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监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监生

监生

明代在国子监肄业的,统称监生,初由学政考取,或由皇帝特许。也指由捐纳而取得应试资格者为监生。

☚ 打软腿儿   游营撞尸 ☛

监生

 是国子监学生的名称之一。国子监是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明清时期国子监还兼有教育管理机构的职能。进入国子监当监生,初由学政考取,或皇帝特许,后来就有多种渠道了。监生因入学渠道不同,有举监、生监、恩监、荫监、优监、例监之分。监生业满可参加科考,也可以直接做官。国子监在清乾隆前,有严格的考课,后考课只是虚名,一般所称监生,都是由捐纳而取得的。这些监生,有的是为了取得参加科考资格而捐纳的,有的是没有科考之名又想做官而捐纳的。
监生

监生

明、清时入国子监就学者的统称。唐之前,以《周礼·师氏》有“以三德教国子”之言,晋武帝始立国子学,至唐代置国子监,以后历代因之。明代国子监多由各地选拨学行优者入学,但也有捐纳钱票入学者。至清代捐例大开,乾隆以后监生多捐纳而得,并不就读,如是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立学部、废国子监,监生之名遂废。例见第二十一回。

☚ 参政   外郎 ☛
监生4782活活。粤语。广东广州〖〗。~打死。木鱼书《碧桃仙帕》:「己次女儿当面说,立志决意守坚贞…点知君你总不应承…白白~收女命。」

监生

明清入国子监就读者,统称监生。唐元和二年置东都监生一百员,为监生之名始。明设国子监,令各地择诸生学行优者,送国子监就学; 举人会计不第,亦得入国子监。入学者,举人称举监,生员称贡监,品官子弟称荫监,捐赀称例监。至景泰中始开纳粟入监之例。清代监生有思监、荫监、优监、例监之别。乾隆以后监生,多由捐纳而得,并不入监就读。光绪三十一年设学部,废国子监,监生之名遂废。

监生jiān shēng

明清时代称在国子监(最高学校)读书的人。清代也可出资捐纳取得监生资格:贾珍因想着贾蓉不过是个黉门~,灵幡经榜上写时不好看,便是执事也不多。(十三·276)

书生

书生

儒(儒士;生儒) 士人 士子 众士 庶士 徒侣 青藜 读书人 黉门客
士子对自己的谦称:小生 鲰生
读书人的美称:白衣公卿 白衣卿相 白衣秀士
读书人的通称:生(男~;新~)
求学的人:学人
读书人、文士:士流
在国子监肄业者:监生
习举业而未考取秀才的书生:童生
应秀才科考的士子:童生 儒童 文童
年老的书生:皓首书生
年轻的读书人:衿士 青衿(青衿子) 青襟子 青年书生
旧称年轻的读书人:读书种子
还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白袷蓝衫 白袷青衫
没有做官的书生:布衣束带
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后学
一般读书人:儒者
贫苦的书生:穷酸 寒酸 寒士 寒生
对贫寒读书人的轻蔑称呼:醋大
宋元时对贫穷读书人的嘲讽称呼:细酸
清贫的读书人:白士
贫寒的读书人:寒儒
贫穷的读书人:贫儒 穷措大 白屋之士 白屋寒儒
众多生活贫困的读书人:八百孤寒 孤寒八百
贫寒失意的读书人:措大
安贫乐道的书生:白衣卿相
爱写俗字的读书人:尺二秀才
(读书人:书生)

☚ 不够好的学生   儒人 ☛

监生

❶指在国子监就读之学生。为入仕途径之一。其名始于唐元和二年(807),置东都监生一百名。五代后唐国子监每年置监生二百名,初补时交束修钱二千,及第后交光斋钱一千。宋亦沿此称。庆历四年(1044)兴办太学前,国子监招收官员子弟为生员,称监生。兴办太学后,直属国子监的国子学、太学、武学、律学等生员亦称监生。明监生分为举监、贡监、荫监、例监(捐监)四种。贡监又有岁贡、选贡、恩贡、纳贡,荫监又有官生、功生、恩生。官生中又有土官生、外国生。洪武时,贡监、举监皆称民生,以别于官生。时重考取,故官生少,民生多。洪武二十六年(1393),官、民生达八千一百二十四名。永乐九年(1411),南、北监监生有九千八百八十四名。景泰间始有例监。天顺、成化时,监生至数万人,大都不入监读书,只候凭票选官,其质量大逊于前。清代在国子监肄业者分贡生、监生两种。贡生凡六,亦有沿明旧称为监生者。监生凡四:恩监、荫监、优监、例监。荫监又分为恩荫、难荫两种。清制,监生肄业期满,可考选授官,用州判、州同、县丞、主簿、吏目等;亦可参加乡试,以步入仕途。乾隆以后,一般所称监生者,多指由捐纳而得者。如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试者,都必须先捐监生,作为“出身”,未必在监读书。光绪间,推广举人入监,时风稍振。未几,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行新学,废科举,此名遂废。参见“举监”、“贡监”、“荫 监”、“例监”、“恩监”、“优监”。
❷宋代司天监之属员,无定额,位在学生之上。正名学生入监满五年以上,精通历算、天文、三式、经书等,申请考试合格,方补监生。

监生

清代八旗满洲等旗人和汉人在国子监读书肄业者之统称。顺治元年 (1644) 十一月,特许满汉官员子弟入监读书。其后,主要通过各省学政考取优异者入学。监生有举监、贡监、生监、恩监、荫监、例监、优监等名目。乾隆以后考课逐渐松弛,流于形式,徒具虚名。

监生

监生

明清时入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监生。《明史·选举志一》: “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学校有二: 曰国学,曰府、州、县学。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赀曰例监。”

☚ 甲乙科   监临 ☛
监生

监生

科举时代对在国子监就读学生之称谓。取得监生资格,为入仕途径之一。五代时已有此称。后唐制,国子监每年置监生二百名。宋朝亦沿此称。明朝监生分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四种。凡以举人资格入监读书者称举监,以贡生资格入监读书者称贡监,官宦子弟不经考选而取得监生资格者称荫监,由普通身份捐纳取得监生资格者称例监。洪武时,贡监、举监皆称民生,以别于官生。时重考取,故官生少而民生多。景泰间始有例监。其中有生员以纳粮、马、银得以入监者,即纳贡,亦有幼童、白丁和商贾以捐纳入监者,称民生、俊秀,或曰例生。清朝凡国子监肄业生分贡生、监生两种。贡生凡六,亦有沿明旧称为监生者。监生凡四:恩监、荫监、优监、例监。由皇帝恩赐国子监生资格者称恩监。荫监有二,遇恩诏予荫者为恩荫,因公差军务遇难予荫者称难荫。由附生或武生举报入监者称优监。乾隆以后,一般称监生者,多指由捐纳而得者。如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名而欲入仕者,都必须先捐监生,作为“出身”,未必在监读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行新学,废科举,此名遂废。

☚ 公车   举监 ☛

监生

明清入国子监肄业者的统称。有举监、贡监、荫监、生监、恩监、优监、例监诸名目。一般由学政考取或经皇帝特许,并进行严格的考课。清乾隆以后仅存虚名,多由捐纳而得,并不入监就读。

监生jian sheng

a student of the Imperial Colleg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监生

唐时已有此名。明代,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监生分举监,录会试下第的优者,入学以俟后科;贡监,有选贡、恩贡、纳贡,均属生员入监读书者,选、恩贡是各府州县学生员中优秀者,纳贡,是生员纳捐取得入监学习的,又称例贡;荫监,包括品官子弟,皇帝特恩允许文武官因忠谏死难、守士死节等准其子入监者;例监,因纳栗、纳马等允许入监学习的。清多因明制,监生一般指恩监、荫监(包括恩荫、难荫)、优监(附生入监者)、例监四种,岁、恩、副、拔、优、例贡者称贡生,一般不称监生。

监生

(1)国子监所属学生。其名始于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置东都监生一百员。宋沿唐制,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兴办太学前,国子监招收高、中级官员子弟为生员,称为监生。兴办太学后,直属国子监的国子学、太学、武学、律学等生员,均由国子监发给监牒(学生身份的证明文件)亦称监生。明初由各省择送生员学行俱优者入国子监,举人会试不第者亦可入监读书。清沿明制,国子监在北京者称为北监,在南京者称为南监。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改南京国子监为江宁府学,只留北监,又称国学、太学。肄业生员有贡监(凡由岁贡、恩贡、副贡、拔贡、优贡、例贡而入国子监者通称贡监)、恩监、荫监、优监、例监诸名目,通称为国子监生。此外,七品以上官有子弟勤敏好学者,廪、增、附生文艺优长者,并许提学考选入监读书;满洲勋臣子弟与孔氏及先贤后裔之送监者,亦通称国子监生。肄业生员分内外两班。凡入国子监之初,须经考试,贡监一、二等,恩监、荫监、优监、例监一等,乃许补班。内班住舍,学习主要内容有四书、五经、性理、通鉴诸书,其他如十三经、二十一史、诸子百家,随资性所宜而学适当课程,兼习晋唐书法。外班不住宿,每月在规定听课日期内始至监。凡八旗子弟家在大兴、宛平县境内者,内班生愿依亲处馆住在外面者、满蒙汉军恩监生习翻译或骑射不能竟月在学者,均编为外班。内班生学习期满考试,清初有历事与积分二法。历事指拨发至各部院练习政事,每三月考勤一次,一年期满送廷试;积分法指监生在每次考试时成绩优秀者许积分,一等与一分,二等半分,一年为限,积满八分为及格。积分及格者免予拨历,迳送廷试超选。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停积分法,康熙初拨历亦停。监生学习期满咨部考试,以州同、州判、县丞、主簿、吏目任用。其后国子监管理不严,日久六堂废弛,内班学生亦散处在外,遇堂期、季考、月课始一至斋,外班生无考试之法,且不咨部考试用官,更是形同虚设。(2)指司天监的学生。宋制,司天监置监生,地位在学生之上。凡正名学生入司天监五年以上,精通历算、天文、三式、经书等,经补试合格,方得补为监生。司天监改为太史局后,监生亦改称局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17:43