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胆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胆汁dǎnzhī

由肝细胞分泌的液体,储存在胆囊中,能促进脂肪的分解和吸收。

消化器官

消化器官

胃:胃(~酸;~液;健~;开~) 食肠水谷之海 仓廪之官
道家称胃:太仓 中池
胃腔:脘(胃脘)
脾脏:脾(脾土)
道家称脾:黄媪
胰脏:胰(胰子) 膵
胆:胆(胆囊;~管;~道;~汁;悬~)精斗
肠子:肠(~腔;~壁;大~;小~;空~;肓~;迴~;结~;十二指~)
大肠:胴 盘肠
柔细的肠:丝肠
肓肠末端的突起:阑尾
肠的末端:肛(肛门;肛管) 尻 粪门 便门 魄门 屁眼 谷道 余窍 后阴 后门 后窍 烛营
肛门和尿道:阴窍
阴部和肛门:下窍

☚ 呼吸器官   泌尿器官 ☛

胆汁

人体精微物质之一,胆囊所贮藏的精汁,受肝之余气而成,可排泄下行,注入肠中,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是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胆汁bile

肝细胞分泌的一种外分泌液。味苦,有色(肉食动物呈红褐色、猪橙黄色、草食动物暗绿色)。肝细胞直接分泌的称肝胆汁,较稀薄,弱碱性(pH约7.4)。在胆囊中贮存过的肝胆汁称胆囊胆汁,较浓稠,呈弱酸性(pH约6.8)。由大量水分、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有机物主要有胆汁酸和胆色素,以及胆固醇、卵磷脂和糖蛋白等。无机盐成分与血浆相似。主要作用为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以及刺激肠管运动。(见“胆盐”、“胆色素”、“胆红素”)

胆汁

胆汁danzhi

肝细胞分泌的一种较浓而味苦的有色液体,颜色可由金黄色至深绿色不等,这决定于它所含胆色素的种类与浓度。肝胆汁呈弱碱性,而胆囊内胆汁因水和碳酸氢盐被吸收而浓缩,变为弱酸性。胆汁的生成量与蛋白质的摄入量有关,成人每日分泌量约1升 。胆汁的主要成分除水以外,尚有胆盐、胆固醇、胆色素、肝磷脂和各种无机盐。胆汁没有消化酶,其消化作用主要靠胆盐。胆盐分子一端亲水,一端亲脂,可以把大块的脂肪分散成许多小型的脂肪微粒,这叫乳化作用。胆盐还可以激活胰脂肪酶。还能和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以促进这些物质的吸收。胆汁中的胆色素是血红蛋白分解的产物,包括胆红素和它的氧化物——胆绿素。

☚ 黄疸   胆囊炎 ☛

胆汁bile

系肝细胞所分泌的一种浓稠而有苦味的液体。肝细胞持续不断地分泌胆汁,经肝胆管及胆囊管贮存于胆囊中,在消化时排入十二指肠。成人每日分泌量约500~1 000ml。初分泌出来的胆汁含胆红素与碳酸氢钠,为金黄色的碱性液体;贮存于胆囊后,由于水分被吸收而浓缩及碳酸氢钠被吸收,而成为粘稠的酸性胆汁;胆汁在十二指肠与肠液混合又变为淡黄色,pH值约为7.4。胆汁中含有胆色素、胆汁酸盐、无机盐、胆固醇与卵磷脂及水分等。胆汁酸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有重要意义,还有刺激肠道蠕动和抑制细菌生长等作用。胆汁排出障碍可发生黄疸。

胆汁

一种消化液。由肝脏生成,分泌到十二指肠或储存在胆囊内。呈金黄色或黄绿色,味苦,成人每人每日分泌800—1000毫升。用于消化脂肪,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胆汁

胆汁

由肝细胞分泌后,经肝管和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或由肝管和胆囊管流入胆囊贮存,待消化需要时再由胆囊排出流入十二指肠。胆汁与胰液、肠液密切配合,对小肠内的食糜进行化学性消化。成年人每日约分泌800~1000毫升胆汁。其分泌量与蛋白质的摄入量有关,高蛋白饮食可使其分泌量增加。胆汁中有与消化有关的分泌物,如胆盐等;也有与消化无关的肝的排泄物,如胆色素等。它是一种较浓的具有苦味的有色液体。胆汁的颜色取决于其中胆色素的种类和浓度,可由金黄色变为深绿色。由肝直接分泌的胆汁呈金黄色或橘棕色,而经胆囊贮存的胆汁则因浓缩而呈深绿色。胆汁呈弱碱性,pH为7.4;胆囊中的胆汁则因磷酸氢盐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为6.8。胆汁的成分极为复杂。除水分外,还有胆色素、胆盐、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及无机盐等。一般认为其中没有消化酶。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包括胆红素及其氧化物——胆绿质。胆盐主要是由结合的胆汁酸所形成的钠盐,而胆固醇则是胆汁酸的前身。胆盐排入小肠后,绝大部分仍可由小肠粘膜吸收入血液,再入肝脏组成胆汁,这叫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每循环一次约损失5%,每餐后循环2~3次。胆固醇是肝脏脂肪代谢的产物。在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盐和胆固醇的适当比例是维持胆固醇成溶解状态的必要条件。当胆固醇分泌过多或胆盐减少时,胆固醇将沉淀下来,这是形成胆石的一种原因。胆汁主要是通过胆盐和胆汁酸而起作用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而乳化脂肪,以减小脂肪的表面张力,使之成为微滴分散于水溶液中,从而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胆汁酸可以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以促进脂肪酸的吸收。此外,胆汁对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也具有重要意义。胆汁在十二指肠中可中和一部分胃酸,它还是促进胆汁自身分泌的一种体液因素。

☚ 胰液   小肠液 ☛

胆汁bile

系肝细胞所分泌的一种外分泌液。味苦,黄绿色,呈弱碱性(pH7.4)。其主要成分有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的胆盐,以及胆色素、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和无机盐等。胆汁的生成量与蛋白质的摄入量有关,食用高蛋白时生成量较多。成年人每日分泌胆汁约1000ml,一部分直接排入肠腔内;另一部分先进入胆囊,经浓缩和贮藏后再在进食时输入肠腔。其中胆盐可激活胰脂肪酶,使其催化脂肪分解加速等。此外,胆汁对于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也有重要意义。

胆汁dǎnzhī

人体精微物质之一, 胆囊所贮藏的精汁, 受肝之余气而成, 可排泄下行,注入肠中, 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 是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胆汁

胆汁

胆汁由肝脏所分泌,是一种带有苦味的有色液体,其颜色决定于胆色素的种类和浓度。人的肝胆汁呈金黄色或橘棕色,水分较多,约占96~97%,固体物的总量较少,约3~4%,故较稀薄,pH约7.4。肝胆汁在空气中因失去CO2而碱性变强,pH可达8.0~8.6;人的胆囊胆汁较粘稠,因为肝胆汁进入胆囊后水分被吸收,故水分减少,约为80~86%,加之胆囊壁分泌大量粘液,故变得粘稠和颜色加深,固体物浓度升高,约为14~20%,胆囊胆汁因碳酸氢盐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约6.8。胆汁在十二指肠内与胰液和肠液混合,变成淡黄色。
胆汁的成分 胆汁中主要的有机物为胆汁酸和胆色素。前者又分为游离胆汁酸与结合胆汁酸两种。游离胆汁酸主要有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它们绝大部分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形成各种结合胆汁酸,如甘氨胆酸或牛磺胆酸,这些酸在肠内常以胆盐(钠盐)形式存在。胆汁酸在肠道下部受细菌作用,变成脱氧胆酸和石胆酸等。胆色素绝大部分为结合胆红素(即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如果胆色素含量过多,可能产生以胆红素和钙为主要成分的胆石,这种胆色素结石我国人较多见;胆汁中还含有胆固醇,绝大部分为游离型,如果胆固醇含量过多,可能形成胆固醇结石;胆汁中的脂质约90%为磷脂,几乎全部是卵磷脂;胆汁中的粘液为糖蛋白类,此外,胆汁中还含少量的激素、酶和尿素。胆汁中的无机物,以钠、氯、碳酸氢盐最多。其次为钾、钙、镁和硫酸盐。尚有微量磷酸盐和可检量的铁、铜、锌等。
胆汁的形成 胆汁的形成开始于肝细胞和毛细胆管对某些物质的主动转运,而毛细胆管内初形成的胆汁在流经肝胆管时,由于上皮细胞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故可改变其中的成分。所以,从总胆管收集的胆汁是由肝细胞和毛细胆管分泌的并经过肝胆管改变了的胆汁。胆管上皮细胞可分泌水分、碳酸氢盐和某些电解质。
胆汁中的胆汁酸或胆盐由胆固醇合成。人每日合成胆固醇约1.0~1.5g,其中有0.4~0.5g在肝内转变为胆汁酸。胆汁酸和少量负离子由肝细胞主动转运到毛细胆管内。这样,肝细胞和毛细胆管之间就出现了渗透梯度,水和某些电解质被动地渗透入毛细胆管内。这称为胆盐依赖式分泌;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降解产物,肝内有与胆红素亲合力很高的受体蛋白,胆红素一旦进入肝内,即与此受体蛋白结合而保留在肝内,然后受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作用,转变成结合胆红素,它可以主动转运到毛细胆管内。
静脉内注射不带电荷和非脂溶性物质如甘露醇等,能迅速地被排放到胆汁中,这类物质系由毛细胆管转运,并从胆汁清除。毛细胆管对某些物质转运可以在没有胆汁酸分泌的情况下发生。胆汁的这一部分称为胆盐不依赖式分泌,它约占胆汁自然分泌的40%。其分泌机理未肯定,可能与钠泵有关。
胆汁的作用 胆汁的主要作用为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以及刺激肠管运动。
胆盐能促进脂肪的消化,一方面胆盐激活胰脂肪酶:另一方面胆盐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分散成小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对脂肪作用的面积。这后一作用除了胆盐外,胆固醇和卵磷脂也有这样作用,它们乳化脂肪,使其成为脂肪微滴。当胆盐浓度达到2mmol时,脂肪微滴进一步分散变小成为微团,这一浓度称为胆盐的临界微团浓度。胆盐达到这一浓度,脂肪的乳化相变成微团溶液相,据估计,微团比脂肪微滴的直径约小100倍,约为40~50A,从而使脂肪表面积大大增加。
胆汁能促进脂肪的吸收。胆盐可与脂肪消化的产物如游离脂肪酸、甘油、甘油一酯,甘油二酯以及未消化的甘油三酯形成水溶性复合物,它是脂肪被吸收的形式之一;胆汁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是必要的。胆汁缺乏,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均发生障碍,可引起脂肪痢。
胆盐能抑制结肠对钠和水的吸收,如果小肠吸收胆盐发生障碍,大量胆盐进入结肠,常引起水泻。
胆汁能刺激肠管运动,如果胆汁缺乏,胆管活动减弱,食物可能积滞于肠内。
胆汁分泌的调节 胆汁分泌受化学物质、激素和神经的调节,以前二者较为重要。
某些化学物质可刺激肝分泌胆汁,这类物质称为利胆剂。胆盐就是一种有效的利胆剂,脱氢胆酸的利胆作用最强。正常情况下,胆汁排放入小肠,约有95%的胆盐在回肠末段被重吸收。被吸收的胆盐,一方面刺激肝生成胆汁,另一方面可作为生成胆汁的原料。然后,胆盐再排放入小肠,再被回肠吸收,这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每次循环约有3~4%的胆盐进入结肠,被细菌分解而丧失.人每次进餐,胆盐循环2~3次。如果阻断胆盐的肠肝循环,或胆汁向体外流失,肝分泌胆汁也就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肝利用胆固醇合成胆盐的能力虽有增加,但不足以补偿所损失的胆盐。
调节胆汁分泌的胃肠激素以促胰液素作用最明显。促胰液素能促进胆汁分泌,但所增加的胆汁成分中,胆盐含量不增加,仅水分和碳酸氢盐的含量增加,胆汁比较稀薄,故把这样的利胆作用称为水利胆。促胰液素作用胆管系统的上皮细胞,使其分泌水和碳酸氢盐。如果用抑制碳酸酐酶的药物——醋唑磺胺,则促胰液素刺激胆汁分泌的作用丧失。胆囊收缩素也能刺激胆汁分泌,它引起胆汁中水、HCO3-和Cl-的含量增加,其作用和促胰液素相似,但其利胆作用的强度较小。此外,胃泌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也都有一定程度的利胆效应。
假饲、进食活动和食物对胃和小肠的刺激,都可以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胆汁少量分泌,反射的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但是,电刺激迷走神经只能极微弱地改变胆汁流量。

☚ 胰液   胆囊功能 ☛
0001003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