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程元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程元振?—约764唐宦官。京兆三原(今属陕西)人。宝应元年(762年),与李辅国拥立代宗。以功得知内侍省事。后代李辅国为判元帅行军司马,加骠骑大将军,封邠国公,权力超过李辅国。曾有事请托襄阳节度使来瑱,来瑱不从;掌权后,诬陷来瑱致死。宰相裴冕因小事与他相违,他加以报复,贬裴冕为施州刺史。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入陷京师,代宗出走。太常博士柳伉等上疏请杀他以谢天下,代宗迫于形势,免其官,放归三原。年底,偷入京师,企图再起,为人所弹劾,流放江陵,病死。 程元振唐宦官。京兆三原(今属陕西)人。肃宗张皇后谋立越王,他与李辅国诛越王并其党羽,立太子,是为代宗。拜右监门卫将军、判元帅行军司马。专制禁兵,加镇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封邠国公。不过一年,权震天下。来瑱名将、裴冕元勋,二人皆被诬陷。天下方镇皆解体。犹以骄豪自处,不顾物议,以至吐蕃、党项进犯京师。下诏征兵,诸道无一至者。后被免官、放归田里。继又私入京师,后被放逐江陵。病死。 程元振唐朝宦官。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与李辅国杀张皇后及越王,拥立代宗,累官骠骑大将军、判元帅行军司马,尽总禁兵。此后,专政自恣,诬杀襄阳节度使来填,远贬宰相裴冕,并诋毁大将军李光弼等。名将、元勋既被诬陷,天下方镇解体。吐蕃侵京师,不及时上报,致代宗仓惶东走。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请诛之以谢天下;代宗不得已,乃罢其官,放归田里。后私入京城,被擒,放逐江陵而死。 程元振 程元振唐朝宦官。京兆三原 (今属陕西) 人宝应元年 (762),唐肃宗病重,张皇后密谋诛李辅国。程元振知其谋,以告辅国。与李辅国合谋杀张皇后及越王李谋,代宗即位,以功拜飞龙副使、右监门卫将军,再迁骠骑大将军、邠国公,总领禁军,不到一年,其威权超过李辅国,而其凶过之。军中呼其为十郎。专权自恣,贬逐宰相裴冕,诬杀大将来瑱,逼死同华节度使李怀让,诋毁功臣李光弼。广德元年 (763),吐蕃攻打长安,代宗下诏征兵,竟无一人应诏。唐代宗逃往陕州,长安沦陷。太常博士柳沆上疏称: 必欲存宗庙社稷,必斩元振首以谢天下。唐代宗被迫下诏尽削程元振官爵,放归田里。代宗回京师,程元振穿妇女衣服,私人长安。御史按劾,长流溱州 (今贵州桐梓北),代宗念其劳改为江陵安置。死于贬所。 ☚ 李辅国 皇甫镈 ☛ 程元振唐代宦官。京兆三原(今属陕西)人。肃宗张皇后谋立越王,他与李辅国诛越王并其党羽,立太子,是为代宗。拜右监门卫将军、判元帅行军司马。专制禁兵,加镇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封邠国公。后被免官、放归田里。继又私入京师,后被放逐江陵。 程元振唐朝宦官。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肃宗张皇后谋立越王係,元振与李辅国杀张皇后及越王,拥立代宗,累官骠骑大将军、判元帅行军司马,尽总禁兵。此后,元振专政自恣,诬杀襄阳节度使,贬宰相裴冕,并诋毁大将军李光弼等。名将、元勋既被陷,天下方镇解体。吐蕃犯长安,元振上报误时,致代宗仓皇东走。代宗下诏征兵,诸道兵无至者。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请诛之以谢天下;代宗无奈,乃罢其官,放归田里。继又私入京城,被擒,放逐江陵死。 程元振唐宦官。京兆三原(今属陕西)人。少以宦者直内侍省,张良娣谋立越王,他与李辅国拥立代宗,因得宠信,官至骠骑大将军,制元帅行军司马,封邠国公。统率禁兵,专权自恣,冤杀大将来瑱,斥逐宰相裴冕,诋毁大将李光弼等。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被劾放归乡里。继又私入京师,图谋不轨。又被放逐江陵,病死途中。 程元振唐京兆三原(陕西三原东北)人,宦官。因拥立代宗有功,深受信任,总领禁军,专权用事,谄害排斥名臣大将,引起朝野内外的愤怒,致使吐蕃入侵,代宗出逃,下诏征兵,无人响应。不得已,乃罢其官,放归田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