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秋夜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秋夜曲 题解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赏读 首句以“桂魄”代指月亮,逗出相思之意。用“秋露微”既写出时节的凄冷,也点明女主人公心情的悲凉,这一句以月露为全诗渲染出悲寂凄冷的气氛。二句转写女子自身的感受,“轻罗已薄”交待出时令的转换,与“未更衣”形成对比。在女子感受到天气凄冷的同时,又暗示出她月下弹筝时的凄寒心境。三句“夜久”与“初生”照应,写出了时间的推移,点明女子弹筝时间的长久。弹筝本为寄情,而夜久不息说明女子忧愁的难以排解,无以聊赖。尾句点明题旨,补足诗意,交待出主人公夜久不归的原因,“怯”和“不忍”含义丰富,写出了女子的愁怨由来已久,愈思愈浓。 这首诗写景、叙事,借景致与人物行人为委婉表达出人物心境,篇末点明主旨的方式使诗歌意象完整,含义丰富。诗歌语言质朴直白。 秋夜曲
王涯善写闺情,这首 《秋夜曲》 最为著名。本诗以其妻的口吻,写出她独守空房的愁思。 诗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从诗中主人公所见到的月桂、秋露和所弹奏的银筝等景物中,衬托出她的思想感情。 诗的第一句就点明了时间是在月魄初升的秋夜; 也暗示了地点,有 “露”自然是在屋外,而不在闺房。桂魄初生,寒露初降,渲染了夜光的朦胧苍茫,勾画出肃杀凄凉的秋色夜景。使人不由得产生了欧阳修在 《秋声赋》 中描写的那种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悲秋情绪,但这里有“初”、“微”,所以显得笔力轻松一些。 轻罗质地薄软,透气滑爽,尤宜盛夏酷暑穿着。可是在萧瑟凄寒的清秋之夜,它显然是太薄了,抵御不住阵阵凉意。按理说这时应该加衣服了,但诗句却没有顺着说下去,而是笔锋一转,说出和 “轻罗已薄”相反的结论——未更衣,尽管其中没有关联词语,但它们还是一种隐性的转折关系,诗人的语意重点在后者,前者仅起着衬托的作用,通过这个反衬,使“未更衣”更显突出显豁。有着李白 《长相思》 :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之意境。孤独者的落寞、空虚跃然纸上。同时,“轻罗已薄”还 “未更衣”,也表现出思想夫君的痴态。 在这皎洁凄寒的秋月映照下,丝丝凉意,轻轻袭来,沉浸在此境中,主人公空廓虚无之感、怅惘若失之态变得非常强烈,为寂寞所啃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弄筝中寻求慰藉,于是有了 “银筝夜久殷勤弄”这一句。到了万籁俱寂的深夜,主人公还在弹奏银筝,且是殷勤地弹奏着。她弹奏的是自己心上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是对远方丈夫倾诉的心曲,这表现了她愁绪万千,难以言状的凄怆。另外,这里“银筝”的“银”不是指金属,而是指颜色,溶溶月光,照在筝上,好像镀上了一层淡淡的白银。从这个“银”字中可窥出诗人文字的功力。 更深夜静,主人公却不顾凉气袭人,还身着轻罗,沐浴在秋露和如水的月色之中殷勤弄筝,这是什么原因呢? 于是水到渠成,诗人吟出了“心怯空房不忍归”一句。它和诗人 《秋思赠远二首》 的“当年只自守空帷”相互呼应,娇妻是“空房”,夫婿是“空帷”,这就把主人公内心的情愫表达得淋漓尽致。郎君不在身边,闺房清冷,青春虚度,难以言状的孤寂凄寒,都通过秋光,秋露、秋色、秋态显示出来了。这一句的“怯”字表现力不可低估,它使前三句落到了实处,也是前三句的归结和答案。“怯”抒写了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凄凉哀怨,既含蓄又鲜明,既隽永又准确,非常耐人咀嚼且余味无穷。 秋夜曲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维 ←上一篇:青溪 下一篇:山居秋暝 → 诗词简介: 这首《秋夜曲》着力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思妇的怨苦之情,笔致婉约,构思新颖。 一从罗衣写思归愁绪。“桂魄初生秋露微”,既交代了时间节令,已是中秋之后,又当月华初升之时,已是轻露始结之刻,同时又透射出秋凉已重的意思。这就为“轻罗已薄未更衣”作了铺衬。天已凉,她还穿着单薄的罗衫,由于沉迷于深沉的怀念之中,还未敏感到气温的变化。一从弹筝写思妇的愁思。已经是“夜久”了,她还在那里将银筝“殷勤弄”。夜愈深,露愈重,天愈凉,她不仅不觉得轻罗薄,相反还不停地拂着筝弦,借以排解心头的郁闷。夜深人静,银筝铿鸣,可见一个少妇的心在颤动。这声音,回荡在秋夜的天空,如泣如诉,似怨似叹。最后诗人才揭出她内心的秘密:“心怯空房不忍归”。因为是“空房”,使她“心怯”,不忍归房。宁可在外受寒露浸润,宁可以银筝为伴,也不归寝。 秋夜曲弹奏的是思妇百无聊赖之情,其音袅袅于秋庭,如月光样明洁,似露珠般晶莹,颇能激起读者深切的同情,同时也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秋夜曲
这是一首秋夜怀人的小诗,宛如一支轻柔的小夜曲,沁人心脾。诗人为思妇设计了一个静的环境,借以表现思亲怀远的缠绵情感。 秋夜渐长是自然规律,对于一个欲眠又不能眠的人来说,尤其倍感夜长。夜深人静,当漏壶的水滴声传来,丁丁当当,显得格外单调,分外响亮,声声震耳,滴滴入心,折磨着不眠人。多么难捱的孤寂、凄清,为什么秋夜这么长! 反正也睡不成,索性抬头望月。可是此时天空中飘着淡淡的薄云,皎洁的明月被遮住,只露出清冷的月光。秋云遮月,朦胧一片,思妇心头也罩上了阴影。这一、二句是通过不眠思妇之耳、之眼,写秋夜的景物,听漏声单调,望月光朦胧,烘托出寂寞难耐的氛围。 前两句写夜,写月,暗示秋夜、秋月,第三句才明点出秋来。春与秋是自然界变化比较剧烈的季节,人的情绪起伏也比较敏感。思妇更是多愁善感,不堪忍受秋气的包袭。“暗虫响”即蟋蟀鸣。“蟋蟀俟秋吟”(《汉书·王褒传》)、“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帷”(阮籍《咏怀》之十四)。与诗人同时的白居易,有一首《闻虫》:“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写的情景与此诗略同,只是人物身分有别。按古人的解释,蟋蟀通宵不停地在床下鸣叫是为了抵御凉气侵袭。所以诗人说: “秋逼暗虫通夕响”。秋即秋气,凉气。逼即侵袭,迫使。通夕即整夜。响是说入室入床的蟋蟀不止一个,它们整夜赛着劲地一声接一声叫,唧唧虫鸣本是小夜曲,现在汇成了大合唱,自然响亮悦耳。本来就睡不着,如此则更睡不成了。蟋蟀又名促织,这一声紧似一声,一声响似一声的鸣叫,好象催促着人们赶着办些什么。秋夜凉气袭人,通宵不眠的思妇有了切身的体会,于是自然地由己及夫,要赶制寒衣,赶寄寒衣——但愿棉衣没寄到时天不要下霜降寒。 “征衣未寄莫飞霜”一句,使前三句景语皆成情语,景因情设,情景交融。为什么感到夜长? 为什么厌听漏壶的水声? 为什么举头望月? 为什么能一夜听到蟋蟀叫? 都是因为想念出征在外的丈夫。寒寄征衣是古典诗歌中表现妻子关心丈夫的常用素材。“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是通过问的语气写出对戍边丈夫的关怀;这里是直接说出自己的愿望。 全诗四句,句句押韵,流畅响亮,韵脚绵密,感情细腻,含蓄深婉。思妇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非常突出,室内室外转换自然,思妇征人衔接无痕,这是一首语短情深的好诗。 《秋夜曲》qiu ye quSong of Autumn Night→章仲素 (Zhang Zhongsu)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