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薅草锣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薅草锣鼓汉族及土家族生产习俗。又称薅秧锣鼓、薅草歌、打闹等。流行于四川大部分地区。在秀山、石柱等地,薅草锣鼓由二人打唱,此二人即歌师,又称草先生,他们不仅能打会唱,还要有指挥生产的能力,伴着锣鼓声,歌师轮番出歌,一问一答,一阵锣鼓一段歌。在犍为等地,则是歌师与劳动者相互对唱,一人击鼓率先歌唱,众人齐声应合,边唱边劳动。歌唱的曲目一般有 《四句歌》、《十声歌》、《借鼓歌》、《借锣歌》、《取书文歌》等,形式有山歌、情歌、田歌、牧歌、盘歌、叙事歌等。内容则不拘一格,见啥唱啥,以不重复为好。看见劳动效率高的,歌师便唱歌赞扬;见劳动不认真的,便进行善意的批评; 发现有人掉了队. 便唱歌鼓劲。该习俗现仍在一些地区流行。 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薅草锣鼓是土家人将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娱乐,庄稼汉们吆喝在一起,对庄稼地进行除草时,农歌手在前面边打鼓边唱歌,薅草的农夫们手持薅草的锄头,边听歌边干活。谁在劳动中偷懒,歌手就马上针对偷懒者编些歌来唱。谁在劳动中使劲地干,也能得到歌手用唱歌赞扬。促使大家在劳动中不偷懒,个个都使劲,庄稼汉们感到在歌声中劳动非常欢快。 ☚ 土家族风情 苗族婚恋习俗 ☛ 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鄂西一带土家族流行的传统娱乐活动。薅草时,在锣鼓声中,由歌师领唱,众人应和。唱腔丰富,曲牌多变。因乐器配备不同,分为文锣鼓、武锣鼓、叫歌锣鼓等。歌师多由有威望的中、老年人担任,既是歌唱的领唱,又是劳动的组织指挥者。在汉代已很盛行。《鹤峰州志·竹枝词》载:“栽秧薅草鸣锣鼓,男男女女满山坡,背上儿放阴凉地,男叫歌来女接歌。” ☚ 斗牛 弄潮 ☛ 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又名薅草鼓、日鼓、开荒鼓、挖土锣鼓、挖山鼓,土家族地区称为 “锣鼓哈”。传统曲种。主要流布于湘西、湘西北和湘中的广大山区。它由山区人民为保护庄稼,驱赶野兽而鸣锣的习俗衍变而成。约形成于明代。清嘉庆 (1796—1820) 本《石门县志》有 “山妪挝败鼓”之句。同治 (1862—1874)本《龙山县志》载: “夏日耘苗,数家人合在一起,彼此轮转,以次而周,往往数日为曹,中以二人击鼓鸣金,迭相歌唱,其余耘者进退作息,皆视二人为节,闻歌欢跃,劳而忘疲,其功较倍。”山区人民进行大面积开荒和山林垦覆等群体劳动时,田主往往延请歌师一至三人引吭高歌,借以消除疲劳,提高工效。演唱内容有二: 一是歌师根据现场情况,即兴编唱。表扬工夫质量好的,善意批评质量差的; 二是有唱本的传说故事,如《孟姜女》、《水浒》、《粉妆楼》、《天宝图》等。唱词句式以七字句和五字句为主,间或有长短句和垛子句等变化句式。用锣鼓伴奏。鼓师多为半职业性艺人或巫师,担任领唱及劳动现场的指挥; 锣和钹的演奏者担任伴唱。 ☚ 赞土地 永定八仙会 ☛ 薅草锣鼓土家族民间习俗。盛行于鄂西、黔东北、湘西等地土家族地区。多在农事活动中演唱。产生于刀耕火种农耕时大家共同挖土锄草种杂粮时的互助互励。每年烧畲草木后,四、五月时薅草,众人聚集田头地面,多时可达数十人。由一人击鼓指挥,山上山下锣鼓齐奏,众人在乐曲中边劳动边唱山歌。也可由一人领唱,大家伴唱。歌词一般即兴编唱。是土家族非常喜爱的山歌形式,至今仍在流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