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空肠与回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空肠与回肠

空肠与回肠

空肠与回肠皆属于系膜小肠,借小肠肠系膜悬于腹后壁。中国人系膜小肠从十二指肠空肠曲延至盲肠,平均长5~6m。根据尸体观察,位于左上腹部的小肠襻有90%为空肠,4%为回肠,6%不见有小肠襻; 右下腹部约有72%为回肠,26%为空肠,2%的无小肠襻。盆腔中只见有回肠者占54%,有空肠及回肠者占29%,只有空肠者占4%,盆腔中无小肠者占13% 。
就空肠与回肠的形态结构而论:在外观上,空肠较回肠为粗,管壁较厚,在活体颜色稍红,而回肠的颜色较空肠的稍淡。空肠与回肠之间无有明显的分界: 一般认为系膜小肠近端的2/5为空肠,远端的3/5为回肠。在结构上,小肠壁分为粘膜、粘膜下组织、肌织膜及浆膜四层。小肠的特点在于粘膜(见图)。粘膜层形成许多环状襞突向肠腔,尤以空肠为多。大多数环状襞占管周的1/2~2/3,但亦有形成全环的,有的襞分叉与邻位的襞相连,也有襞呈螺旋状。襞的数目由空肠往下逐渐减少,在回肠远端几乎无皱襞。小肠内的环状襞具有延缓食糜通过肠管的时间并增加消化和吸收面积的意义。粘膜表面向管腔的微小突起称为小肠绒毛,其密度为10~40/mm2,高为0.5~1.5mm;绒毛可使吸收面积增大30倍,达10m2。电子显微镜观察人的肠绒毛,每一柱状上皮细胞可有1,700条微绒毛,总共使吸收面积增大600倍以上。孤立淋巴滤泡(淋巴孤结)一部分位于粘膜内,一部分在粘膜下组织中,形成上皮层的小突起。集合淋巴滤泡(淋巴集结),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淋巴组织块,常位于回肠的对系膜缘,其长径与肠的长轴一致,是许多淋巴滤泡的集合体,长为2~10cm;血管围绕滤泡构成丰富的丛,自从发出细支进入滤泡。淋巴管丛在淋巴集结周围特别丰富。这些淋巴组织具有防御的作用。伤寒病可能并发淋巴集结溃疡,多发生在回肠下部,甚至导致肠穿孔。因淋巴集结块的长轴与肠管的长轴一致,故穿孔愈合后的疤痕组织不致引起肠腔过分变窄。
空肠与回肠以小肠系膜悬于腹后壁,允许小肠为适应机能而有形态和位置的变化。小肠的血管、神经与淋巴管通过小肠系膜出入小肠。空肠系膜内的血管弓稀疏,血管周围的脂肪亦少。回肠系膜内的血管弓较多而密,其周围的脂肪亦较多,故其系膜看来较厚。
回肠憩室(Meckel憩室):呈囊状,在距结肠瓣约0.5~1.0 m处从回肠末端对系膜缘突出, 是胚胎时期卵黄肠

空回肠粘膜面
A. 空肠粘膜面 B. 回肠粘膜面
1.环状襞 2,3.孤立淋巴滤泡 4.集合淋巴滤泡

管的遗迹。其出现率约为2%,憩室长约5cm,直径与回肠相似,其盲端游离,亦可与腹壁相连,或借一纤维束与别处的肠相连。有时可见小块胰组织位于憩室的壁内。
血管、淋巴和神经:空肠和回肠的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其空肠支与回肠支皆穿达小肠系膜缘,延伸在浆膜与肌织膜之间。发出分支供应肌层,穿通肌层在粘膜下组织中形成复杂的血管丛,再发细小的支至肠腺及粘膜绒毛;其终末肠支之间血管吻合不丰富。其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最后汇入门静脉。淋巴引流靠小肠绒毛的淋巴管,乳糜管在绒毛尖端以一扩大的盲端开始,沿绒毛的长轴行走,注入粘膜固有层及粘膜下层的淋巴管丛,并与来自孤结底部的淋巴管相连,而后汇入系膜缘处较大的淋巴管。粘膜的淋巴管也与肌织膜内的淋巴管丛广泛吻合,经肠系膜淋巴结,至肠系膜上淋巴结。交感神经来自内脏大神经,在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上神经节内换元。其节后纤维与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之支)同经过腹腔神经丛及肠系膜上丛到达位于环层与纵层肌间的肠肌丛和粘膜下的粘膜下丛。副交感神经在丛内换元,节后细支均到肠肌和粘膜。一般认为交感神经能抑制消化管的蠕动和腺的分泌,而兴奋括约肌及粘膜肌层;副交感神经则能促进蠕动并抑制括约肌。感觉神经: 先沿交感与迷走神经之支行走,而后经第9~12胸脊神经或脑神经进入脊髓和脑。
☚ 十二指肠   盲肠与阑尾 ☛
000000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7:4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