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法西斯之间的矛盾。到1928年7月的六大时,由于对革命形势盲目乐观的估计,使 “左” 倾政策更进一步纲领化和系统化,使 “左” 倾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许多严重的损失。
“左倾” 政策的严重后果使许多共产党人醒悟,在1933—1934年各国工人的反法西斯斗争中,他们加强了合作。为此,1935年7月召开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纠正了前一时期的 “左” 倾政策,确定了建立工人阶级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人民阵线的方针和政策,实现了政策的重大战略转变。然而,随着二战前夕苏联外交政策的转变,第三国际也改变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由于指导方针的错误,它的活动没有取得重要成果,随着战争的发展,由一个国际中心来解决各国斗争中的各种问题的做法,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 第三国际的组织形式也不再适合斗争的需要; 苏联也要打消英美对其战后意图的顾虑,鉴于此,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于1943年5月15日向各支部发出了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提议。根据各党的答复,最后决定,自6月10日起解散共产国际。
列宁在总结第三国际的历史意义时指出: 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的世界历史意义在于,业已开始实现马克思的一个最伟大的口号,这个口号总结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历来的发展,表现这个口号的概念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 第二国际   社会党国际 ☛

第三国际

Comintern; Third International(1919-1943)(亦称共产国际)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