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秋瑾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秋瑾1875—1907;女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 秋瑾女,1875—1907秋瑾 清末民主革命家。字璿卿,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幼读经史,能诗词,又善骑马击剑。光绪十六年(1890年)随做官的父亲赴湘。1896年与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结婚,夫妻性情不合。1902年随王进京,时值义和团运动失败,《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她痛恨清廷之腐败无能,决心献身救国。1904年夏,离夫别子,毅然冲破家庭束缚,自筹旅费留学日本,入青山实践女校,参与发起“共爱会”、“十人会”,创办《白话报》,鼓吹推翻清廷,宣传男女平等。不久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年底回国,结识光复会会长蔡元培,并加入光复会。1905年,再次去东京,会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主盟人。次年春回国,在上海助办中国公学,创《中国女报》。是年底,为响应萍、浏、醴起义,赴绍兴大通学堂联络浙江会党,事未竣而起义已败,乃转而谋在浙江起事。1907年被举为大通学校督办,运动军队,联络会党,编组起义武装“光复军”,任协领。同年5、6月,孙中山先后发动潮州、黄冈和惠州七女湖起义。她与徐锡麟共谋在浙、皖起义,然各地起义相继失败,徐于7月6日在安庆起义,失败遇害。她在浙江仍继续行动,会党首领王金发劝其暂避,她抱定为革命牺牲决心,在大通学校与前来围捕的清军搏斗,击毙清军数人后被捕。在严刑审讯时,誓死不屈,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1907年7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下。遗骸营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十年浩劫中其墓被毁,粉碎“四人帮”后重加整复。其作品辑为《秋瑾集》。 秋瑾
秋瑾
秋瑾1875——1907字璿卿,號競雄,自署鑒湖女俠、漢俠女兒,女,浙江山陰 (今绍興) 人,1875年 (清光緒元年) 生於福建閩侯。幼年在家塾讀書。1893年随父親入湘。嫁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鈞。1903年春,因王捐納户部主事,隨夫赴北京。1904年5月,赴日本留學,入東京中國留學生會館日語講習所補習日文。在横濱加入三合會,受封爲白紙扇 (軍師)。與陳擷芬成立共愛會。與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 同年秋,創辦《白話報》,宣傳婦女解放,提倡男女平權; 同年10月,參加横濱洪門天地會; 年底回國,在紹興加入光復會。1905年7月,再次東渡日本; 同年8月,入東京青山實践女校學習; 9月加入中國同盟會,任評議部評議員和同盟會浙江主盟人。1906年底回國; 同年3月,由陶成章等辗轉介绍,赴湖州南潯鎮潯溪女校任教。兩個月後辭職赴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並與陳伯平等密商,準備組織江浙會黨,發動武裝起義; 同年9月,在上海試製炸弹,不慎爆炸,手臂受傷; 同年冬,創辦《中國女報》。1907年初,任大通學堂督辦,往返滬杭,運動軍學兩界,並往金華、處州等地聯絡龍華會、雙龍會、平陽黨等會黨組織; 同年夏,組織光復軍,以“光復漢族,大振國權”八字爲序,編爲八個軍,推徐錫麟爲統領,自任協領,約定7月6日在安徽、浙江同時舉義,事泄於7月13日在紹興被捕; 7月15日凌晨,就義於紹興古軒亭口。年32歲。著有《秋瑾集》。 共1首 (词)清· 萧斋谢女吟《秋赋》,潇潇滴檐剩雨。 知己难逢,年光似瞬,双鬓飘零如许。 愁情怕诉,算日暮穷途,此身独苦。 世界凄凉,可怜生个凄凉女。 曰:“归也”,归何处? 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 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 天乎太瞽! 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 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 共1首 (词)清· 寒风料峭侵窗户,垂帘懒向回廊步。 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无边家国事,并入双蛾翠。 若遇早梅开,一枝应寄来! 秋瑾 秋瑾1875—1907女诗人。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出身官宦家庭。少时即蔑视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等。1898年随丈夫到北京。1904年毅然东渡日本留学,曾参加光复会、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06年回国,先后任浔溪女校、中国公学教员,并创办《中国女报》,宣传妇女解放和资产阶级革命。1907年主持绍兴大通学堂,筹组光复军,筹划起义,不幸事泄被捕,英勇就义。她的早期诗歌,文笔纤巧,多为感时伤世之作;后期诗歌,充满革命激情,诗风爽朗豪迈。有《秋瑾集》《秋瑾诗文选》。 ☚ 夏敬观 陈天华 ☛ 秋瑾 秋瑾电影剧本。黄宗江、谢晋根据夏衍、柯灵原著改编。上海电影制片厂1983年摄制。写杰出的女革命家秋瑾的故事。为了推翻腐败的满清王朝,拯救祖国,秋瑾毅然摆脱了封建家庭的束缚,离别子女,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日本她刻苦学习,并和徐锡麟、陈天华等加入了光复会和同盟会,还与日本政府限制中国学生爱国自由的“法规”做斗争。不久,秋瑾带着孙中山先生的重托回国,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后回到绍兴任大通学堂督办,联络各地会党,准备浙皖两省起义。不料徐锡麟在安徽刺杀恩铭事发,秋瑾在绍兴被捕。她在公堂上大义凛然,在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笔后英勇就义。剧本成功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为民族兴亡不惜献身的女革命家的英雄形象,展示了她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 特急警报333 女大学生宿舍 ☛ 秋瑾 秋瑾1875—1907原名闺瑾, 字璿卿, 赴日后去“闺”字,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官宦家庭。年十八嫁王廷钧。约1898年随夫到京。在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冲破封建家庭罗网,1904年赴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1906年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后奔走沪杭各地,积极组织起义。事发被捕,英勇就义。工诗。早年作品多吟咏离情别绪,春柳秋菊,弥漫着孤独感。随着思想觉醒,一变而为慷慨高歌,笔调雄健,感情奔放,表现出坚决的革命意志和沸腾的爱国主义热忱。亦能词。数量较少,但颇有爽朗豪迈之作。兼长散文。有《秋瑾集》。另有弹词《精卫石》,目录有二十回,今残存六回。 ☚ 陈天华 王国维 ☛ 秋瑾 秋瑾1877—1907原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别署鉴湖女侠,留学日本时更名瑾,字竞雄,另署汉侠女儿、秋千。浙江绍兴人。少随祖、父游宦四方,学诗、词,亦曾学骑马、击剑,二十岁嫁湖南纨袴子王子芳为妻。秋瑾对这门亲事很不满,自叹“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面对“戊戌变法”的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的被害、八国联军的入侵,更使关注国事的秋瑾深感忧愤,曾写《杞人忧》、《感事》等诗篇,以表达其“闺人欲负戈”的救国之愿。然而家中羁绊,使其一时“难将巾帼易兜鍪”。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王子芳捐官为户部主事,秋瑾亦随王抵京师。在京期间,秋瑾结识了具有维新思想的吴芝瑛,与之订金兰之好。在吴的影响下,秋瑾广泛阅读新潮书报,参加由吴发起的“妇女谈话会”等活动,民主思想与妇女解放思想得以发展,决心与封建家庭决裂。光绪三十年春,秋瑾终于排除阻难,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先后结识了宋教仁、周树人、陶成章等革命志士,创办了以宣传民主革命兼及妇女解放为内容的《白话》杂志,奔走呼号,鼓吹革命。光绪三十一年二、三月间,秋瑾首次回国省亲,由陶成章函介,先后在上海、绍兴谒见蔡元培、徐锡麟。在上海,秋瑾加入了由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同年六月,再次东渡,不久加入了同盟会,被推举为浙江分会主盟人。此后,对民族解放事业和争取女权运动更为热心。同年十一月,陈天华为抗议日本政府之《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而蹈海自尽。此事对秋瑾刺激很大,遂于农历年底回国。光绪三十二年,三十岁的秋瑾归国约两个月即应湖州南浔镇浔溪女学之聘,担任该校日文、理科、卫生等课程教员,并与校长、南社女诗人徐自华结为知己。从是年五月到十二月初,秋瑾忙于为孙中山革命活动筹款,自制炸药为起义准备军火,筹创《中国女报》并为创刊号撰写了发刊辞,并为翌年正月出版的《中国女报》第二期写了《勉女权歌》。此后在主持大通学堂、组织光复军、准备武装起义的百忙之中,还写了诸如《感愤》、《柬某君》等不少慷慨激昂的篇什以明志励人。光绪三十三年,原定六月初十与徐锡麟在浙、皖同时起义,后事泄,徐刺杀恩铭失败,于五月二十六日就义。秋瑾六月初一得到消息后,于万分悲痛中掩护同志,转移他人,初四被捕,英勇不屈,初六晨就义于绍兴轩亭口。今杭州西湖秋瑾烈士墓上刻有孙中山所题“巾帼英雄”四字。秋瑾能诗善词,以抒发为革命献身与妇女解放之情志为其主旨。邵元冲《秋瑾女侠遗集序》云:“鉴湖女侠成仁取义,大义炳然,不必以文词鸣而自足以不朽。然即就文词而论,朗丽高亢,亦有渐离击筑之风;而一往三叹,音节浏亮,又若公孙大娘舞剑,光芒灿然,不可逼视。”今存有《秋瑾女侠遗集》、《秋瑾诗词》、《秋瑾集》及集外诗辑、《秋瑾史迹》。生平资料见郭延礼主编之《秋瑾资料》及《秋瑾年谱》。 ☚ 沈鹊应 王国维 ☛ 秋瑾民主革命烈士。初名闺瑾,字璿卿,号旦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96年奉父母命嫁湖南双峰富绅家。1904年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1906年,为反对日本政府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回国。1907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2月回绍兴接任大通学堂督办,联络金华、兰溪等地会党,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起义。7月,徐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清政府派军队包围大通学堂,被捕不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工诗词,作品宣传民主革命、妇女解放,笔调雄健,感情奔放。今人编有《秋瑾集》。 秋瑾 近代女革命家,诗人。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年18,嫁湘人王廷钧,随夫居北京。在新思想的影响下,毅然东渡日本,加入光复会与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1906年回国,创办《中国女报》,奔走沪杭之间,准备武装起义,事泄,被清政府杀害。其作品由中华书局编成《秋瑾集》。 秋瑾 浙江绍兴人。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1904年(光绪三十年)冲破封建枷锁,赴日留学。同年创办《白话报》,鼓吹推翻清政府,提倡男女平权;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次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1906年为抗议日本取缔中国留日学生而回国。次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旋任绍兴大通师范学堂督办,联络沪、浙军队与会党,组织光复会,推徐锡麟为首领,自居协领,准备在浙皖同时举事。是年7月徐锡麟刺杀恩铭牺牲后,起义暴露。持械抵抗清政府,失败被捕,15日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有《秋瑾集》。 秋瑾 秋瑾1877~1907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字璇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绍兴)人。从小爱武,重锻炼。1907年正月,秋瑾在大通师范学堂主持校务。她在离学堂不远的仓桥堍“诸暨册局”创立体育会。原计划招收女学生学习兵式体操,编成女国民军,因遭到绅学反对未能实现。于是,她把体育会所招收的金华、处州、绍兴各地会党成员,组织体操专修科,学习兵士体操,自己兼任体操教员,还聘请新军中的魏励劲、张健担任体操教员。据《浙案纪略》记载:“瑾亦自男子体操洋服,乘马出入城中,士绅咸不悦瑾所为,群起而与之为难。” ☚ 徐锡麟 徐一冰 ☛ 秋瑾【同义】总目录 秋瑾鉴湖女侠 秋瑾1879—1907反清革命烈士。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系封建官宦家庭闺秀,冲破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的束缚,光绪三十年(1904年)赴日本留学。在中国留日学生中组织爱国团体“共爱会”。并与刘道一、龚宝诠等十人组织秘密“十人会”,致力于反清活动。同年冬回国,加入光复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去日本,后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总部评议员兼浙江支部负责人。为抗议日本政府与清政府勾结制定的限制中国留日学生《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光绪三十二年初罢学归国。在上海与易本羲等创办中国公学,安置留日回国学生。同年2月(1906年3月)去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暑假辞职转赴上海,与陈伯平等建立“锐进学社”,联系敖嘉熊,吕祥熊等策动长江一带会党,又与蒋乐山、张恭等策动浙江会党,作起义准备。同年八月(1906年9月),与人在寓所试制炸药,不慎爆炸,伤手臂。同年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号召妇女抛弃“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封建法权,宣传解放思想。不久,回绍兴,入徐锡麟创办的大通学校,以此为据点,联络金华、诸暨、义乌各地会党首领组织光复军,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成。旋与徐锡麟约定,准备在浙江和安徽两地同时起义。光绪三十三年五月(1907年6月)绍兴会党活动过早暴露目标,徐锡麟于同年五月二十六日(1907年7月26日)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清政府发觉皖浙间的联系,派军包围大通学堂,遭捕。被捕后不屈,英勇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著有《秋瑾集》。 秋瑾1879—1907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烈士,妇女解放的先驱。字璿卿 ,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生于福建厦门,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官绅家庭出身。通经史,工诗词,善骑射击剑。1896年嫁湖南湘潭官绅子弟王廷钧。1902年随夫进京,在《宝刀歌》一诗中愤怒谴责列强侵略和清朝的卖国行径。1904年夏,冲破封建家庭束缚,自筹旅费,只身赴日本留学。同年秋,在日本创办《白话报》,号召推翻清政府,提倡男女平权。年底回国,在绍兴由陶成章介绍加入光复会。1905年春又去日本,与孙中山、黄兴结识,遂加入同盟会,任评议员,浙江分会主盟人。1906年初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提倡女权。次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联络会党,组织光复军,与安庆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皖两省起义。事泄被捕,于当年7月15日慷慨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后葬于杭州西湖。秋瑾是一位壮怀激烈的爱国者。她在信中告诫侄儿:“爱国之心,人不可不有。”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清廷腐败的现实,在诗中她发出了“茫茫国恨何时雪”的感喟;表现了她“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献身精神和敢于从事武装斗争,“千金市得宝剑来,公理不恃恃赤铁”的英雄气概。其著作今收《秋瑾集》。秋瑾的伦理思想集中表现在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妇女解放方面。她揭露“三从四德”对妇女的摧残,提出“扫尽胡氛安社稷,由来男女要平权。人权天赋原无别,男女还须一例担”,疾呼“二万万同胞团结于一致,通全国女界声息于朝夕”,“使我女子生机活泼”,“速进于光明大世界”。号召“革命当自家庭始”。还强调妇女要自强自立,指出:“欲脱男子之范围,非自立不可;欲自立,非求学艺不可,非合群不可。”认为经济独立、掌握技术知识、参加社会活动都是妇女解放的必要条件。 秋瑾 183 秋瑾近代革命家、文学家。文学创作以诗歌见长,风格刚健遒劲,浑雄豪放,不让男子英风,颇为巾帼吐气,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特色。词亦激昂豪放,无脂粉气。为唤起群众,还写过许多通俗作品,如白话文、歌词、弹词等。今人辑有《秋瑾集》。 ☚ 陈天华 王国维 ☛ 秋瑾 秋瑾1877-1907Qiu Jin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女革命家。字璿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因祖父曾在福建云霄厅、厦门海防厅任同知,她的童年是在厦门度过的。厦门是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受外国殖民主义势力侵扰最为深重,因而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对“红毛人”的仇恨。由于家长的鼓励,和自己的聪敏、勤奋,很小就能吟诗填词写文章,受到史书上古代英雄事迹的深刻感染,又从师习武,学会骑马击剑,用别号“竞雄”、“鉴湖女侠”明志。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依父母之命嫁给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1902年随捐得户部主事的丈夫进京。次年结识了颇负文名的革新派人物吴芝瑛(系“桐城派”吴汝纶之侄女)。吴的丈夫廉泉,曾开设“开明书局”,家中藏有许多宣传维新的书刊。秋瑾有机会接触新书新报,思想大为开阔。从此决心与不称心的家庭决裂。1904年秋东渡日本留学,加入到留日爱国青年的革命斗争活动中去。1905年春,为了筹措留学经费,返回祖国。不久,结识了蔡元培、徐锡麟,加入光复会。又通过陶成章熟识了不少浙江的会党首领。夏天,在日本校方催促之下再次东渡。加入同盟会,被推选为评议部评议员,兼任浙江支部负责人,成为留日中国学生中传奇式的女杰。1906年秋,因不堪忍受日本对中国留学生的压迫,返回祖国。一方面在吴县浔溪女校任教,传播民主思想,发展同盟会员;另一方面在浙江发动会党,组织义军,筹备武装起义。这年冬天,与徐锡麟、王金发等秘密议商,决定在浙、皖两地举行武装起义。徐锡麟去安庆活动,她返回山阴,担任徐锡麟、陶成章创办的大通学堂督办。对学员加以训练后,组成了一支以会党为骨干的“光复军”。“光复军”原定于1907年7月6日起义,但由于一些州县义军首领擅自行动或泄密,打乱了起义部署。在7月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后,清政府探知她是徐锡麟的同党,又是浙江会党的主谋人,迅速派兵到山阴镇压。在紧急关头,大通学堂师生建议提前起义,但她考虑到革命力量太弱,劝阻同志不要硬拼。7月13日,清军包围了大通学堂,经过一场枪战,被俘。面对敌人严刑拷问,坚贞不屈,提笔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表达对起义失败的无限惋惜。1907年7月15日凌晨,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年仅29岁。 ☚ 徐锡麟 预备立宪 ☛ 秋瑾 秋瑾1875—1907Qiu Jin近代革命家、作家。字璇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自幼博览群书,10岁能诗词,性情坚强豪爽。1904年留学日本。在日期间参加留日学生革命活动,加入同盟会。1906年在上海筹办《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民主革命。1907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发动皖浙两省起义,失败被捕,从容就义。今存诗词200多首,前期多写个人愁绪,后期以革命思想和英雄品格入诗,表现出“巾帼英雄”的慷慨豪气。语言通俗自由,诗风雄健豪迈。代表作为《宝刀歌》等。另有弹词《精卫石》,自拟身世,写女主人公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遗稿编入《秋瑾集》。 ☚ 陈天华 林觉民 ☛ 秋瑾 秋瑾1875—1907Qiu Jin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女诗人。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身在一个封建官宦家庭。 ☚ 钱玄同 瞿秋白 ☛ 秋瑾 秋瑾1879—1907清末著名革命家、文学家。字璿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自幼好书,亦好习武。1895年随父至湖南嫁与湘潭富家子弟王廷钧。反感于王的纨袴习气,很想离开家庭走向社会。1903年随夫到北京,目睹八国联军侵略罪行所带来的深重苦难,她的革命思想愈趋浓厚。1904年夏,毅然赴日留学。在青山实践女校,她创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妇女爱国组织——共爱会。后又创办 《白话报》,发表《敬告中国万万女同胞书》,争取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求学,反对缠足。她先后结识了陶成章、黄兴、鲁迅等爱国人士,又加入了蔡元培组织的光复会。1905年夏,孙中山到日本,秋瑾配合孙中山组织中国同盟会,她被推为浙江分会会长。1906年,秋瑾回国,首先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份妇女报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其次她又致力于武装起义。1907年回绍兴担任大通学堂督办,努力培养革命骨干。她联络了金华、兰溪等地革命力量,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商定分头在安徽、浙江两省起义。7月,徐在刺杀安徽巡抚恩铭时被捕,起义失败。清军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被捕,1907年7月15日,在绍兴古轩亭口就义,年仅二十八岁。秋瑾这位民主革命时期的女革命家还长于诗词,后人编著其文稿为《秋瑾女侠遗集》,孙中山为书题词为 “巾帼英雄”。 ☚ 林黑儿 慈禧太后 ☛ 秋瑾 秋瑾1875—1907Qiujin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女诗人。字璿卿,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1875年11月8日(光绪元年十月十一日)生于福建厦门。少学经史诗词,能骑马击剑。1896年因父母之命嫁湖南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1902年随王迁居北京。她目睹民族危机深重,清政府腐败无能,决心以身许国。1904年不顾家庭阻挠,变卖首饰,自费留日。先后入日语讲习所青山实践女校。与陈撷芬等组织“共爱会”,又与刘道一等创“十人会”,研讨反清革命。同年秋,在东京创办《白话报》,鼓吹推翻清政府,倡导男女平等。不久参加“洪门天地会”,被封为“白纸扇”(军师)。1905年4月,入光复会。7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及浙江主盟人。1906年春,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愤然归国,以上海为中心开展革命活动,创办中国公学。1907年1月创办《中国女报》,宣传妇女解放。仅出两期而止。不久至绍兴接办大通学校,任督办。把江浙各地会党成员编为“光、复、汉、族、大、振、国、权”8个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与徐相约,浙、皖同时举义。7月6日,徐在安庆发难,被捕牺牲。有奸人密报徐与秋瑾同谋,7月13日绍兴知府贵福派兵包围大通学堂,她组织同志转移,焚毁名册,从容被捕。深夜提审,她坚贞不屈,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7月15日凌晨于绍兴轩亭口就义。她工诗词,多感怀家国、追求民主之作,激昂慷慨,格调雄健。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将其遗体移葬杭州西湖畔。其诗文辑为《秋瑾集》。 ☚ 张作霖 陈天华 ☛ 秋瑾 秋瑾1875—1907Qiujin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妇女解放的先驱。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璿卿,号竟雄, 自称“鉴湖女侠”。1896年嫁湘籍富绅子弟王廷钧。1902年随其赴京。1904年自赴日留学,发起组织反清团体共爱会,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年底回国,加入光复会,次年7月又去日本,入同盟会,任浙江分会主盟人。1906年初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中国女报》,设立锐进学社。1907年任绍兴大通师范学堂督办,联络沪、浙军队与会党,组织光复会,推徐锡麟为首领, 自居协领,准备在皖铭同时举事,是年7月,徐锡麟刺杀恩铭牺牲后,起义暴露,持械抵抗清政府,失败被捕, 15日,在绍兴城中心轩亭口从容就义。著有 《秋瑾集》。 ☚ 梁启超 徐特立 ☛ 秋瑾1877—1907民主革命烈士。原名闺瑾,小名玉姑,字璿卿,号旦吾,又号竞雄、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904年冲破封建家庭束缚东渡留日,参与创办《白话报》等革命活动。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及浙江主盟人。1906年因愤于日本取缔清留学生而回国。次年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宣传男女平等,号召妇女解放。后接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训练革命骨干,组织光复军,并与徐锡麟筹划皖浙两省起义。7月徐安庆起事失败后,清廷围捕大通学堂,被捕。后不为酷刑屈服,7月15日于绍兴轩亭口被害。辑有《秋瑾集》。参见“文学”中的“秋瑾”。 秋瑾近代革命家、作家。善诗歌,所作多抒发爱国之情,激昂慷慨,雄健奔放。亦能词。遗稿编入《秋瑾集》。参见“历史”中的“秋瑾”。 秋瑾 秋瑾1875—1907近代革命家、作家。浙江绍兴人。宇璇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出身于小官僚家庭。庚子事变之后思想剧变,决计献身革命。1904年,赴日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任总部评论员和浙江省主盟人。她经常登坛演讲,宣传革命。又学习射击和制造炸弹,为日后武装起义作准备。1906年初回国后,在浙江浔溪女校任教,后到上海筹办《中国女报》,提倡女权。1907年春,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积极联络金华、兰溪等地会党与军学各界组织“光复军”,准备起义。7月13日,在绍兴被捕,15日就义于浙江轩亭口。她以诗词见长,庚子事变前便开始创作,多以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抒写个人幽怨。庚子事变后,秋瑾的诗、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有显著变化,以献身革命,争取民族解放与妇女解放为基调,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如《宝剑歌》、《秋风曲》等。她的词作,大致如同其诗,前期多为闺中愁绪之作,后期多写革命壮怀。 ☚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陈独秀 ☛ 秋瑾1879~1907反清革命烈士。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系封建官宦家庭闺秀。她冲破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的束缚,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赴日本留学,组织留日学生爱国团体“共爱会”,并与刘道一、龚宝诠等10人组织秘密“十人会”,致力于反清活动。同年冬回国,加入光复会。次年又去日本。后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总部评议员兼浙江支部负责人。为抗议日本政府与清政府勾结制定的限制中国留日学生的《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于光绪三十二年初罢学归国。在上海与易本羲等创办中国公学,安置留日回国学生。同年二月,去浙江湖州南镇浔溪女校任教,暑假辞职转赴上海,与陈伯平等建立“锐进学社”,联系敖嘉熊、吕祥熊等策动长江一带会党,又与蒋乐山、张恭等策动浙江会党,做起义准备。同年八月,与人在寓所试制炸药,不慎爆炸,伤手臂。同年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号召妇女抛弃“男尊女卑”、 “夫为妻纲”的封建法权,宣传妇女解放思想。不久,回绍兴,入徐锡麟创办的大通学堂,以此为据点,联络金华、诸暨、义乌各地会党首领,组织光复军,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成。旋与徐锡麟约定,准备在浙江和安徽两地同时起义。光绪三十三年五月,绍兴会党活动过早暴露目标,徐锡麟于同年五月二十六日刺杀安徽巡抚恩铭未果,起义失败。清政府派军包围大通学堂,遭捕,英勇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著有《秋瑾集》。 秋瑾 秋瑾1875—1907近代著名女革命家。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 (今绍兴)人。早年习经史、诗词。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发起共爱会,创办《白话报》,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同年冬回国,参加光复会。1905年夏去日本参加同盟会,任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后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次年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公学,发刊《中国女报》,宣传妇女解放。1907年主持绍兴大通学堂,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策划浙皖起义。7月,徐锡麟在安庆仓促起义失败,秋瑾急谋响应,因叛徒告密,于14日被捕,翌日凌晨,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遗著编为《秋瑾集》。 ☚ 章炳麟 北洋军阀 ☛ 秋瑾 秋瑾1877~1907近代女革命家,诗人。原名闺瑾,字璿卿,留学日本时易名瑾,字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1904年赴日留学,参加光复会、同盟会,发起妇女团体共爱会。1906年为反对日本取缔中国留学生愤而回国,筹办中国公学,创办《中国女报》。1907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和徐锡麟筹建光复军,准备起义,因事泄被捕,在绍兴英勇就义。有《秋瑾集》。其诗今存百余首,早期作品多写景咏物,抒泻离情,工巧清酉,间有忧时感世、壮志未酬之慨。后期作品充满爱国豪情和革命壮意,慷慨激昂,豪迈奔放,《剑歌》、《宝刀歌》、《红毛刀歌》、《感时》、《感怀》等都掷地有声。其词今存近四十首,风格一如其诗。 ☚ 陈天华 苏曼殊 ☛ 秋瑾 秋瑾1877—1907清末著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革命宣传家。原名闺瑾,字璿卿,笔名竞雄、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出身小官僚地主家庭,1904年毅然自费赴日留学,加入共爱会、十人会、三合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1904年9月创办《白话》月刊,鼓吹反清救国,提倡男女平等。1905年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因抗议日本政府限制留日学生革命活动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联络会党。1907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月刊,是该刊实际上的主编并撰写了《发刊词》等多篇政论、诗文,宣传妇女解放,批判毒害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把妇女解放和民主革命联系在一起,号召妇女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1907年春,回绍兴,任大通学堂督办,计划在绍兴发动武装起义,事泄被捕,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遗著编有《秋瑾集》等。《中国女报》亦因之停刊,只出2期,第3期稿已编就,未及出刊。 ☚ 俞颂华 洪水 ☛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著名女诗人。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祖父嘉禾做过厦门知府;父寿南是个举人,做过厦门知县和湖南常德县厘金局总办。她幼从父学,通经史,工诗文词曲,又好剑术,善骑马。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随父入湘。1896年,依父母之命嫁湘潭官绅子弟王廷钧。1902年随夫居北京,感情极不融洽。时值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目睹清政府之昏庸腐败,决然以救国为己任,曾感慨地说: “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1904年夏,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筹旅费,孑身东渡日本,先入骏河台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的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后入青山实践女学校师范班。与陈撷芬发起成立以反清为宗旨的“共爱会”,继而又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同年秋,在东京创办《白话报》,鼓吹推翻清政府,提倡男女平权。参加了冯自由等在横滨组织的“洪门天地会”。还结识了光复会首领陶成章和在日本留学的鲁迅等人。同年末回国,在上海认识光复会会长蔡元培;回绍兴任明道女学堂教员,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1905年春复去日本,经黄兴介绍见到孙中山,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省主盟人。1906年初回国,与易本羲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后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学校教书。同年冬,到上海创办《中国女报》不久回绍兴,主持由徐锡麟创办的大通学校。1907年春, 往返杭州、上海间,运动浙江军队官佐及军校师生参加光复会,并联络金华、处州等地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她任协领。定于7月6日分别在皖浙两省同时起义,后改7月19日。后因叛徒告密,徐锡麟仓卒于7月6日在安庆起义,失败遇害。13日下午,清兵包围大通学校,她同少数学生持枪同清兵抵抗, 击毙清兵数人,学生死二人,终因寡不敌众,抵抗失败,她及程毅等六人被捕。清吏深夜提审,她不为严刑所屈。敌人逼供,她回答说: “革命党的事就不必多问。”15日晨,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次年1月,由烈士好友徐寄尘、吴芝英二女士将遗骨葬于杭州西湖之西泠桥畔。有《秋瑾集》。 秋瑾1877—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近代民主革命者。浙江山阴(绍兴)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依父母之命嫁湘潭官绅子弟王廷钧,后居北京,感情极不融洽。时值义和团运动失败, 目睹清政府昏庸腐败,决心“匡济艰危,以吐报负”,献身于救国大业。三十年,冲破家庭束缚,自费留学日本,曾发起组织“共爱会”、 “十人会”等反清组织。同年归国,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次年复去日本,经黄兴介绍见到孙中山,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回国后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公学,发刊《中国女报》。三十三年回绍兴,主持徐锡麟创办的大通学堂,联络金华、处州等地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她任协领。拟于五月下旬(7月上旬)分别在皖浙两省同时起义。因叛徒告密,徐仓促发动安庆起义,失败遇害。清政府发现皖浙间的联系,遂派兵包围了大通学堂,因寡不敌众,她不幸被捕,于六月初六日(7月15日)晨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次年,友人将其遗骨葬于杭州之西泠桥畔。工诗词。有《秋瑾集》。(参考图639) 秋瑾 秋瑾女,字璇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5年生于福建闽侯。1893年随父亲去湖南。1903年到北京。1904年5月留学日本,入东京中国留学生会馆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在横滨加入三合会。与陈撷芬成立共爱会。与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同年秋创办 《白话报》;10月参加横滨洪门天地会;年底在绍兴加入光复会。1905年7月再次东渡日本; 同年8月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学习;9月加入中国同盟,任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主盟人。1906年赴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后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并与陈伯平等密商,准备组织江浙会党,发动武装起义;同年9月在上海试制炸弹,手臂炸伤;同年冬创办《中国女报》。1907年初任大通学堂督办。同年夏,组织光复军,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八字为序,编为八个军,推徐锡麟为统领,自任协领,约定7月6日在安徽、浙江同时举义,事泄于7月13日在绍兴被捕,7月15日被杀害。著有《秋瑾集》 等。 ☚ 饶颖奇 香翰屏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