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碑兩漢時代,盛行建碑碣、構石室、築石闕,後漢尤熾。恐與學堂教育、選舉製度相關焉。孝行乃儒教之本,而“舉孝廉”以孝、廉操行為據,遂使世人志向孝行,其象征物鉅碑碣、大墓墳與日俱增。〈武氏石闕銘〉 有 “造此闕,直錢十五萬,孫宗作師子(猶獅子),直四萬”云云。《後漢書·崔寔傳》 曰: “初寔父卒,剽賣田宅,起墳塋,立碑頌。葬訖,資産竭盡。”此實徒具弊害與犧牲之虚禮,于國于民皆無益也,因起禁碑之議。《宋史·禮志》謂:“漢以後,天下送死者奢靡,多作石室、石獸、碑銘等物。建安十年(205),魏武帝 (曹操) 以天下雕弊,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此即指曹孟德 (操) “禁碑令”。 爾後,“禁碑令”行世甚久,但逐漸弛緩。北魏人既從禁令,又難舍傳統習俗,遂“墓志銘”興焉。《隋書·禮儀志》曰:“凡墓不得造石人、獸,惟聽作 ‘石柱記’,名位而已。”實為墓碑之變通形式。迄唐,雖未頒布解除令,但豐碑鉅碣争先涌現,在光天之下各顯偉容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