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疗法
穿刺疗法又称火针疗法。即用金针或银针刺入人体的特定穴位给以刺激或传热或冷罨局部而增强刺激,或用特制的器械穿破排出积聚的病气、黄水、脓液的一种外治方法。
适应证 凡是赫依性疾病、巴达干性寒症、不消化病、痞块、聚积型水肿、脓疡、黄水病及用他法久治无效的疾病,皆可用穿刺法施治。
禁忌证 肝痞或脾痞滴漏引起的热性水肿、热痞扩张和脏腑热性病余邪未除及外伤等疾病。总之,血和希拉引起的一切热性疾病,肌肉、骨胳、脉络、脂肪等要害部位和老年人、幼儿病危者都禁忌穿刺施治。
穿刺器械 在《四部医典·后序本》里所载:大麦头针,用于医治心、肺、肾及关节的疾病。蛙头针用于穿刺心脏黄水。剃头刀样针用于穿刺关节病。矛头针用于穿刺排出关节黄水或脓液。鸲嘴尖锋空心扦子用于穿刺胸腔黄水和脓液。扁嘴扦子用于头部穿刺。笔尖空心针用于穿刺水肿和排气。三角铜针用于刮除眼翳。这些器械头身皆细,尾部略粗,细而坚硬,全长约六横指。
穿刺穴位 穿刺施治的部位有四种: 包括五脏六腑的部位、脉道、骨胳、肌肉、脂肪的要害处、总穴位与具体穴位。如果不知五脏六腑的部位,何处患病,应取何穴位穿刺施治,则不能清楚,如不明确脉道、肌肉、骨胳、脂肪的要害部位,则在施治时不能避开而造成事故。因此,记清和掌握内脏部位和脉道要害,十分重要。穿刺穴位分总穴位和具体穴位两种。总穴位有宽和很宽,狭窄和很狭窄等区别。宽穴可斜刺或横刺,很宽穴可交叉穿刺;狭窄与很狭窄穴是病发于要害部位,需要细心施治,避开要害,否则,容易发生生命危险。具体穴位有一百一十个。
心与命脉合穴: 位于两侧乳头直上1寸处。相当于中医的鹰窗穴。主治一切赫依性心病及命脉病。刺法:沿肋骨间隙斜刺0.4寸或平刺0.3寸。切忌深刺,以防刺破胸膜。
心癫狂穴:位于从两侧乳头向外侧量1寸处。相当于中医的天池穴。主治赫依病与黄水症侵入命脉。刺法: 沿肋骨间隙斜刺0.2~0.3寸。切勿深刺,以免损伤胸膜。
心尖穴: 位于两侧乳头下1寸处,相当于中医之乳根穴。主治心包积水。刺法:沿肋骨间隙斜刺。
心肺合穴:位于两侧乳头下二寸处,相当于中医的神封穴。主治心肺寒症和赫依症。
心穴: 位于第七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各一寸处,并列三穴。亦称第七椎穴。中间穴相当于中医的灵台穴,两侧为督俞穴。主治心寒症、心赫依症、赫依性心刺痛、心黄水病、赫依性癫狂或巴达干性癫狂、昏厥等症。刺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5~0.8寸。如心有伏热者,不可热穿刺。
命脉穴: 位于第六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各1寸处各有一穴,并列三口。主治命脉寒症赫依、赫依性或巴达干性癫狂病、昏厥等症。刺法:直刺3~5分,针身加温3~7次,常配以黑白际穴、心穴。体弱和心脏等脏器有热者不宜火针。
大分位穴:位于从嗓窝正中下量2.5寸,再向外量1.1寸处,两侧各有一穴(即从乌鸦眼穴向外量1寸肋部上)。大分位穴、小分位穴和嗓窝穴为肺、心、肝总穴。主治胸部瘀气、心绞痛、胸部胀满、呼吸短促等。
小分位穴:位于从嗓窝正中下量2.5寸,再向外量1.1寸处,两侧各有一穴(即从乌鸦眼穴向外量1寸肋部下)。主治与大分位穴同。
嗓窝穴: 位于嗓窝正中。即中医之天突穴。主治胸部瘀气、心绞痛、胸部胀满、气短等症。刺法:向下斜刺3~5分。切勿直刺,以免损伤气管。食道癌患者,可配以黑白际穴。身体衰弱和患有心等脏腑热症者禁用热针。
肺中穴:位于从第七椎(解剖位置为第六椎)正中向外量3寸,左右各有一穴,再从该穴上下各量1寸有两穴,共为六穴。主治肺痞块。刺法: 沿肋骨斜刺0.3寸。切勿直刺或深刺。
肺旁穴:位于从两腋窝横纹正中下1寸为上穴,再向下1寸为中穴,中穴下1寸为下穴,左右共为六穴。主治肺叶旁痞块。刺法:沿肋骨斜刺0.3寸,切忌直刺。
肺前穴:共有八穴位于从乳头正中向外量1横指,再向上量1横指处(肋间)为第一穴;从第一穴向内量1横指,再向上量1寸处为第二穴;从第二穴向内量1横指,再向上量1寸为第三穴; 从第三穴向内量1横指,再向上量1寸为第四穴。左右两侧共量八穴。主治子肺痞块。刺法: 沿肋间隙斜刺0.3寸。
母肺穴: 位于第四椎下凹正中有一穴,从此穴再向左右1寸处各有一穴,并列三穴。中间穴相当于中医的身柱穴,两侧穴为肺俞。主治母肺赫依病、巴达干病。火针穿刺能治肺痼疾。刺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5~0.8寸。常配以赫依穴和巴达干穴。气喘配以赫依穴和子肺穴火针穿刺。
子肺穴: 位于第五椎下凹正中有一穴,从此穴再向左右各1寸有两穴,并列三穴。相当于中医的胸五穴和厥阴俞。主治子肺赫依病和巴达干病、肺性浮肿、气喘。刺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5~0.8寸火针穿刺。体弱、肺心积热患者,禁忌火针。
膈穴: 位于第八椎下凹正中,即中医的至阳穴。主治水样呕吐、胃肝区不适等。刺法:稍向上斜刺0.5~0.8寸,根据病情,可热针10~15分钟,常配以胃穴、火衰穴。
肝上穴: 位于右侧乳头下量三寸处肋骨间隙。主治胃肝间痞块。刺法: 沿肋间隙向外斜刺0.5寸,可配用肝穴。
肝中穴: 位于肝上穴直下一寸,肋骨间隙。主治肝痞块。刺法:斜刺0.5寸,常配用肝穴。
肝下穴: 位于肝中穴直下1寸,肋骨间隙。主治胃肝下部痞块。刺法:斜刺0.3~0.5寸,配用肝穴。
肝穴: 位于第九椎下凹正中有一穴,从此穴再向左右各1寸各有一穴,共为并列三穴。亦称第九椎穴。主治肝赫依病和巴达干、赫依病。刺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常配用剑突穴。
脾上穴: 位于左侧乳头下三寸,肋骨间隙。主治脾胃痞块。刺法: 沿肋骨间隙斜刺0.5寸。
脾中穴: 位于脾上穴直下1寸,肋骨间隙。主治脾痞块。刺法: 斜刺0.5寸,常配用脾穴。
脾下穴: 位于脾中穴下1寸,肋骨间隙。主治脾下部痞块。刺法:斜刺0.3~0.5寸。
脾穴: 位于第十一脊椎下凹正中有一穴,从此点再向左右各1寸各一穴,共为并列三穴,亦称第十一椎穴。主治脾赫依病、巴达干性寒症、腹胀、粘液性泄泻。刺法:直刺0.3~0.5寸,热针3~5次,每次10~30分钟。
肾穴: 位于第十四椎下凹正中。亦称第十四椎穴。主治肾赫依病、寒赫依性尿频、小便不利、遗精、白带过多、肾达日干(佝偻病)等症。刺法:直刺0.3~0.8寸。热针3~7次或10~30分钟。配用肾黑脉穴。
肾黑脉穴:位于从肾穴向左右各1寸。主治肾赫依病、寒性赫依病、关节黄水病、尿频或失禁等。刺法:直刺0.5~0.8寸,热针3~7次或10~30分钟,常配用肾穴。孕妇、体虚、肾积热者禁用。
肾种穴:位于从肾黑脉穴向外1寸。主治肾寒性赫依病,肾痞块。刺法:直刺0.3~0.6寸,热针5~7次或10~30分钟。
肾脂穴: 位于两侧肾种穴向外1寸。主治肾寒性赫依病和肾脂痞块。刺法:直刺0.3~0.6寸,热针5~7次或10~30分钟。配用肾穴或肾黑脉穴。
髋穴:位于从椎尾至臀大肌量一寸或从肾种穴下量十六横指(约12寸)处为髋眼穴,从髋眼穴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各量1寸有四穴,与髋眼穴合称为髋穴,两侧共有十个穴位。髋眼穴为中医的环跳穴。主治肾赫依病和寒症、髋关节黄水症、骨关节疼痛、白脉病等。刺法:直刺或向下斜刺1~2.5寸,常配用肾穴。
大腿穴: 位于两臂垂直中指尖处。主治肾寒症、髋关节黄水病、腰胯疼痛、白脉病等。刺法:直刺1~2寸,热针5~7次或5~20分钟。
腓肠肌穴:位于腓肠肌外侧正中。主治寒性赫依症、腓肠肌外侧黄水症、腿疼及肿胀麻木。刺法:直刺3~6分,热针3~5次或10~20分钟。
剑突穴: 位于剑突下1寸处和从此点再向左右各1寸处,并列三穴。主治剑突下疼痛及发胀、呃逆、嗳气、呕吐等症。根据临床观察,对喉塞巴达干、胃铁垢巴达干、胃巴达干、赫依病,并对胃癌及食道癌有一定的效果。刺法:直刺0.4~0.8寸,热针3~7次或5~20分钟。
痞穴:位于从剑突下量2寸处和从此点再向左右各1寸,有并列三穴。主治胃痞块、胃疼及呃逆、呕吐、泄泻等症。刺法: 直刺0.5~0.8寸,热针3~7次或10~20分钟。
火衰穴: 位于剑突尖下3寸处和从此点再向左右各1寸处有并列三穴。主治胃火衰败、胃赫依性痞块、不消化病等。刺法:直刺0.5~0.8寸,热针5~9次或10~30分钟。不消化病配用胃穴,胃痞配用胃痞穴。
穿透穴: 位于胃中部(即痞穴)左右各2寸处。主治各种痞块。刺法:直刺0.5~0.8寸,热针3~7次或10~30分钟。肝肿大者,禁刺右侧穴位。为了与痞块区别开,穿刺时,须注意手下感觉。
胃穴: 位于第十二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各量1寸处,有并列三穴,亦称第十二椎穴。中间穴相当于中医之脊中穴,两侧为脾俞。主治胃火衰败、剑突巴达干、铁垢巴达干、痞块、胃下垂、胃癌、食道癌等病。刺法: 直刺0.7~0.8寸,热针3~7次或10~30分钟。
子宫穴: (1)位于第十三椎下凹正中。亦称第十三椎穴。主治子宫痞块、子宫寒症所致的不孕症。刺法:直刺0.3~0.5寸,热针3~7次或10~30分钟。(2)位于第十五椎下凹正中。亦称第十五椎穴。主治子宫痞块、子宫寒性赫依所致的不孕症等。刺法: 直刺0.3~0.8寸,热针3~7次或10~30分钟。子宫寒性赫依症配用子宫穴(1),肾寒性赫依症配用肾穴。
回肠穴: 位于从脐窝正中向左右各量1寸处。主治大肠巴达干、赫依病和一切寒症。刺法:直刺0.5~0.8寸,热针3~5次或10~30分钟。
大肠痞穴: 位于从脐窝正中向左右各量2寸处。相当于中医之天枢穴。主治大肠痞块、胃火衰败、大肠寒性赫依所致的泄泻等。刺法:直刺0.5~1寸,热针5~10次或10~50分钟。
大肠穴: 位于第十六椎下凹正中。亦称第十六椎穴。主治腹胀肠鸣、大肠痞块、大肠赫依病或巴达干寒症引起的泄泻等症。刺法:直刺0.5~0.8寸,热针5~15分钟。常配用大肠痞穴和回肠穴。
小肠上穴: 位于脐窝正中直下1寸处和从此点再向左右各1寸处,有并列三穴。相当于中医之气海穴。主治小肠寒性赫依病和腹泻、大肠巴达干、赫依所致的泡沫粘液性腹泻等症。刺法:直刺0.5~1寸,常配用小肠穴。
小肠下穴: 位于脐窝正中直下2寸处和从此点再向左右各量1寸处,共有并列三穴。相当于中医的关元穴。主治小肠寒性赫依性腹泻等症。刺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热针3~7次或10~30分钟。常配用小肠穴。
开导穴: 位于下腹部从髋眼穴下量一寸处。相当于中医的水道穴。主治睾丸肿胀、寒性尿频、尿闭、肾病、膀胱病等症。刺法:直刺0.5~0.8寸。
穿刺的分类 有热性穿刺与寒性穿刺两种。热性穿刺又有火针穿刺、灸针穿刺、针灸穿刺三种。火针穿刺是将刀针加热后进行穿刺,主治疖痈、炭疽、化脓、白喉等; 灸针穿刺是先火灸后穿刺,用于怀疑有脓者;针灸穿刺是刀针加热穿刺后再火灸,主治疖痈、炭疽、陈旧疮症、痞块等。寒性穿刺也有三种。针刺、冷刺、温刺三种。针刺是不灸不加热直接穿刺的方法,主治水肿、化脓、眼矇眬症;冷刺是穿刺后在该处用石块冷罨或用冷水喷洒,主治肌肉麻木胀痛、热性肿胀、头部积水、热性痞块、余热滞留等;温刺是穿刺后火灸,主治化脓症、关节积水等。一般火灸一次即可穿刺,然后再火灸施治。
患者姿势 对确定穴位和施术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危重或体弱病人更为重要。姿势应以术者能正确找到穴位,操作方便,患者感觉舒适为宜。对体弱和晕针病人常采用仰卧位;仰后坐位适合于穿刺头、面部和胸部的穴位。俯前坐位适合于穿刺头顶、颈项后部、背部等穴位。侧卧位适合于穿刺身体侧面的穴位。俯卧位适合于穿刺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面的穴位。无论那种姿势,医生要在一名助手协助下进行,使患者将身体放松,避免弯针、断针等情况发生。
穿刺的方法 有总方法和具体的方法两种。总方法是先明确穴位并放上记号,右手在刺针尖一分处稳持,左手的手指指明穴位,然后端正地刺破皮肤,逐渐深刺。内透骨肉,须注意五脏的感觉。注意患者的外部表情,持针之手要敏锐。具体的方法有直刺、横刺、下刺、上刺、转动、外翻、避开脏腑及要害部位等八种。直刺是针身与皮肤呈90°的直角而下,适用于肌肉丰满的穴位和脊椎、下腹部等处。横刺是将针横向刺入,针身与皮肤呈15°角,适用于头部穴位和肝、脾、肾等主要脏腑的穴位。下刺是针尖须向下刺,适用于空嗓、心肺穴、胃脘部穴位。上刺是针尖向上刺,适用于火衰穴、排脓时。转动是针尖向四方旋转,便于寻找胃痞块及脓液。外翻是针尖向外翻,由一穴位向另一穴位穿透。适用于胃犏牛眼穴。避开脏腑是在胸部及腹部穿刺时,必须注意不要伤及脏腑。避开要害是病在要害部位而进行穿刺时,注意不伤及要害部位,如心脏积水、肝痞、肾痞、排脓等。
穿刺的功效 能抑制赫依、增强胃火、破痞块、助消化、散积消聚,治肌肉麻木、感觉不灵、排除脓液、干涸黄水与水肿等症。
注意事项 包括滞针或弯针、断针、损伤主要器官的窍道、穿刺诱发的疾病等内容。滞针或弯针是进针后出现捻转及拔针困难。由于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强烈收缩,进针时用力不当,或单向捻转,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等而致。处理方法是令患者放松紧张状态。视情况适当处理之。断针是针身折断,残端留在患者体内。主要由于针质欠佳,针身或针根腐蚀,或穿刺时,操作不当等原因所致。处理方法是嘱患者不要紧张,不要乱动,以防断端向肌肉深层陷入。如断端还在体外,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如断端与皮肤相平,可挤压针孔两旁,使断端暴露体外,用镊子取出;如针身完全陷入肌肉,用外科手术取出。损伤主要器官的窍道有以下几种情况:
❶在前后胸部和锁骨附近穴位,穿刺过深时,有刺伤肺脏而导致创伤性气胸。
❷在心、肝、脾、肾区,穿刺过深时,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心脏扩大、肝、脾肿胀的病人施术时,应注意。
❸针刺项部以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的穴位,如进针的角度、深度不适当,易误伤延脑,引起严重后果。以上几种情况,医者只要小心从事,严格按规程操作,掌握深浅度,就完全能够避免。穿刺诱发之疾病主要有两种。由于穿刺失误或护理不当诱发热症或寒症。热症主要由于把热症误诊为寒症或痞病由于血、希拉之邪而转化为热症所致。常在穿刺后2~3天内就有反应。寒症寒刺则立即会出现反应。其症状和治疗,请参阅有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