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苹果小卷叶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苹果小卷叶蛾smaller apple leaf roller苹果等果树的卷叶害虫。又名棉褐带卷叶蛾,橘小卷叶蛾,李小卷叶蛾。学名Adoxophyes orana (Fischervon Roslerstamm)。鳞翅目,卷蛾科。分布于欧洲、印度、日本及中国大部省区。为害植物有苹果、海棠、梨、桃、李、杏、樱桃、山楂、石榴、柑橘、荔枝、龙眼、茶、棉、大豆、花生、林木等。成虫黄褐色,体长6~8毫米,翅展16~20毫米,前翅基斑、中带、端纹深褐色,中带前半部狭,中央更狭或中断,带的后半部宽或分两叉,内分叉止于后缘外1/3处,外分叉止于臀角附近;端纹多呈Y状,向外缘中部斜伸;后翅淡黄褐色。雄虫体较小,前缘褶明显。卵扁椭圆形,淡黄色,半透明,数十粒排成鱼鳞状卵块。末龄幼虫长13~17毫米,细长,头、前胸背板淡黄白色,单眼区上方有一栗色斑,体浅绿至翠绿色,臀栉6~8刺。蛹黄褐色,长9~11毫米,腹部2~7节,背面有2横排突起,前排较粗,后排小而密(见图)。 苹果小卷叶蛾 在辽宁、河北、山东等地年生3代,陕西3~4代,安徽4代。以幼龄幼虫潜伏在树皮裂缝、剪锯口四周死皮和草绳内越冬。翌年苹果树发芽时开始出蛰为害。辽宁南部地区越冬幼虫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出蛰。5月上中旬为出蛰盛期,6月上旬结束。出蛰期长达30多天。幼虫出蛰后沿枝干食害幼芽、嫩叶和花蕾,影响新梢生长、开花和坐果。叶片展开后便吐丝结数叶成苞,在苞内啃食叶肉。当苞内叶肉食尽后,转移另一新梢作新虫苞。幼虫活泼,稍受触动即吐丝下垂落地。末龄幼虫在卷叶内化蛹。第一代成虫5月下旬至6月下旬出现,盛期6月上中旬。第二代成虫7月上旬至8月上旬发生,7月为盛期。第三代成虫8月上旬至9月下旬发生,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盛期,直到9月下旬进入末期。多在17时左右羽化,夜间飞翔、交配。卵成块产在果面和叶片上,叶背卵块约占叶片上的70%。每雌蛾可产1~3卵块,200粒左右。卵排列成鱼鳞状。卵孵化率可达73~97%。田间相对湿度低于50%时不利于成虫产卵,孵化率也下降。故天旱时为害轻。初孵第一代幼虫多分散在卵块附近叶背或旧虫苞内为害,稍大后再卷叶为害,或在重叠叶片间、果与果相接间隙内或叶果相贴处潜伏啃食叶肉和果面,使梗洼处的果皮、果肉形成针孔状伤口或不规则小坑洼状伤疤。严重时果实受害率可达55~72%,梗洼处伤疤霉烂时造成落果。第二、三代幼虫仍加害叶片和果实。第三代初孵幼虫啃食果面多呈近圆形小伤疤,不久便潜入越冬场所结薄茧越冬。成虫产卵前期平均为3~5天,产卵期1~2天,卵期6~11天,幼虫期18~26天,蛹期7~8天。成虫对黑色灯,苹果醋,糖醋混合液等均有趋性。雄成虫对苹果小卷叶蛾性诱剂(A:顺-9-十四烯醇乙酸酯,B:顺-11-十四烯醇乙酸酯)更有强烈的趋性。主要天敌有寄生卵的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率可达70%,寄生幼虫的甲腹茧蜂,一般寄生率为50%左右,寄生蛹的松毛虫粗腿小蜂。幼虫的天敌还有狼蛛,蟹蛛,白僵菌等。冬春季彻底刮除树体粗皮、翘皮、剪锯口四周死皮,可消灭越冬幼虫。越冬幼虫出蛰前用敌敌畏或敌百虫涂抹2~4年生枝条剪锯口、枝叉和其他越冬场所,或喷敌敌畏可毒杀残留越冬幼虫。出蛰期(开花前后)和第一代卵孵化及幼虫卷叶为害前,可喷对硫磷或杀螟硫磷;6月中旬以后,还可使用敌百虫或敌敌畏。成虫羽化前及时摘除“虫苞”,杀死其中幼虫或蛹。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苹果醋或糖醋酒混合液或性诱剂观测成虫数量消长,指导适期防治。在各代卵发生期可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每代放蜂3~4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