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神韵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神韵派 神韵派清康熙、雍正年间的诗歌流派。王士禛为其领袖,他的“神韵说”为其论诗主张,故名。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说:“‘神韵’二字,予向论诗,首为学人拈出。”王掞说他论诗“独标神韵”(《刑部尚书王公神道碑铭》);《清史稿》也说王士禛“独以神韵为宗”。据清人翁方纲说,王士禛提倡“神韵说,目的在“于李、何一辈冒袭伪体之后,欲以清淡矫之,此亦势不得不然”。神韵说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神韵”一词最早见于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竹》诗中均涉及此词。王士禛在前人基础上,赋予“神韵”二字以新的更深刻的内涵,与前人的主要区别在于,王士禛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出,因此他的“神韵说”与南朝梁钟嵘的“滋味说”、唐司空图的“韵味说”、宋严羽的“兴趣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王士禛论诗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和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意境,认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诗之最高境界,对严羽“以禅喻诗”和借禅喻诗深表赞许,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色相俱空”的境界。他早年编过《神韵集》,有意识地提倡神韵说,后又选《唐贤三味集》,排斥李、杜,专选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派中“冲和淡远”之作。神韵说对纠正当时专学盛唐的肤廓、晚唐的缛丽和宋人以议论为诗、以学问为诗的倾向有积极作用,因此风靡一时,影响很大,在清前期统治几达百年,追随者不乏其人。从根本上说,此派以远离现实为旨归,他们没有注意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故而他们的作品多表现个人的闲情逸志,追求冲淡、超逸和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描写自然景物很工致,富有诗情画意,但却较少涉及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题材,有脱离现实的明显缺陷。该派诗论及其作品曾遭到当时和后人较多的批评与讥议,甚至同样标榜神韵的翁方纲也批评王士禛“犹未免滞迹”(《复初斋文集·坳堂诗集序》),他认为“神韵者,彻上彻下,无所不该”,王士禛却仅以空寂言神韵,“徒自敝而已矣”(《神韵论》)。这个评语较为公允。参见“神韵”。 ☚ 金台十子 渔洋体 ☛ 神韵派 神韵派清代前期诗派。以王士禛为代表。王氏论诗,本诸司空图、严羽之说,创导神韵一派。“神韵”一语,此前已多为人用。南齐·谢赫在《古画品评》中评顾恺之绘画,曾有“神韵气力”之语,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也有“须神韵而后全”之说,要求绘画应有传神之妙。明胡应麟《诗薮》称“盛唐气象混成,神韵轩举”,清初王夫之《明诗评选》:“一泓万顷,神韵奔赴”。这些人的说法都是零星涉笔,对“神韵”的含义未加确切说明。王氏则赋于神韵说以自己的独到见解,发展成为指导创作的理论。他遵奉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及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无工可言,无法可言,浑然天成,色相俱全为诗的理想境界。主张诗应蕴藉、含蓄、冲淡、清远,发展了严羽、司空图的超逸的美学观点。唯对上述二家之说有绝对化的理解,拚命夸大“妙悟”,追求“兴会神到”,有把含蓄变成含糊之嫌。神韵派在清代前期曾影响诗坛近百年。 ☚ 竟陵派 桐城派 ☛ 神韵派 神韵派清代诗歌流派。其领袖人物为清王士祯,于清代前期主盟诗坛达数十年之久。他一生论诗,虽有变化,但标举神韵则一以贯之。其理论继承并发展了司空图、严羽一派的诗歌美学、批评着重于审美鉴赏,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诗家的极诣。他的诗论与诗作,极典型地表现了民族高压政治下汉族官僚地主及其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详“神韵说”。 ☚ 神韵说 神兵曹式范 ☛ 神韵派shen yun paiSchool of Romantic Charm (a style of poetry which was formed at Kangxi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its main representative was famous poet Wang Shizhen who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Romantic Char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